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教师观后感范文三篇

本文已影响 1.16W人 

导语: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 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放牛班的春天》教师观后感范文三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1:

很有幸,借着团委老师让我们看电影的机会,我能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这部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享受着一个代课老师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虽然讲的是法语,但它的剧情依然深深的感动了我。

马修,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师怀着梦想走进这群问题学生,他服从制度,在现有的学校制度下,默默的真心的关爱着自己的学生。他喜欢音乐,用音乐艺术感染着那些问题少年。艺术的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一个老师真正的放下了架子,用温和、爱心和情感对待自己的学生。

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单干净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我们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这部影片,陶醉其中并深深的感动,享受着电影艺术的魅力。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2: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一群“有问题的叛逆少年”,但他们在新学监马修的带领下,慢慢的转变,这正是安徒生的童话中丑小鸭褪变成天鹅的故事。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两种教育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是校长哈森的严厉派,这似乎让我想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中国古代盛行的私塾中,从来就是先生想打便打,想骂就骂,而且禁锢学生的思想,背不过文章便拿戒尺责罚。只不过与现在不一样的是,古时候的学生都很听话,用戒尺也能使学生拿到好成绩。

但是现在,21世纪里,学生愈发叛逆,像弹簧一样,老师硬,则他硬;老师软,则他更硬。有的老师也懒得理会,便保持一贯传统教育的思想——不打不成才。

二是学监马修的思想派,他的教育方式也代表了一种开放教育。老师从来就不打骂学生,而是靠“温暖”来感化学生,就算学生再不听话,但学生“冰冷的心”也会有融化的那一刻。电影中的小男孩皮埃尔开始也是一个叛逆十足的少年,但马修却发现了他异常的唱歌天赋。他美妙的歌声深深地震撼了我,是什么让这个叛逆少年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的?是马修的坚持不懈,是他的火热的心,终于感化了学生。

这两种教育我都经历过,我也被老师打过骂过。我也遇到过像马修一样的老师,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在电影中马修最终战胜了哈森,思想派战胜了严厉派。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教育模式还依然并存着,但不管怎样,老师都是为了学生好,都是为了学生们的未来!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3: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莫杭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着坚持而欢欣。

看完这部电影,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中,老师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的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才能让他更好的成长起来,这部影片中马修的行为,莫杭治的成才,佩尔诺的成长,有力的印证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因此这部影片不仅值得我们观看,更值得所有师生的回味与反省。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