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课文《项羽本纪》教案大纲

本文已影响 2.91W人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高二课文《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学习《项羽本纪》的人物刻画艺术。

2、学会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思考。

3、感受项羽独特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加深对人生的认识。

【教学重点】

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学习《项羽本纪》的人物刻画艺术。

【教学难点】

探究项羽的性格特点及辨证地评价项羽。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不能解决的课堂上提问。

(2)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内容,并结合必修三《鸿门宴》和查找的项羽生平资料,为他写一个五十字左右的简介。

二、导入课堂:

导语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与自己宠妾虞姬离别时的感慨悲歌,他是被誉为历史上最猛的勇将,他又拥有一腔侠骨柔情,他就是让人有怜又怨、又赞又恨的项羽

们就来打开尘封的历史大门,走进项羽这位悲剧英雄。

三、疏通文意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彩的一篇,同学们要想领略其中的奥妙,先要解决字词障碍。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自己疏通文意,接下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请学生起来回来)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 ) (2)狱掾( ) (3)力能扛鼎( )

(4)时不利兮骓不逝( ) (5)田父绐曰“左”( ) (6)项王嗔目而叱之( )

(7)刈旗( ) (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 (9)乃自刎而死( )

(10)舜目盖重瞳子( ) (11)自矜功伐( ) (12)岂不谬哉(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学生自己校对,用红笔订正。个别字词老师重点强调)

(1)毋妄言,族矣

(2)又不肯竟学

(3)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4)以故事得已

(5)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6)楚兵冠诸侯

(7)无不膝行而前

(8)九战,绝其甬道

(9)项王军壁垓下

(10)辟易数里

(11)骑皆伏曰

(12)田父绐曰

(1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14)地方千里

(15)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1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18)乃引“天亡我”

(19)何兴之暴也

积累和掌握文言知识是学习《史记选读》的重要方面,大家要稳扎稳打,不可懈怠。读过课文,项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课前也要求同学们为项羽写一个人简介。请同学们来介绍介绍。

3、项羽个人简介

姓名籍贯身份

亲属装备

人生经历

【文本研习】

项羽的一生短暂,却经历了从自立为西楚霸王到自刎于乌江边的大起大落,,他的事迹也引发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的咏叹。比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

1、千百年来,人们都不吝惜华丽的词藻去赞美项羽,盛赞他为“绝世英雄”,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这一点的?司马迁是如何刻画出项羽的“绝世”的?

重点分析巨鹿之战和东城快战(提示学生重点阅读3、5段) 骁勇善战、身先士卒、神勇无敌、谋略恰当

引导学生从描写方式(正侧面)、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和句式特点、细节、语言去探究如何刻画。顺势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高祖本纪》和《鸿门宴》内容,评析项羽的特点。

(1)巨鹿之战 (齐读第3段加线部分,短句,节奏感强,突出项羽的一往无前)

①正面描写:杀宋义 救巨鹿 破釜沉舟 杀苏角,虏王离

②侧面描写:三个“无不” 两个“莫敢”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而项羽以三万破三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2)“东城快战” 骁勇善战、身先士卒、神勇无敌、豪气冲天、武艺超群

①环境描写: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穷途末路)

②语言描写: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自信无敌,面对失败仍是如此豪气干天。

③动作描写:

a.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独闯汉营,所向披靡,神勇无敌。

b.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瞠目怒斥,惊退敌军,夸张地描绘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形象。(衬托)

(项羽与敌将对阵,经常只要嗔目视之,就令敌将闻风丧胆。)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时,项羽派出三名壮士向刘邦挑战,结果都被刘邦的射手楼烦射死。项羽一怒之下拍马出阵,“嗔目叱之”,竟吓得楼凡“目不敢视,手不敢发”,拔马逃回军中。

c.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对比)

满身神力,武艺超群。

东城快战中的项羽是那么神勇无敌,所向披靡,正印证那句“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而作为此生的最后一仗,项羽是竭尽所能,畅快淋漓,是完美的谢幕,也就可以理解项羽为何不愿渡过江东了。

小结:在巨鹿之战和东城快战中,作者通过正侧面描写、衬托和对比刻画了一个叱咤风云、雄霸天下的绝世英雄。除了在作战方面外,还有哪些方面也能体现出项羽的绝世?

(3)“少年言志” 少怀大志、豪迈不群、胸无城府、胸有大志、才气过人、身材魁梧

①语言描写: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胸有大志,无所畏惧,胸无城府。

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他年纪轻轻就可以说出这样的话,而项羽最终尽管统治地位不长久,但也的确带领起义军灭了秦朝。他在摧毁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斗争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②外貌描写: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突出项羽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同时又才气超人,说明说明霸业能成绝非偶然。有拔山盖世的勇力(“力拔山兮气盖世”)。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小结:单是以上特点的项羽,有霸气,有勇猛,却缺少“情”,同学们找找作者有没有刻画项羽的“情”?

