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中语文《琵琶行》优秀教学案例

本文已影响 5.87K人 

  一、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琵琶行》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

2、领悟本诗的艺术特色,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3、品味诗歌意境,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4、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播放纪录片《唐之韵——白居易与新乐府》,使学生对白居易及其诗歌风格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教师配乐朗读诗歌,在诵读过程中用符合诗歌意境的音乐和饱含感情的语言使学生产生共鸣,找到语文的诗意美;

3、运用背景音乐《琵琶曲》,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美的享受,并且通过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变化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展示;

4、让学生在享受中展开讨论,了解中唐歌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使学生对诗歌主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5、实践音乐练笔,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并用教师范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之情;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在老师、学生、抒情主人公之间做到心与心的交融;

3、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形成健康美好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二、设计理念

这是追逐个人价值的时代,也是一个崇尚“经济动物”的时代。于语文,我心中更多的是忧患与悲情,内心深处充满惶恐:语文的诗意丢了?学生的情感空虚了?激烈竞争的大背景,残酷考试的主旋律,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也剥夺了学生翱翔的思想、悠扬的歌声、丰富的情感。以前曾让学生激动不已的美文现在已不复然。一个冷视人生、情感干瘪、空虚的学生是不可想象的,而一堂形式呆板、缺乏交流的课堂也是不可想象的。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在心灵的挣扎与虚空的回旋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三维作为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标准,体现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三维的第一个维度是知识与能力;第二个维度是过程与方法;第三个维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互相渗透、互相交融在语文教学诗意、情感的荒原中撒播绿意;在精神的废虚中重构真善美的殿堂。

《琵琶行》是我在课堂上诗意与情感教学的一个典型案例。“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具有益人心智、沁人性情、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语文文本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人文性,语文课堂也越来越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琵琶行》教学是心的感动,是一次被人感动并感动他人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情感的对话、思想的交流,学生与琵琶女及抒情主人公白居易做到了精神的融合、灵魂的互渗。而这种交流、融合并不是架空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研读、品味与揣摩来实现的。文学由情而作,诗词因歌而发,《琵琶行》这个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让学生在诗意的课堂中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中的人性之爱、人伦之善、人道之尊,感受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博大与深邃,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柔情。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纪录片《唐之韵——白居易与新乐府》。

(二)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设计

1、理论:抒发情感是音乐和诗歌的共同点,本诗又是应琵琶曲而作,所以用音乐导入顺利成章,且在课堂一开始就创设了感伤悲凉的意境。

2、导入语: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了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情演奏使诗人潸然泪下,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是怎样的音乐使得这位江州司马青衫湿呢?(动作设计:教师边说边播放《琵琶曲》。)

 (二)谁解琵琶声

1、理念:这首诗的主体音乐就是《琵琶曲》,古典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感染不同年代、不同阶层的听众。本环节旨在《琵琶曲》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情感的桥梁,从而使学生理解白居易对琴声的深刻感悟,并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认识白居易描写音乐的高超艺术,感悟语文文本的诗意。

2、过程

提问:你们从《琵琶曲》中听到了什么?

明确:琵琶女对自己身世的感慨;琵琶女徒有美貌和一身的才世,对命运不公的感叹;虽是琵琶女弹奏曲子 ,但我们却感觉到了我们生活的无奈。

提问:诗人几次闻到琵琶声?

明确:诗人三次听到琵琶声。第一次是诗人送客闻琴声;第二次是彼此相见,琵琶女奏曲,是重点描写;第三次是“感我此言”而和。

提问:在众多的听众中,谁又能真正了解这琵琶声呢?

师生共同研讨:能了解琵琶声的恐怕非白居易莫属了。白居易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诗人对琵琶曲调的描写和琵琶女的自述是可以吻合的。第二次琵琶声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世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第三部分是“沉思曲”:“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阴塞难通。如泣如咽,似断似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幽愁暗恨生。”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有声无声。

第四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提问:白居易不仅是欣赏音乐的行家,又是描写音乐的高手。白居易是怎样把琵琶声的美传达出来的?

明确:①用比喻来写音乐的美。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用音乐效果来描写音乐的美。“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忘归客不发衬托音乐美妙惊人。“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衬托音乐高超迷人。“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作者善于把音乐效果和环境气氛、人物感情结合起来写,共同烘托出一个音乐的世界。

③从琵琶女的弹奏技巧上也能够体会音乐的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三)谁解青衫泪

1、理念:由对琵琶女的单向理解导入到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学生、琵琶女、诗人三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

2、过程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谁能理解诗人此时的心情?

