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观后感

《在路上》观后感大纲

本文已影响 1.94W人 

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路上》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路上》观后感

《在路上》观后感1

今天我观看了铁枝木偶戏《在途中》,这个微电影讲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这个电影的开头是一个同学系上隔壁校的一个名叫圆头卵的同学,圆头卵在打篮球的时候踩到他的后脚跟,还讽刺他手短脚长,所以放学途中叫上了几个好兄弟去打他。老大给每人一支水管道,放学的路上,等待圆头卵,不料半路上撞到了甘叔,水管掉了,甘叔起了疑心,心想这些孩子拿着水管校打架呀,这时,圆头卵出来了,有两个兄弟看到了圆头卵来了就要打他,甘叔上前阻止了他们,他们就要打甘叔。这是某中学的校长出现了,甘叔劝他们打人是犯法的,须知伤害一人等于伤害人一家,伤害你们自己的父母,甘叔说着说着就哭了,那三个学生一见马上风姿呢,刚才是你打我骂我们没哭,你倒哭了,你这叫做恶人先告状,假神假鬼,装行装孩,丁校长告诉几个学生,甘叔是甘同的父亲,甘同就是不久前,在学校门前被同学打伤了死的学生。最后,在丁校长和三叔的劝说下,几个人握手言和,还说要一起去打球,喝可乐。

看完这个微电影,我明白了,父母把我们养大真不容易,我们不应该在外面惹事,让父母伤心难过,还有法律是公平的,他不会偏袒任何人,他是铁公无私的,他是公正的。

《在路上》观后感2

上周五下午,我们全体师生去电影院看了《爱在路上》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关于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教育片。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李扬飞的16岁少年,他爸爸为他找了一个继母,继母热情的对待他,可他却不理不踩。就在李扬飞的父亲与继母的蜜月里,父亲因工作需要被派往外地,家中只剩下他和继母。李扬飞不喜欢继母,就去外地见网友。而所谓的网友实际上是一个绑架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此时他的继母很着急,拼命的寻找他的下落,甜蜜的蜜月成为艰难的苦寻。最终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李扬飞得到解救。继母用她无私的爱感化了他,他们开始和睦相处。

在这部电影中,最令人感动的就是继母在发现李扬飞失踪后,拼命寻找他的过程。当公安局通知她有一具男性尸体的特征与李扬飞相似,请她去认尸时,她立刻神色慌张,穿着睡衣和拖鞋以最快的速度在大马路上奔跑,冲到公安局。经确认后,发现并不是李扬飞,她的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还有,她为了让在外地出差的丈夫安心,他并没有将李扬飞失踪的事情告诉他,而是在电话里强忍着泪水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优秀的妻子。她待李扬飞如亲生儿子一般,用自己无私的爱慢慢去感化这个孩子,她相信人心换人心,终究这个孩子会接受她,会把她当作亲生母亲一样对待。

其实全天下的父母都是将自己无私的爱毫无保留的给了他们的儿女。他们辛勤工作,想多赚一些钱给孩子们吃好喝好,接受最好的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再过两天就是高考的日子了。高考可谓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在这个时候,父母甚至比孩子更紧张。他们会为自己的孩子买最贵的补品,为他们创造最安静的复习环境。在每年高考的时候,每个考场外、马路边都挤满了对孩子充满希望的家长。特别是每到高考英语听力时,家长会自觉的形成一个组织,去维持考场前的路面交通,禁止车辆鸣笛等。等分数揭晓之后,家长们又忙着为孩子找最好的学校,让他们继续深造。虽然我们没有机会经历高考,但中考时的场景也与之相类似,让我记忆犹新。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总是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最大的希望。我们作为子女也应该多体谅父母,不要总是嫌他们唠叨。其实,他们这样做也是为我们好。假如有一天,你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成功人士,这时你回头想想,如果当年没有父母的辛勤培养,严格管教,怎么会有今天的自己呢?

所以我们要尊敬父母,对他们的尊敬也就是对他们的孝敬。从现在起,我们要努力学习,还有两年我们就面临着走上工作岗位,趁现在把专业知识掌握牢靠,对今后的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以后有出息,找一份好工作,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微薄之力,也许这就是我们对父母的最大的回报!

《在路上》观后感3

中心组织全体人员利用下班时间观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电视专题片。该专题片以纪录片的形式,通过众多的专访第一现场,讲述鲜活的执纪监督故事,反思奢侈靡费的变迁,呈现“作风建设在路上”这两年来不平凡的历程。以大量的史料和生动事例,多角度,全方位,生动讲述了如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持正风肃纪,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观看后我深受触动,影片还展示了对几起典型事例的通报,通过对反面教材的剖析,我深刻意识到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与持久性,党的作风建设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通过学习,我知道如果党对作风的问题不坚决治理,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堵墙一样把党和人民群众隔离开,就会使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治大国者先治吏,吏治则国治。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作为一名窗口服务人员,首先我要做到坚决拥护八项规定,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其次,严于律己,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做事情要脚踏实地,不能泛泛而谈,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敷衍群众。第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热情服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严谨办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使群众满意。