(4)“霸王别姬” 侠骨柔情 齐读《垓下歌》

①环境描写: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②动作描写:夜起、饮帐中、慷慨悲歌、泣

着重分析“泣”一字。

四面楚歌,走投无路时内心无可奈何、回天无力之悲。

③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联系刘邦《大风歌》比较不同。《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这是一首英雄末路的挽歌,是楚霸王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5)“乌江自刎” 大义凛然、重情重义、坚守尊严

①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

②细节描写:

愧见父老——知耻良知

赐马亭长——知恩图报

赠送头颅——知情重义

③动作描写:

着重分析“笑”一字。

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

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总结项羽绝世:这样一个骁勇善战、神勇无敌、身先士卒,又重情重义的项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被急速推上历史舞台,成就霸业,但这样耀眼的光芒很快就黯然熄灭了。

2、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寇”,从这个角度,项羽是失败者,项羽为何会失败?结合全文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见解。(一定要联系司马迁的论赞)

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1)对于谋士范增,虽尊为亚父,但是屡屡不采纳他的意见,气得范增说“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中,项羽私自改变向刘邦进攻的决定,同时对范增在席间屡次劝他杀死刘邦的暗示不表态(“默然不应”),致使刘邦最后逃离鸿门,丧失除掉自己这一劲敌的机会。

2)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开始他接受范增的建议要“击破沛公军”,可是听了项伯的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堂堂一军统帅,做事却“风吹墙头草”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不能说不是项羽的个人悲哀。而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沛公”时,项羽却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后来樊哙闯了进来,将项羽大骂了一通,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况且还带兵器,项羽应对他的擅闯宴会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不料项羽非但没有发怒,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对他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放过了一个绝妙的机会。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未有以应”,而且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3)鸿门宴上,根本没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亲自来请罪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认为杀之不武。

4)鸿门宴上沛公逃席却安然接受刘邦的礼物(“置之坐上”)。(与范增对比:“置之地,把见撞而破之”)

5)项庄舞剑意图寻机杀刘邦时,项伯不奏请,亦擅自舞剑,并暗中保护刘邦。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对项伯的行为加以制止。

自矜功伐(骄傲自大)

1)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

2)宴会上的座次安排,违犯了宾为尊,主为次的原则,项王、项伯最上位,范增第二,刘邦再次,张良侍坐。(“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西向坐;张良西向侍。”)

做事轻率

1)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便放弃了进攻杀刘的打算。

残暴不仁

1)项羽入关以后,大肆掳掠。不但杀掉了已经投降过的秦王子婴,面且还在咸阳城内大肆烧杀抢掠,火烧宫殿(特别是火烧阿房宫)。在秦都咸阳,坑杀秦降卒20万,把虏掠来的财宝美女带归彭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么明显的强盗行径,无怪乎后来令“秦人大失望”。(《史记.项羽本记》)

【对比】刘邦入咸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而且申明军纪,废除秦的严刑苛政,『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于是『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史记.高祖本纪》)。

2)项羽自立为王后,把都城由关中迁到彭城,提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谁人知之。”后听到别人对此批评他这是“沐猴而冠”(猕猴戴帽子,比喻本质不好却装模作样),就把那个说他的人斩了。

3)杀掉了由项氏叙侄一手扶植起来的义帝楚怀王,楚怀王虽为傀儡,但他却是当时人民群众抗暴反秦的精神领袖,项羽的不义之举把自己搞得声名狼藉,在政治上空前的孤立。

4)项羽进攻外黄,外黄因被彭越占领而不投降。数日,外黄投降后,项羽下令要将外黄年纪在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活埋。后来在一名十三岁的孩子的游说下才取消了这个残酷的命令。

生性多疑

亚父范增以70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然而就是这样的忠臣也难以逃脱项羽的猜忌。

公元前2XX年4月,刘邦在河南荥阳被项羽包围,这是继鸿门宴之后又一个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范增立即劝说项羽,要他急攻荥阳,正当项羽对此未置可否之时,刘邦的谋士陈平略施反间小计,就挑拨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项羽由此开始怀疑和疏远范增,并拒绝采纳其正确建议,范增因此愤而出走,客死途中,项羽失去了一个消灭刘邦的天赐良机。 不善用人

1)在用人原则上,苛礼唯亲,项庄、项伯都是他的族亲。

2) 在用人态度上,刚愎自用,多疑嫉才,所以很多原来是项羽麾下的将领后来都投向刘邦。如陈平、韩信,尽管他们有惊世之才,但项羽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只将他们分配到地方做小角色,大材小用,最后两人都投奔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臣谋士,夺取天下的有力棋子。

