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2017年高一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本文已影响 2.39W人 

  【2017年高一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017年高一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A.暮蔼沉沉 夙兴夜寐 乍暖还寒 祸起箫墙

B.信誓旦旦 尤抱琵琶 良辰好景 遗笑大方

C.完璧归赵 大放厥词 垂拱而治 美人迟暮

D.忧愁暗恨 分崩离析 鞠躬尽悴 秋毫无犯

【答案】C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答题技巧:基本方法为以“义”定“形”。(1)从形旁入手。如“弩”和“驽”,“肓”与“盲”。(2)从词义入成手,如“迫不及待”中的“及”是“等到”的意思,不是“急迫”的意思。(3)从词语的结构入手。如“文过饰非,幽愁暗恨”,并列式词语,“文”和“饰”,“幽”与”暗”互训。再如:穷形尽相、和颜悦色等。(4)从成语的出处入手。如:察言观色、墨守成规等。错因所在:(1)因形近而错。如将“病入膏肓”写成“病入膏盲”,将“脍炙人口”写成“脍灸人口”,“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等。(2)因音同或音近而错。如“一筹莫展”写成“一愁莫展”等。(3)受上一个字或下一个字的影响而错。如将“安排”写成“按排”,“灯泡”写成“灯炮”,“清晰”写成“清淅”。(4)因音近义通而错。如“弱不禁风”写成“弱不经风”,“墨守成规”写成“墨守陈规”。(5)因音同音近而错。如“籍贯”写成“藉贯”,“销赃”写成“消赃”等。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每个人必须不断学习。

(2)商业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的原则,规范地 经过独立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与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不过是 ,我只是中国这个大家庭里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但我愿做有价值的那一个。

A.终止 透露 九牛一毛B.中止 披露 九牛一毛

C.中止 透露 沧海一粟D.终止 披露 沧海一粟

【答案】D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答题技巧:(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比如“学历”与“学力”,都是偏正结构的词,其中“学”是意义相同的部分,可不予比辨析,而应对“历”和“力”进行比较。“历”是指经历,即在哪些等级学校学过,毕业还是肄业;“力”是指程度、能力、水平。(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比如“终止”和“中止”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结束,后者是中途停止。“沧海一粟”只强调渺小;“九牛一毛”是说相比的结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宋时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由于刘裕比较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使宋初30多年里,南方出现了东晋以来少有的安定局面

B.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并承担诉讼费三千多元。

C.郭沫若的《女神》的出现,像一阵狂飙卷起了一代新的诗风,开拓了新诗的领域,为新诗运动奠定了显著的实绩。

D.他们那一套完全是形式主义,表面上搞得如火如荼,热闹万分,实际上起了多少作业,收到多少效果,真是微乎其微。

【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缺少主语,去掉“由于”或者“使”。C项,“为新诗运动奠定了显著的实绩”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项,“实际上起了多少作业,收到多少效果,真是微乎其微”句式杂糅,改为“起到的作用,收到的效果,真是微乎其微”。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A项,因滥用介词让句子缺少主语。C项,“奠定”和“实绩”不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任由烦恼淹没快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心明净了,就会快乐起来。

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学会操纵自己的内心

②心是烦恼的根源

③让它向着有阳光、有灯光的一面

④亦是快乐的根源

⑤不能一生都活在与烦恼的牵缠中

⑥我们无法像佛一样除尽烦恼,了脱生死,达到涅槃

A.③①⑥⑤②④B.⑤②①③④⑥ C.③①④②⑥⑤D.⑤②④⑥①③

【答案】D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对于本题,要先把握这段文字的中心,这段话是围绕“烦恼”与“快乐”展开,考生可以抓如下词语,“是……亦是……”“但是”,同时也可以抓句式,也可以抓标点符号。

  5.下列各组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岁为妇,靡室老矣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路曼曼其修远兮

