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级教案

曹文轩《孤独之旅》教案

本文已影响 2.57W人 

  教学目标

曹文轩《孤独之旅》教案

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体会在孤独中成长的感受

2、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梳理主人公孤独至长大的心理过程,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事先已经阅读了课文,也查找了资料,有没有同学来介绍一下曹文轩和他的《草房子》?

(有一学生带来了《草房子》,说是她五年级时买的,给大家介绍了课文节选部分前后的情节,并用软盘作了电子板书,与我的介绍基本相同)

《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痛苦,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另一学生打开软盘,有关于曹文轩的介绍,我补充的是他所获得的奖项,以及自己读过的他的文化散文)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同名电影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四届铜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十四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十月》刊登过他的文化散文《银斧高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关于毛姆。

他担任过新概念作文的评委。

2、解题

大家查过字典吗?“孤独”是什么意思?——独自一个人面对。你有过孤独的感受吗?它给你带来过什么?

(学生谈自己孤独的感受)

“旅”是旅行的路程,也是旅途中心理发展的过程,那么小说写的是什么样的孤独的旅程呢?

  二、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描写杜小康孤独旅程的文字,每人找一个地方,然后按照课文的顺序,分别朗读。

提示: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在朗读的基础上,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变化,有朗读的同学自说,也有其他同学谈说或补充。

下面是根据发言临时出现的电子板书:

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的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学生梳理遗漏安顿之后一节,引导读书后明确)

这就是杜小康的孤独之旅。

2、提问:在前几个阶段,杜小康为什么感到孤独?

(学生有热烈的交流)意思大致为:

出发时——离开了同学和小伙伴不能上学了;离开了妈妈和村庄(老师问:仅仅是离开妈妈吗?学生答:还有村里的其他人,老师再说:对,从本质上说,人具有社会性,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失去了人文环境,会感到孤独。)

到达芦荡时——大自然的辽阔使人感到渺小(老师问:你们有过这样的感觉吗?插说自己在北戴河看海的感受,显示《我们看海去》中一段文字:

晚霞完全消失,天是湛蓝的,海是湛蓝的,海天一色,苍茫辽阔,我一下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足轻重,莽莽天地间,我们只是一只孤飞的小鸟,一棵独立的小树……

安顿之后——未卜的前途使人恐惧。

(这时,有一学生插问:书上有这样一句话“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为什么这么说?不都是孤独吗?老师问:大家想象,两处的孤独有什么不同??一生先说:时间长短不一样,关在屋里只有几天;问:还有什么不一样?环境不一样,关在家里,他随时可以出去还可以见到小伙伴,芦荡里只有他和父亲两个人)。

3、提问: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什么?

长大了,坚强了。

提问:杜小康的这段经历,给了同学们什么启发呢?

(学生回答热烈,要勇敢地面对挫折,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苦难是人生的学校,在苦难中成长……)

问:有时你们和父母发生冲突,譬如什么要求没得到同意,往往把自己关进房里,那时做什么?或者生气时,有同学找你说话,你会怎么做?(插话:别烦我,让我安静一下),安静地做什么?安静之后呢?(同学回答:思考,然后冷静)

对,孤独并非自闭,绝望,消极,消沉,颓废,没落,孤独对人生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孤独中人们可以思考,体悟,因而有新的发现;孤独可以使人的目光头脑变得冷静;

罗曼.罗兰说:“在连绵不断的行动和感情的激流里,你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以便认清自己的力量的弱点,深入思考,然后像安泰那样,重新接触大地。”(这段话显示在屏幕上)

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战胜自然带来的困难,还要战胜自我。

  三、请同学们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标题增加一些语句,说说标题的含义。

杜小康在漫长的放鸭旅程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孤独,长大了,坚强了。

  四、阅读中,大家一定会被小说生动的景物描写所吸引,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什么?

因为阅读了课文所附《谈谈小说》,大家比较明确: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请大家读出你喜爱的景物描写,谈谈它的作用。

找出的语句不少,主要有:

鸭群:“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他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自己与这支唯一的使他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写得非常准确细致,前面鸭群戏水的快乐反衬人物心情的沉重,后面鸭群的恐惧衬托出人物的恐慌;

芦荡:无边无际,给人极大的心理压力,让人感到害怕恐慌;

风雨:暴风雨的凶猛,反衬了杜小康的勇敢坚强,他在暴风雨中成长起来了。

提问:除了景物描写,作者还写什么来衬托杜小康?

写父亲,离开村庄时,父亲不理睬杜小康的请求,一个劲地向前滑,因为对前途,父亲也感到茫然和恐慌,生怕自己改了主意。一个饱经沧桑的成年人都如此,何况小小少年?

  五、小结:小说描写了一个少年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勇敢的战胜成长中的一切艰难困苦,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之歌。

 【教案点评】

总体评价:本教案以引导学生的阅读感受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体会主人公在孤独中成长的情感变化,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经历中给读者的启示,体现作品的教育意义和文学艺术感染力。通过表达阅读感受和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品析,使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描写能力得到提高,让语文教学的过程成为接受文学熏陶和语言训练的过程。

具体评价:

一、教案的设计思路,体现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以文本为本的基本要求,将学生读懂文章并体会主人公在孤独之中成长的感受锁定为置顶目标。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帮助者,首先不是考虑如何急于把自己对人物的解读和感受都滔滔不绝的传播给学生,如何把课堂活动的空间给安排的满满的,以显示课堂是有很大的信息量的,高效的,而是体现在让学生去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从中找到启发,该怎样来接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帮助学生完成一次感受孤独的人生体验。这就不是定位于知识传授层面和教学层面,而是定位于人生教育的高度,定位于文学教育的高度。而是让学生在45分钟之内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找到有效学习的感觉。以文本为本,就是让学生的感受和启发都是他们自己从文本的解读中得到的,是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品味出来的,是从与文本的对话中碰撞出来的,读懂原文,才是尊重文本的第一要义。总之,是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找到感受,而不是从教师的讲解中明白感受。

二、主线脉络清晰,围绕作品中主人公孤独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感受孤独——品析孤独——评价孤独”,学生的体验感受过程完整,通过解读文章题目,初读,找心理变化的词语,分析孤独的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产生的社会背景与自然背景,以及给人生带来的启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环环紧扣,步步相连。在主线之外,还让学生积累有关描写和衬托修辞的语文知识。主线始终明朗,一以贯之。

三、教案特色。

1、目标简约,手段朴素,不枝不蔓。没有铺排很累赘的新课标理论作为教案的装潢,也没有硬凑多媒体手段什么音乐、画面来增加热闹,一就一,二就二,集中力量解决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有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就是没有刻意的用理论的表述去标榜三维目标。

2、每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活动要求明朗,自主性强。查资料,谈感受,交流体会,解答问题,概括课文,手法理解,都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四、两点不足。

1、教师与文本的阅读对话,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启发作用,教案中有所忽视。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孤独的心理状态是人生的遭遇之一,是命运的插曲(当然对于有的人也许是主旋律),走向社会面对生活,都应该有适应孤独、迎战孤独的心理素质。

2、目标中拟定的“细节描写”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关注到,成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