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级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下《海底世界》评课

本文已影响 8.1K人 

  《海底世界》评课第一篇

《海底世界》是一篇有关海洋的常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并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课文从海底的光线、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行动和迁徙、海底地貌和植物、海底矿藏等几个方面,有详有略地介绍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苏教版语文三下《海底世界》评课

顾岁琴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挖掘语言文字,处理教材得当,讲课诗情画意,语言规范流畅,设计与众不同。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兴趣为起点、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

一、解读教材,目标明确

教师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饱满的情绪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师真挚的情感源于教师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师生只有与文本作深层次的对话,教学才能入情入境。因此“语文教师最好的备课方法就是读书。”顾老师执教本节课,老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充分的,对教材目标把握准确。课堂上,教师的情感是真挚的。

《海底世界》许多地方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点。顾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目标明确,能抓住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通过清晰的板书引领学生理清楚文章脉络:课文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介绍海底的动物,另一部分是介绍海底植物、地貌、矿藏等。对海底动物的介绍,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是学习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对文章中部分段落采用引读的方式作略处理,实现了长文短教,对我们教学篇幅长的文章很有借鉴意义。

二、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顾老师巧妙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1.情境教学法:顾老师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伊始,“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以一段海底录象把学生带进海底美丽的景色情境中。在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后,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读,问问,这样过渡自然得体。

2.媒体演示法:顾老师修改了教学与多媒体课件,那缤纷直观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100米,200米,500米。。。。。。”把学生带入了奇异的海底世界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3.朗读感悟法: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顾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顾老师精心设计朗读,很有创造性。课堂中以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与文本作充分的对话,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实实在在地品,品字、品词、品句,品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品出写法之巧、构思之妙。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例如:关联词的学习在中年级要渗透,教师就是以引读法不着痕迹地教学,这是句子训练和内涵理解通过朗读的有机整合。又如,中年级词语教学是重点,课堂中运用了换词、朗读等方法辨析、积累近义词。

三、实践活动、拓展运用

顾老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运用语言,实践语言的平台。学生们读写结合,展开联想,写一写海底动物的活动方法,还以“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为开头写段,以小小探究卡的形式延伸课堂,拓展了思维,培养了语言能力。

这节课,让我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而不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顾老师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在推进二期课改,深化课堂改革的今天,这样的课给我很多的借鉴。

  《海底世界》评课第二篇

就《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粗浅认识:杨晓川老师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来调控组织教学,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兴趣为起点,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感悟,在品读中升华。同时注重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渗透。特别是丰富多彩的课件丰富了学生想像的空间,使教材变成了鲜活的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和提高,激发了学生热爱大海,树立了探索大海奥秘的志向。总的说来,这堂课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上出了语文的韵味,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态效果。

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第一、创设情境,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鼓励探究。

古希腊学者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就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主动的、积极的去学习。海底世界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和遥远,杨老师运用生动的动画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直观、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这样既使学生产生探索大自然的美好愿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使认知和情感更加协调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杨老师导入课文,以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索奥秘的兴趣。之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将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氛围。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逐段分析讲解的枯燥学习方式,让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亲历学习过程,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充分领略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第二,自主探究式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主动融入阅读情境,要让他们“走出”课堂,“跳出”文本内容,愉悦地进入自我学习中。以你最感兴趣的发现分组讨论,实现教学民主,自由分组、小组讨论、组间补充等让学生有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伙伴的权利,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学生有“疑”,有“难”,教师寻找录像帮助学生解决。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有机诱导,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培养了自信心。学生自主选择表达的机会,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第三、以学定教,因学施教。

生态课堂要讲究学案的“留白”和“弹性”艺术。 “留白”就是要留出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操作,教师的“讲”要让位给学生的学。教学方案设计得太严谨太规整,课堂的生命活力就会因此而黯淡。为了不让固定的设计限制生成的自由,所以只能预设粗线条,进行弹性处理。本课打乱了常规的按部就班式的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喜好,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同时提出明确要求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为“生成”而谋划“预设”,并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把师生、生生的互动引向纵深,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1、“读”味 自我感悟