C.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答案】C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C项两个“兵”都解释为“兵器”。A项,第一个“靡”,副词,不;第二个“靡”动词,倒下,后退。B项,第一个“修”,整治,完善;第二个“修”,长,远。D项,第一个“过”,责备;第二个“过”,拜访,拜谒。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6.在下面横线处分别填写与对联相对应的中国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4分)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3)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4)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答案】(1)屈原 (2)杜甫 (3)白居易 (4)辛弃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本题,考生应到对联中找到与人物相关的内容。“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屈原写《招魂》,怀念楚怀王;屈原诗中常以“香草”“美人”比喻美好事物;屈原被放逐,曾“呵壁问天”,抒发愤懑;屈原写有《九歌》,自沉汨罗江。“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上句评人,下句论诗。上句“疮痍”既是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又是指杜甫经历的战争--安史之乱。“诗中圣哲”则化用人们普遍认同的“诗圣”称号。下句“民间疾苦”是说杜甫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并反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不但是说杜甫笔底波澜壮阔,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还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即关注民生,与民同悲,哀民所哀,因此而情感波澜。“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主要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有关。“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铜板铁琶,形容音调铿锵,蘇、辛豪放词,有别於婉约派,故名。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是说蘇轼唱大江东去之後,只有辛弃疾继承了他的豪迈音调。美芹,辛弃疾的号,他著有《美芹十论》。

 7.阅读下面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作者对李白、杜甫诗歌的评价。(4分)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

——选自宋代严羽《沧浪诗话》

【答案】(4分)(1)李、杜二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各有千秋,不分优劣;(2)李杜二人,是古代诗歌创作的最高典范、准则。(论诗以李杜为准,便是把握住了古代诗歌的关键)(每点2分)

【考点定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目,应先认真审题,从题干中审出答题的方向和提示;比如本题,“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作者对李白、杜甫诗歌的评价”,这就相当于先理解这段文字,然后进行概括;“4分”提示考生最少应写出两点,这就要试着把文字分成两个部分,这段文字共七句话,前六句为一个整体,最后一句又是一个意思。分析完再进行概括就没有问题了。

 二、文言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8。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左忠毅公,名光斗,字遣直,号浮丘,明安徽桐城人。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任左佥都御使,与左副都御使杨涟奏劾宦官魏忠贤,为魏忠贤所痛恨。魏削除二人仕籍。天启五年六月,杨、左被诬陷入狱,备受酷刑,同死狱中。明思宗追谥光斗为“忠毅”。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数骑出 从:使跟随

B.叩之寺僧 叩:敲打

C.微指左公处 微:暗中

D.史噤不敢发声 噤:闭口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1)为除不洁者 (2)吾属今为之虏矣

B.(1)则席地倚墙而坐 (2)因人之力而敝之

C.(1)或劝以少休 (2)申之以孝悌之义

D.(1)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2)今君乃亡赵走燕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逸事”,指散失了的事迹。本文主要记叙了左公的两件逸事:一是视学京畿时,对史可法赏识、关爱,并寄予厚望;二是被诬陷下厂狱时,自身遭受酷刑却怒责冒险探视的史可法。

B.本文第二段描述了左公怒责冒险探狱的史可法的情形,主要通过对左公的语言、动作描写以及史可法说的话,表现了左公的铁石心肠、不近人情。

C.本文第三度叙述史可法奉檄守御期间,让将士轮换休息而自己却忠于职守数月不休,这是他继承左公志事的例证,从中可见恩师左公对他的影响。

D.本文开头点出“逸事”来源,“先君子尝言”统领全文;末段与篇首相呼应,又是对篇首的补充,补叙逸事之二的来源,以说明它的真实确切。

11.本文主要表现了左公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12.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4分)

(2)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4分)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

【答案】

8.B

9.C

10.B

11.(3分)识才、爱才,坚强刚毅,忠于国事(每点1分)

12.(11分)(1)我已经完了,你又轻视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生命为轻)而不明白大义,天下的事谁能支撑呢?(“已”“轻身”“昧”“支拄”各1分)

(2)史可法统率(训练)军队,往来于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第,问候太公、太母起居。(“治兵”“躬”“造”“候”各1分)

