教案中心八年级教案

《芙蕖》优质教学设计(附说课稿)

本文已影响 9.39K人 

  《芙蕖》教学设计

《芙蕖》优质教学设计(附说课稿)

 学习目标:

1、掌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

3、比较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1、通过自主学习,把握本文严谨的结构,学习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2、合作与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体会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一)独学

1、读懂词意 朗读课文,划出不熟悉的字词,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2、读顺句子

3、范读 对照纠正字音、节奏。

4、再读课文,参照课文注释,边读边翻译课文。不会的做好标记。

(二)对学

互相口头翻译课文,指出搭档翻译时的错误小组之间相互解决解决“独学”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

2.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

(2)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3)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

(4)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5)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6、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

(三)群学:

1、全文抓住了这一句中的哪两个字来写?

2、芙蕖的作用那几个方面?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芙蕖的可人的?

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的说明顺序。

3、 课文第二段并说说该段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4、以“——一句表现了(写出了)荷花的——”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5、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6、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谈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二、展讲评价

我自信,我成功!我展示,我精彩!

  三、达标检测

1.找出句子中活用现象的词语

(1)则又日高日上

(2)可目,可鼻

(3)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4)又时病其漏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蓬中结实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五谷之名

(2)效颦:仿效(写成语东施效颦)

(3)过而不问之秋矣

(4)殆 迨 经年 乞

3、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四、反思提高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李渔(1611-1680后),字笠翁,号随菴,又号觉世稗官。原籍兰溪(今属浙江)。清入关后薙发家居,曾客居杭州十年,后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经营“芥子园”书铺,以刊书闻于时。晚年又移居杭州西湖畔,自号湖上笠翁、新亭樵客。他一生未仕,对戏曲有特殊的爱好,是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作家。所著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有戏曲集《李笠翁十种曲》、小说《十二楼》等。诗文“自成一家言”,清新活泼,收入《李笠翁一家言》中。

  附《芙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芙蕖》(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芙蕖》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专题荷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作者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

第二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的立意特点,对课文主要内容能初步成诵。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是在分析文章立意中升华教学主体的认识

 二、说学生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难较长时间的集中,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点无味,甚至反感和恐惧,故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

针对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采用传统的诵读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在诵读的基础上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说学法

本文是一篇以说明为主的小品文,通过对芙蕖的分项说明,告诉人们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说明种植之利,并借此表达作者对芙蕖的眷恋。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做好文言实词、虚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文中不少句子对仗工整、用字精当,建议背诵默写;其次,要分析、了解文章写作内容和写作特点,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以芙蕖的“可人”为线索按照芙蕖的生长时序,由“荷钱出水”起,至“霜中败叶”止,由芙蕖可供观赏的外在美,写到芙蕖可备实用的内在美,使芙蕖“形、神、灵”三者的美浑然一体。在分项说明时,做到重点突出,祥略得当,祥写“可鼻、”“可口”“可用”。这样安排是从作者表达主旨的需要出发的,作者推重的是芙蕖的关上审美价值,而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因为就“可鼻”而言,芙蕖较之“群笆”并无特别优越之处。再次,还要对文章语言进行品味,本文语言明白晓畅,通俗简洁,骈散结合,句式多变,善用修辞,生动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及题解

本文是一篇介绍芙蕖的文艺性的说明文。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四个方面说明了芙蕖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2.作者介绍

李渔(1611-约1680),字笠翁,又字谪凡。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晚年居杭州西湖。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作家。《闲情偶寄》(后改名《笠翁偶集》)是我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笠翁偶集》诸篇,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这类文章不拘俗套,不避俚语,文字清新活泼,与一般古文的风格不同。本文节选自《笠翁偶集》“种植部”。它以说明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体现了李渔创作的独特风格。

3.整体感知课文——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

4.整体把握课文

A、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B、弄清本文的主旨和材料,并列出第二段及全文的结构提纲。

第二段:

5.全文说明顺序

A、本文围绕“芙蕖之可人”的主旨选择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的材料依次介绍,其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因为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观其花、闻其香,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B、本文在说明芙蕖“可目”时,采用的是什么顺序?

从“花之未开”到“菡萏成花”,再到“花之既谢”,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

6.重点研读

A.本文的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说明重点:芙蕖的“可目”。

原因:课文介绍了芙蕖的观赏价值、使用价值。但作者推广的主要是其观赏价值。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而且作者对“可目”更有独特的体验,从“花之未开”说到“花之既谢”,写出一般人不易觉察之处,体现了较高的立意。

B.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除了使用说明以外,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达方式: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芙蕖的生态特征采用了描写,以突出其“可目”;介绍芙蕖的价值功用,采用了议论,以突出其“种植之利”。在说明中又带着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和推崇。

好 处:使文章显得清新活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7.本文语言的主要特色:

①、通俗形象,活泼新鲜,富有情趣。

第一. 作者在词语运用,由通常的“可人”“可口”等说法,仿造出“可目”“可鼻”。这些词语,排列整齐,眉目清晰,具有美感。

第二. 整散结合,杂入口语,自然流利,姿态横生。整散结合,如课文末段。杂入口语,如“一时一刻”“分内之事”等。

②、遣词造句,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主要表现为拟人手法的运用。如“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用一“为”字,写荷叶似知人意。又如,一时“菡萏成花”,“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这是写花与人的感情交流,下文的“可告无罪于主人矣”,更是直接写荷花的心境,由此表现出人对花的喜爱之深。

8.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芙蕖知识的说明文。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四个方面说明了芙蕖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写出了芙蕖的“可人”之处。在介绍的过程中,作者也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自己对芙蕖的情有独钟,这种感情在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来,从而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9.作业布置

①.熟读课文。

②.完成《习题册》中的练习

③.预习《芙蕖》。

板书设计: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