《在路上》观后感4

《永远在路上》,由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

记录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赢得党心民心;反腐惩恶,整治群众身边的迂腐问题,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迂腐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构成。

看了《人心向背》,我直观地感受到了党中央的决心和信心,以及群众的拥护与期盼,同时感到肩上的职责沉甸甸的,我们必须不负群众的信任和重托,把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作风传承好、发扬好。整体的印象就是‘实’,以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三人现身说法,对自身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自我剖析和忏悔,令人震撼。

永远在路上,贯彻要趁早。

我们要继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毫不动摇转变作风,高举反腐的利剑,扎牢制度的笼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迂腐分子发现一个就要查处一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

知之愈深,信之愈笃,行之愈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王立兵在收看完第一集后指出“只有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才能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靠什么来战胜风险挑战除了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外,务必靠严明规范和纪律”;“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要坚持依法治国、依规治党,把纪律和规矩挺起来、立起来,严格按照纪律和法律的尺度,把执法和执纪贯通起来,使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真正得到落实”……

《在路上》观后感5

“横看成岭侧成峰”,三个事件虽“远近高低各不同”,而剑指的却都是同一重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所宣示的也是同样的决心——党推进反斗争的决心不可动摇,反腐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而要表明的也是同样的态度——党将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永远在路上》立意高远,蕴意深厚,只要正确的打开它,就能让人精神振奋,就能令人信心倍添,就能让人力量倍增。

第一,立党初心不忘,民心不可违背。过去的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用八个“不忘初心”来告诫全党要永远坚持人民立场,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在勇于变革和勇于创新中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永远在路上》就是要向全党、全社会再次传达一个鲜明的政治信号——我们党坚决反对,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为了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永远在路上》就是要表明,伤害的是民心,而民心恰是执政之本,全面从严治党是人心所向,更是时代发展大势所趋,反腐没有休止符。

第二,人生不可重来,照好反面镜鉴。《永远在路上》采访了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10余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的省部级以上官员,让昔日风光照人如今身陷囹圄的当事人现身说法,以反面教训为镜鉴,警示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专题片列举了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例,尤其在苏荣、白恩培、万庆良等当事人的忏悔中,都认为自身没有坚守住应有的底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而犯下了不可挽回的人生错误。党员干部一定要照好这个反面镜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现场直播,如果等到犯了错误再醒悟反悔,就真的追悔莫及了。

第三,坚定理想信念,照亮精神家园。《永远在路上》既列举了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例,又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点评和分析,无论是违纪违法的当事者还是点评者,都认为理想信念的缺失是当事者犯下错误,走向的重要原因。《永远在路上》中的一个个的忏悔者在警示着我们:如果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和信仰,理想信念丢失了,精神追求没有了,突破了做人的底线,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理想和信念必须坚守,时刻都不能放松,理想信念的明灯必须在心中永远闪亮。

第四,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定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各种“糖衣炮弹”就会趁虚而入;不能时刻保持定力,就会在利益的诱惑面前迷失自我。许多官员在违纪违法时,心理上都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各种客观理由,但如果真正回头审视自己,他们最终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其实没有任何客观理由可以成为贪腐的借口。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定力,就能够真正做到禁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才能保证不犯错误。

第五,心存敬畏之心,砥砺奋进前行。《永远在路上》指出,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高级领导干部的,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惩治的鲜明态度,体现了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显示了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应有敬畏祖国之心、敬畏人民之心、敬畏党纪国法之心、敬畏人生之心和敬畏历史之心,在理想信念的砥砺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信心坚定、锐意进取、奋发向上。

《在路上》观后感6

10月24日,崇阳县委中心组领导干部成员在档案馆一楼会议室集中观看电视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杭莺、金山、王光新、王艳梅、毛崇谋、周协光、程文武、姜崇俊、王崇琳、程冰野、何志强、王良永等全体在家县领导到场观看。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共八集:分别为《人心向背》、《以上率下》、《踏石留印》、《利剑出鞘》、《把纪律挺在前面》、《拍蝇惩贪》、《天网追逃》、《标本兼治》。该片主要讲的是十八大后多位因严重贪腐、违纪违法而的省部级以上官员首次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好处。

县委副书记、县长杭莺在观看前指出,专题片《永远在路上》问世,彰显了党中央从严治党,正风反腐的决心,旨在提醒为官从政者要洁身自好,管住嘴、管住手、管住腿,不能滋生贪欲,务必清廉为官、清白做人。片中每起案例,于无声中见惊雷,足以令那些自以为然的人惊出一身冷汗。

杭莺强调,反斗争关乎人心向背,“有腐必反、有贪必惩”已成为社会共识,警钟长鸣,反斗争务必“永远在路上”。她要求,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县纪委要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与抓好巡视整改工作结合起来,组织党员干部及时收看,紧密联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做好记录,撰写好观后感或心得体会,认真解剖反思,筑牢心灵反腐高墙,牢记党的宗旨,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把讲政治、对党绝对忠诚放在首位,切实做好一名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