(3)百姓不饥不寒,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情况,不曾有过。(“黎民”“王”宾语前置句式各1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B项,可以回归文本,借助前后的语境来分析其意思。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拿。这两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第一个“为”,动词,装作;第二个“为”,介词,被。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D项,第一个“乃”,副词,表肯定,就是;第二个“乃”,副词,竟然,却。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是选用法相同的一项还是选择用法不相同的一项;然后再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是否一样;最后再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是否一样,有无固定结构等等。比如本题中的两个“以”,“或劝以少休”“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两句有共通之处,即都是状语后置句,“或以少休劝”“以孝悌之义申之”,故用法上也相同。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意在表现左公铁石心肠、不近人情”不正确,应该重在表现左公爱惜人才、坚强刚毅、以国事为重。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1)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2)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3)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4)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5)凭空添加,无中生有;(6)强加因果关系。本题的B项出自第二段,选项对人物的分析有误。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应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然后到文中找出直接描写左公的文字,比如左公做的事、说的话;还可以找出他人的言行,比如史可法说的话和做的事,这都是对左公的侧面衬托。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已”,完;“轻身”,以自己的生命为轻;“昧”,不明白;“支拄”,支撑。第二句中,“治兵”,统率军队;“躬”,亲自;“造”,到;“候”,问候。第三句中,“黎民”,百姓;“王”,名词活用为动词,成就王业,为王;“然而”,这样却;“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详解】

先君子【尊称死去的父亲】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京城管辖的地区】,一日,风雪严寒,从【使跟随】数骑出,微行【尊者隐其身份易服外出】入古寺。庑下【厢房里】一生伏案卧,文方【刚刚】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关门】。叩【询问】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吃惊的样子】注视,呈卷,即面署【当面题写】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平庸无能】,他日继吾志事【志向事业】,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遭受】炮烙【泛指烧烫的酷刑】,旦夕且【将要】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向】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换】敝衣,草屦【穿草鞋】,背筐,手【执、持】长镵,为【装作】除不洁者,引【领】入。微【暗中,秘密地】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举起】臂以指拨眦【眼眶】,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完】矣,汝复轻身【以生命为轻/轻视生命】而昧【不明白】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支撑】者?不速去【离开】,无俟【等待】奸人构陷【编造罪名来陷害】,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闭口】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介词,凭借……身份】凤庐道【官职名】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更替、轮换】休,而自坐幄幕【帐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轮流代替】。每寒夜起立,振【抖动】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有的人】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统率军队】,往来桐城,必躬【亲自】造【到】左公第,候【问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交好】,谓狱中语乃【就是】亲得之于史公云【语气助词】。

 三、古诗词鉴赏(12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①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②,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李公择,是苏轼的老朋友。两人“皆以论新法贬黜远行”,已历数年。

②“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本意是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

(1)词的上片中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这一时节?(3分)

(2)简要赏析“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的妙处。(3分)

(3)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花落、柳老、樱桃花期已过(3分,每点1分)

(2)运用夸张(比拟、化静为动)手法,生动地描写了山之高峻、云之轻淡(3分,每点1分)

(3)艺术手法:想象(设想、虚写,从对面落笔)朋友行舟今夜泊处情景,渔村冷落,独对孤灯;用典故;巧用回文(2分,每点1分)思想感情:对朋友的思念牵挂;希望朝廷能够将他们召回,再予以重用。(4分,每点2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审题方法:仔细读题,确定要分析的诗句,比如本题,问的是“词的上片中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这一时节”,这就要求考生先圈出词的上片中所写的景物,再分析景物的特点,看哪些景物的特点与暮春相合。“花自堕”,花落是暮春特征之一;“柳老”说柳絮要落尽了,“樱桃过”是说樱桃的花期已过,这些都提示了暮春这一季节特征。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的妙处”,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两人在“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时,却见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横云之变态。此时彼此都是满怀心事,可是又不忍打破这份静默。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照坐”之“坐”,点出话别之题旨。“点”或“破”一字,写青山直插云霄,似乎刺破云霄,突出了青山的高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炼句。答题的角度有:修辞角度、描写角度、用词角度等。而描写景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里既考查技巧,又考查情感。“路尽河回千转舵”:“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河回”二字居中,相关前后。船一转舵,不复望见;“路尽”岸上人亦送到河曲处为止。岸上之路至此尽头了,是送行送到这里就算送到尽头了。“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这两句,便见作者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上句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典故,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东坡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情怀郁闷,已历数年,每思还朝,有所作为,但局面转变,未见朕兆,他们四方流荡,似无了期,所以有“飞魂”之叹。“飞魂”与“楚些”是倒装,求其语反而意奇。“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有恳切浓至的情思,也是对前面“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的深情想象的一个照应。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比如本题,“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目标是下片,答题的内容既包括手法,又包括情感。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12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2)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3)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扪参历井仰胁息, 。