明确:诗人既伤琵琶女也伤己。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从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女此时弹奏中所包含的感情似乎已经超越了前二次,她既为己悲,又为江州司马而悲,谁解青衫泪不言而语,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谁解风物意

1、理念:情景交融历来是抒情的重要手段。景物可以烘托气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鸣。

2、过程

提问:我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枯藤老树皆成诗,小桥流水齐入画。”横批:情景交融。情景是一家,诗人并没有对音乐作孤立的描写,而是把秋夜江景也融入到诗中。边听曲子,边找出风物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们与情感的关系。

明确:“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悲凉的氛围。“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五)文与乐的实践

1、理念:本环节是《琵琶行》教学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情感。

2、实践:白居易能从琵琶声中听出琵琶女的苦楚,并和歌而作,我们能不能也从音乐中听出自己的声音呢?下面我们也来听一段音乐,如果你有感悟,就把它转化成文字。

3、教师范文:

在零点享受孤独

我是一个沉静的歌者,听过了卑琐与丑恶,看过了无奈与不公,身陷于太多的积习与违心。

零点时分,看着黑暗一点一点将自己吞没,心满满的,全是想哭的温柔;睁开眼,看到的全是寂寞。不知何时起,总喜欢在零点品味孤独。

问自己:幸福吗?是的,幸福;幸福早已揣在怀中,幸福是丈夫深情的关怀,幸福是女儿可爱的笑靥。

问自己:孤独吗?是的,孤独;孤独如影随形,孤独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心,孤独是刻骨想念的父母情。

有人害怕孤独,有人喜欢孤独,我,则欣赏孤独。

在这个拥挤嘈杂的世界里,在这个忙碌无序的环境中,难得有机会一个人去品味孤独,体验那份静谧的时刻。

欣赏孤独才能呵护爱情,读懂孤独才能珍惜友情,走进孤独才能重视亲情。

在零点时分品味孤独,可以什么也不想,也可以泡一杯咖啡,听一首歌,写一篇文字,想念一切……

  四、教学后记

  (一)案例评析

本案例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主题,以琵琶曲为线索,环环相扣,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学生的情感也被激发出来,。但也不不少遗憾之处:一是学生文学修养不高,虽是一首通俗易懂、情真意切的诗歌,并且课文有详细的注解,但仍有学生对个别诗句不理解,影响审美效果;二是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不高,因受现当代流行音乐的影响,他们不能马上融入到音乐中,对曲子的感悟较慢;三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表述较平淡通俗,语文的诗意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但综合来讲,这堂课还是做到了“回归语文诗意,激发学生情感”。

  (二)教学总结与反思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要找回语文诗意,首先要让教师充满诗意;要激发学生情感,首先要让老师饱含情感。我在反复地实践和思考中找到了一些让语文充满诗意,让教师饱含情感的方法。

1、教师必须充满智慧,脱离庸俗与肤浅。在《琵琶行》教学中,学生的文学修养不高并不是个别现象,即使是在教师队伍里也有离开教参备不出课的现象。教育家肖川这样阐述: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们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我们要经常走进大师的心灵,与圣贤对话,采取灵活的方式,在现代科技超常态发展的背景下,以智者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使那些最具有时代性,最具有思想价值,最具有创造力的文本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来。博鉴群书使教师充满智慧,厚积薄发使教师脱离庸俗与肤浅。

2、教师必须做到胸中有教材,讲出自己来。语文教学是真情的流露,教师应该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个性特点,挖掘语文诗意,十分重要的是把教材吃透,做到胸中有书,教材烂熟于心,要熟悉到如出我心,如出我口,以此讲出自己来。学生学有所得,他才有兴趣;学无所得,他怎么会有兴趣呢?那就更谈不上激发情感了。

3、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艺术。新课程提出:教师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其职能将变“知识施予”为“教育交往”,老师应当以平等之人格、除伪之语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正如加拿大学者史密斯所言:“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进行“聚全”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其实是老师和学生分享人类的精神财富,那就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平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如沐春风。优良的教育艺术使得教育过程顺利,师生配合密切;相反教育就很难进行下去。

4、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语言最能表现人之为人的特点。人在语言中思考、生活;人在语言中沟通、交流。语文学科的价值是在语言之内,而不在语文之外,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决于语言的价值。语感就是专注于人对言语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的语感、作者的语感与学生的语感通过文本的言语的共振共鸣,使教师之心、作者之心与学生之心在文本言语中交流融合。在语感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一支蜡烛,他还可以是一个手工制作家,是个富有创造力的设计者,并且是一个能够欣赏作品的艺术家。他能对语言作品产生亲和力,然后得到满足、提升,用点燃的艺术烯起心灵的火焰,燃烧学生的感知、想象,释放出感情的力量、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推动学生不停地变成一个“人”。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