他看不起出身无赖的.韩信,当韩信投奔他时,只给他做了个肩戟侍卫的郎中。韩信曾“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无奈之下,韩信投奔刘邦,并在萧何的竭力推荐下达到重用,成为三杰之一。

陈平也是这样,他出身寒门,既无资力可凭,又无声望可恃,仅是一个“好读书”的穷书生,当他往归项羽时,项羽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尽管他有“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的奇才,项羽却不能用,也尽管他有“击降殷王”之功,项羽不仅不予重用,反而“将诛定殷者将吏”(《史记陈丞相世家》)这就使得陈平在项羽麾下不仅不能谋得存身立命之地,还有丢掉脑袋的危险,“陈平惧诛”只有偷偷地逃走投奔了能用人的刘邦,并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纵观他为刘邦出的六计:一是捐金行反间计,离间项羽和锺离昧;二是用恶劣菜蔬进食楚使,离间项羽和范增;三是夜出妇女,解荥阳围,实是帮刘邦逃出荥阳;四是潜蹑帝足,请封韩信为齐王,以安定天下;五是伪游云梦,抓韩信;六是救出白登,让刘邦脱离匈奴人之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平的奇才,如此贤良,项羽却因其偏见和高傲而不能用,败局已经很明显了。

一个成功的帝王他可以没有卓越的才干,但一定要有识人用人的才华。刘邦之所以得天下,而项羽之所以失天下,究其原因,刘邦说:“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餽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汉书高祖本纪》)这足见一个帝王能否用人,善于让人才尽其所用,是十分重要的。

能否正确用人,根本原因在于他对世界的认识,对个人关系的认识,在于他的时间经验和策略思想,同时,还在于他的心胸之广狭,换句话说,还在于用人者的不同性格。因项羽出身贵族,所以他身上有贵族的骄傲和偏见,他看不起出身无赖的韩信和出身寒门的穷书生陈平,这就使得韩信、陈平在项羽麾下不仅不能谋得存身立命之地,投奔了能用人的刘邦,并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若项羽可以谦虚些,放下他贵族的骄傲,历史会不会改写很难断定,但至少可以断定他绝不会败得那么悲惨。

刘邦用人则正与项羽相反,刘邦是地痞流氓出身,没有那么多的偏见和傲慢,他的信念就是于己有用的都接受,一视同仁,心胸宽广。是贵族出身的张良也罢,无赖出身的韩信也罢,只要你有才他都会用,而且能让人尽其全才。王符在《潜夫论本政》中论刘邦用人:“苟得其人,不患贫贱;得其才,不嫌名迹。”真是一语点中要害。

* 项羽和刘邦抱有不同的人才观(项取人以名以尊,形成亲亲尊尊的人才观;刘取人以实以贤,形成尚贤任能的人才观),执行了相反的用人政策(刘虚己听人,放手用人,赏不移时;而项刚愎自用,信谗多疑,忘功寻过),用人得失是楚汉战争胜败的关键。在用人原则上,刘唯才是举,项苛礼唯亲;在用人态度上,刘自明听人,项刚愎自用;在用人政策上,刘宽容诚信,项多疑嫉才。所以刘邦本身并不一定具有超人的文武之才,却能取众才用众智,项羽虽武艺出众,勇猛过人,但他用人有失无得,既不能尽己人才,更不能尽人之才,这是汉胜楚败的主要原因。失去了一位辅佐帝业的肱股之臣。

(补充资料)

1、项羽对于自己的失败,多次强调“时不利兮骓不逝”、“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渡何为?”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②印刓(wán)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

4、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①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②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③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小结:司马迁在刻画项羽的形象时,饱含着无限的热情和崇敬,使《项羽本纪》成为《史记》中最精彩的一篇。但司马迁还是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塑造了一个丰富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虽说项羽在政治是失败的,但他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的本色英雄。他身上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宁可无愧而死,不可惭愧而生,正是让我们震撼、钦佩和学习的!

【拓展延伸】

我们要感谢司马迁,感谢他当年的忍辱负重,留下了这部巨著。感谢他用激情浓烈、生动传神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项羽的形象。时至今日,处在社会转型期和人生转折点的我们,你有没有话想对项羽说呢?

请你“项羽,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上几句话,说说学完本文的感受。(100字左右)

板书:

绝世英雄 不虚美、不隐恶 失败者

少怀大志 语言 妇人之仁

骁勇善战 正面描写、侧面衬托 优柔寡断

神勇无敌 对比、外貌 自矜功伐、刚愎自用

豪气冲天 语言 残暴不仁

谋略恰当 正面描写 不善用人

侠骨柔情 动作、语言 生性多疑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