(5)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6) ,铁骑突出刀枪鸣。

(7)座中泣下谁最多? 。(白居易《琵琶行》)

(8)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9)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10)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11) ,王道之始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论语》)

【答案】(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5)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6)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7)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10)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1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论语》)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鸟,终于飞过湖面

查一路

我看见这只大鸟时,觉得它也在看我。向我飞来。它飞着。突然掉下来,离我鼻尖那么高。瞬间,又拉起来,擦过我的头顶,迅捷地滑过去,鸟也有亲近人的想法么?我想问问鸟儿:跟我一起去看湖吧?

冬天,鸟和我一起来到湖边。风有些硬,天空是蓝的,云朵像泼洒在餐桌上的牛奶。湖,深邃,在嫩黄的阳光下,细浪温柔,风过时,推起一层层金黄的褶皱。湖水呈现出深不见底的清澈、澄碧,一切的力量厚积在水底。雄浑,被悄然隐藏在平静中。

岸边树木褪去华丽,湖的本身露出来,占领视野。湖很大,目光层层向前翻阅,一遍遍贴着巨大的平面舔过去,因贪婪而疲倦。

此刻,鸟飞起来了,先是一只,接着两只、三四只……很快形成一个群体,排成队列。与我相遇的那只大鸟领头,远看,像一只箭头射出去。鸟儿迅疾地飞,仿佛前面有无形的高墙,或者要撕裂内心无形的网。

恰在此刻,天骤然变脸,暗了下来,风和云都起来了。我的心,似乎被一根发丝悬着一一为这群鸟。会不会落到水里?没有树枝栖息和任何物体落脚,它们能飞过这荡漾着千顷波涛的湖面吗?我虽然担心,可又并不担心,动物有神奇的本能,比如这群鸟。

鸟的天赋与生俱来,它自由,它骄傲,它把翅膀铺展开来,就那么贴着水面,浮在空气中,摇晃,前行,优雅地做着各种特技,自负与傲岸,在翅膀的舒展与收缩之间显露出来。

干冷的风,缠绕树枝发出声响,浩瀚的湖面,似乎朝着一个方向倾斜。而鸟们,在摇晃中调整平衡,此刻它们的利爪抓不住任何可凭之物,唯有翅膀可以试探风向,藉此调整力度与方向。

我听到了鸟的叫声,为什么如此尖厉?它抓住了我的心,我的心像一只攥紧的拳头,所有的收缩只为鸟的安危,湖面如此大,无可凭借,无法栖息,鸟能不能飞过这辽阔的无垠的波涛?

这叫声,把我带回童年。那时,我六岁,世界对于我,像刚剥壳的煮鸡蛋一样新鲜。那一次是跟妈妈去石门湖边的亲戚家。

湖岸边,长着睫毛般的芦苇。忽然。我听见了鸟尖厉的叫声,扒开水草,是一窝雏儿,围绕这窝雏儿,我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对抗。我要把它们带回家。我大哭,以哭声加重对抗的砝码。母亲脸上的厉色也逐渐加重。

于是,有了如下一段对话:

“雏儿是像你一样的孩子,如果天黑了还看不到他们的妈妈,你愿意吗?”

“不!”我摇摇头。

“鸟妈妈是像我这样的母亲,如果天黑了还见不到自己的孩子,你愿意吗?”