“读”永远是语文课的主旋律,在这节课中,杨老师没有致力可于讲深讲透,让学生在自由读、齐读、表演读过程中与文本对话。“你觉得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样一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根据自己最强烈的阅读感受来领悟海底世界的奇异与斑斓。在“精读课文”环节中,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发现呢?”这个问题引领学生与文本作充分的对话,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实实在在地品,品字、品词、品句,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生学语文,就是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悟,在读中展开想象,透过语言文字看到形形色色的海底动物各自富有特色的活动方式,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令人惊喜的。中年级词语教学是重点,课堂中运用了表演、朗读、比较等方法辨析。引导学生体会、揣摩文章的语言文字、通过句子比较、体会打比方及排比句的妙用。

2、“话”味 多样化表达

“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真正道出了学生学习方法的真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乐于读书,积极思考,敢于表达,勤于积累,努力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教学中让说自己喜欢的词句、自己对第二、三段的理解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有话可说。有的通过朗读来表达,有的加上自己的语言表达,有的配上动作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3.善用“空白”。课文在具体描述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时,后面用省略号代替。这里的省略号固然是作者不必一一穷尽所有动物发出的声音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杨老师充分运用了这一“空白”,拓展、丰富、充实了课文内容,调动了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将原来抽象的省略号变成了可爱的形象、悦耳的声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倘若教师习惯于就文教文,满足于知识的灌输和专项能力的训练,其效果就要大相径庭了。

4.妙用“表演”。“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说演结合,加强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通过模仿体会到了海底声音的多而奇妙。对第三自然段描写的几种动物: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通过动作演示了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使它们栩栩如生,趣味盎然。同桌演练、集体演练,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说、演的机会。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另外,杨老师们还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渗透。比如,在教学二、三两段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海底动物的特点,作者采用了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还有总分结构的构段方法。我想,这样的渗透对孩子们的写作应该时有所帮助的。

提出两点思考:

1.独立学习能力,需课堂训练,课堂上应关注大多数学生,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课堂上我们看到,部分孩子的学习热情极高,发言有个性,并且有见解,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一抹亮色,然而,个别学生发言不够踊跃,对他们的关注不够,启发、引导还不够深入。课堂中要训练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得到提高。

2.朗读指导,要行之有效。

虽然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训练,自由读、指名读、表演读、齐读等方式,但仍做不到行之有效。虽然在在演读中让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扣住不同的动物特点,学生表演读的效果仍未达到预想的目标。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课堂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如果再注重一下教师与学生的之间的情感交流、真情互动,教学的结尾再简洁、生动、有力一些,效果会更佳。如果说白玉微瑕的话,那就是由于花了较多的时间在二、三两段的教学中,所以在学习四、五两个自然段时就显得有些草草了事,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束也让人感觉是仓促收场。

  《海底世界》评课第三篇

《海底世界》是一篇有关海洋的常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并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听了吴老师的课,我有如下几点收获

一、 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

二、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吴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海底美丽的景***境中。例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出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图片并播放声音,有了强烈的对比,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求知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静悄悄的海面;在学习海底声音的部分,通过播放不同声音的音频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不同声音,在多媒体环境的作用下,帮助学生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

三、感悟文本、拓展深化。

吴老师对词的教学有独到的处理。如“窃窃私语”一词教室让学生通过与同桌的表演了解词语,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吴老师首先让学生去听书上所描写的四种声音,而后抓住一个省略号引导学生去感受别的不同声音,并设计了说话训练。这样,在感受海底声音丰富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用书上的句式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师重视字词句的训练,立足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老师还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来交流了解动物的活动特点时,介绍了采用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这样的渗透对孩子们的写作有所帮助。

四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这节课,吴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齐读,在朗朗读书声中,学生读出了情感也读出了对文章的感悟,做到了读悟结合。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