“不!”我摇摇头。

这一细节,隐喻了今后人生中的取与舍,它必然包含内心的风暴和隐痛,但必须经历,也必须隐忍着让它过去。

母亲是我一生恩威并重的湖泊,她的光芒,慈爱而严厉,将我照拂。几十年来,我也时感弱小,卑微和一事无成,唯一欣慰的是,无论身处何境,我心怀善良和正直,有所敬畏,有所坚持,觉得自己还是个是非分明,内心亮堂的人。

童年遥远的湖,照亮了我许多。我试探着把自己当成一只鸟儿,去想一些事情,想到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互助与融入吧,如同此刻的鸟与湖,湖的心中有鸟,鸟同时通过湖照见了自己。

冬天的湖泊,让我震惊。风更大了,湖面上波浪像手风琴一样拉开、舒展,风主宰着波浪,波浪主宰着湖泊,远处的风正把波浪一层层推过来,推到岸边,浪拍打着岸。

而我牵挂的还是那群鸟,此刻,风已经吹散了一个群体,七零八落,鸟们像被风扔出去的一群弃儿,遥远的凝望中,已如飘零的花瓣,似乎要落到湖面。接近湖面,瞬间,又似乎得到支撑,重整队形。它们是一群被风打散的士兵,此刻听到了集结号,风扫过来的时候,它们整理出新的队列和飞翔的姿势,贴着湖面,低头向前俯冲……

鸟在向湖告别了。

它们的翅膀优雅而年轻,此刻充满了骄傲与力度。而湖,我想,它的心里是否眷恋地留存着鸟飞翔的身影呢?鸟的飞翔,丈量出湖的浩渺与包容:湖的博大与恩威,炼就了鸟的翅膀,让它冲破潜能的极限和内心无形的网。对鸟来说,翻越一座山容易,飞累了,可以随便找个树枝歇歇。而湖,把慈爱收敛在冷峻中,不给鸟凭借枝头的依赖,让一切远程的飞翔成为可能和本领。

落日,穿过云层,一点点、雄浑地降落,硕大,浑圆,深红,……

此刻,鸟,已经越过湖面,正向落日飞去,并融进了落日,像一颗颗子弹向着靶心旅行。

(选自《散文》,有删改)

15.综观全文,简要概括鸟儿能够飞过湖面的原因。(4分)

16.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4分)

17.文中写“我”与母亲围绕一窝鸟雏儿的一段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

18.探究本文标题中“终于”一词丰富的情感意蕴。(6分)

【答案】

15.(4分)(1)鸟儿具有飞翔的天赋(本能);(2)鸟儿渴望冲破“前面无形的高墙”或者“内心无形的网”(渴望自由);(3)鸟儿具有不畏艰险的精神;(4)鸟儿坚持不懈地努力;(5)湖面对鸟儿的博大的包容与冷峻的磨炼。(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16.(4分)(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色彩丰富而明丽;(3)采用从上到下的顺序;(4)视觉、触觉相结合;(5)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17.(6分)(1)承接上文所写的鸟儿尖利的叫声而展开了这一段童年的记忆;(2)隐喻了人生的取舍之道以及人与世界的互助与融入的关系;(3)体现了母亲对“我”的人生的影响;母亲是“我”一生恩威并重的湖泊,她的光芒,慈爱而严厉,将我照拂;(4)丰厚了“鸟儿”“湖面”的内涵,丰富了文章的意蕴,也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8.(6分)(1)表达“我”对鸟儿能否飞过湖面的牵挂、担心;(2)表达“我”对鸟儿最终飞过湖面的欣慰、赞叹;(3)表达鸟儿成功飞过湖面的自豪与喜悦;(4)表达湖对鸟儿飞过湖面的欣慰;(5)表达湖对鸟儿飞过湖面的眷恋与不舍。(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原因题,考生应秉持着以本为本的原则,抓住题干所问的问题,到文中找到答题的区域,然后筛选与题干相关的信息,最后依据分值依次进行概括。比如本题,“综观全文,简要概括鸟儿能够飞过湖面的原因”,考生应到文中找到鸟儿努力飞过湖面的内容,然后再进行分析即可。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答题的角度有:修辞、感官、选材、遣词造句等角度。“风有些硬,天空是蓝的,云朵像泼洒在餐桌上的牛奶。湖,深邃,在嫩黄的阳光下,细浪温柔,风过时,推起一层层金黄的褶皱。湖水呈现出深不见底的清澈、澄碧,一切的力量厚积在水底。雄浑,被悄然隐藏在平静中”,可以先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云朵像泼洒在餐桌上的牛奶”使用比喻的修辞,“细浪温柔”使用拟人的修辞;然后从感官的角度分析,划线的'文字中既有视觉所见,也有触觉所感;再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画面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1.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同时要在实际练习中不断地加以强化,培养自己对“表达特色”敏锐的感知力。2.把握思维模式(1)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2)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咏。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3.规范答题模式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其中“明确概念”最为重要。后两个环节应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操作。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文中写‘我’与母亲围绕一窝鸟雏儿的一段对话,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先到文中找到“我”与母亲的对话,看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再看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答案应包括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1文首句:(1)照应标题(开篇点题);(2)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3)埋下伏笔。(4)设置悬念;(5)为下文(中心)作辅垫;(6)总领下文。2文中句:(1)前后照应,(2)承上启下(过渡);(3)总结上文;开启下文;(4)为下文作辅垫。3文末句:(1)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2)卒章显志,揭示中心;(3)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文章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标题含意答题思路指津: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比如本文标题中的“终于”,既有“我”的对鸟儿的情感,也有鸟儿自身的情感,同时也隐含湖对鸟儿的情感,答题的时候应逐层进行分析。

 六、作文(70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以“范儿”为题目,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答案】

范儿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随处可以感受到中国范儿:三皇五帝的传说,体现出一切为民众的华夏范儿;四大发明的传世,展现中国的科技范儿;唐诗宋词的流传,彰显中华文化的巅峰范儿……

范儿,贯串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

那是远古的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简洁的语言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和才能,体现了中华民族当年生活的范儿;那是古老的诗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优美的文字吐露了少年纯洁而纷乱的心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当年情感的范儿。

玉门关外,横吹的是牧童的短笛;吴越之间,委婉的是吴侬软语;天涯海角,澎湃的是汹涌波涛……这些,无不彰显着我们中国范儿。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一曲《大中国》当年唱响大江南北,从帕米尔高原到乌苏里江,从漠河到曾母暗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上空,飞扬着大国范儿。

运河古道,一条条载满五千年历史画卷的船儿,一直以来都以舒缓的姿势,传递着中国淡然的范儿。

《清明上河图》,一幅历史的记忆,细致勾勒了汴河两岸的风土人情,茶坊酒肆、脚店客栈、庙宇商铺比比皆是,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到处都有,这体现了北宋繁荣的范儿。

《平沙落雁》,用舒缓的节奏和清丽的音调描绘出秋江宁静苍茫的美丽暮色,雁群鸣唱、江水拍岸,意境淡然而生趣:雁行和鸣、回环顾盼、空际盘旋、绕洲三匝、飞鸣宿食……曲子体现了故土暮色之中动静自如的范儿。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十四个字,涵盖了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短短几句话,概括了从周到三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一部《三国演义》,展现了三国纷争,体现了中国不断发展的范儿。

中国,体现着大国范儿,写尽千古风流;华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范儿,展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命题作文的解题方法如下,其一,吃透内涵。从逻辑角度看,一个独词(实词)往往就是一个概念。其二,推断背面。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其三,化为形象。其四,多维判断。人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前面主要在“是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用“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探究,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比如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是“范儿”。作文时,可根据材料中对“范儿”的解读,从民族、时代、职业、个人等角度切入,多层面展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感悟,叙说自己心目中“范儿”的风格、气质、情调、品位等。既可对“范儿”概论综观,也可对某种具体的“范儿”进行描写议论;既可刻画其外在形貌,也可着意于其内在精神;既可写反映时代潮流的“范儿”,也可写体现传统文化的“范儿”等等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