透过观看专题片,县委班子成员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以清廉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工作有效、有序开展,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活力崇阳而努力奋斗。

《在路上》观后感7

《永远在路上》,我一集不落的看了。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天网追逃》这一集中的“咱家缺钱吗”的追问。当贪腐外逃的父亲应对女儿追问的时候,必须是后悔的,必须是尴尬的。但是,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再后悔也已经晚了。“咱家缺钱吗”如果都能早问一句,可能就能抵御金钱的诱惑了。

这位贪腐外逃的官员深深后悔了。在外逃的路上,他吃尽了苦头,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还受到了外国人的欺负。到了国外他才发现,其实还是在国内老老实实工作是幸福的。再多的钱也不如自由自在的好。当有贪官在大牢里看着飞过窗前的小鸟羡慕自由的时候,为何就不能早问自己一句“咱家缺钱吗”

官员这个群体绝对不是最有钱的。但是也绝对不是差钱的。很多贪官污吏其实并不差钱。官员的家庭结构,尤其是到了必须级别的程度之后,基本上是不差钱的。妻子有工作,子女有工作,虽然工资不是太高,但是与普通百姓相比,也能够幸福的生活了。有的人这个时候的贪腐真还不是因为生活捉襟见肘,而是因为没有思考“咱家缺钱吗”。

看到多少贪官污吏的故事,总是会对一些细节所疑惑。有的贪官生活也很简朴,甚至对衣着没有多大奢求,穿着陈旧的袜子和鞋子。但是就有积累钱的习惯。有的贪官污吏把钱搞到手也不乱花,而是放在床底下,直到发霉了也不敢拿出来晾晒。有的贪官污吏,就连父母姐妹也不愿意接济,只是喜欢没事的时候,把钱拿出来数一数,找到了拥有财富的快感。

这其实暴露了一些人的心态。一方面是,看到有求于自己的商人赚了大把的钞票心里失去了平衡,这些钱凭啥让商人独得一方面是,想在金钱里找到快乐的`感觉,而这种快乐的感觉又是畸变的,不是为了花钱,而是为了数钱玩。前几天,某地刚刚查处了一名贪官,家人名下的房产竟然有60多套,试问要这么多房子有啥用要的只是“以前拥有”的感受而已,没有多大意思。

我们需要多问一句“咱家缺钱吗”。作为官员的妻子,如果你爱自己的丈夫,就要常问“咱家缺钱吗”。作为子女为了官员父母的安全,也要常问“咱家缺钱吗”。而作为官员自己,在应对金钱诱惑的时候,也就应问问自己“咱家缺钱吗”。

生活上有保障,幸福上有保障,看病就医也是有保障的,出门坐着公家的车,吃着公家的饭,平平安安不比什么好别让金钱俘虏了自己的那一颗心。真的,为了自己的安全,就应把“咱家缺钱吗”放在心上。

《在路上》观后感8

10月17日起,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连续播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众多网友纷纷表示,高质量的反腐警示专题片,好看!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看了第一集,便能感受到党的良苦用心、菩萨心肠。中央选择在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播出反腐纪录片,不是偶然,体现的是党中央的良苦用心。

党性修养没有终点。纪录片曝光了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多个领导干部落马后的画面,多只重量级大老虎接受采访,在镜头前忏悔。这些大老虎在落马前都身居高位,都有几十年的党龄,接受的党性教育、培育是相当丰富的。但就是这些曾经的老党员、老干部仍然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人接受的党性教育是否落到实处、是否流于形式,高官在党性教育方面是否入脑入心做出反思。我们常说按党性原则办事,指的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党性修养是我们党固有的本性,是党员在自己的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按党性原则办事,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这些党性原则是我们党在革命、改革、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我们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凝聚而成的精华。作为个人,强化党性需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无论是这些落马的大老虎,还是其他走向违纪违法,甚至犯罪的小苍蝇,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坚持加强党性修养,认为只要入了门就修成佛了。党性修养没有终点,需要认真按照党性原则办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强化自身素养,多为百姓办事,多为民谋福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白恩培、周本顺都出身贫寒人家,李春城自述在十几岁时就希望能够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多做有益的事情。但是他们的结局与最初的想法差距很大。最初想为民办事、为民谋福祉,但慢慢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办法重来沦为阶下囚,才追悔莫及,固然晚矣,却有警示意义。党员干部有闯劲、有魄力是好事,但在事业发展中,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被拜金主义侵蚀,仕途也在铜臭中戛然而止。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应该陶醉于已有的成绩、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要始终铭记,自己越是春风得意、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越是要提高警惕,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清醒头脑,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这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精彩。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该担当。敢担当勇作为,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党员干部肩负的时代责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要时刻自重自省、慎独慎微,始终做到知行合一,不断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守土尽责、有为无憾的人生。

监督不能缺位。在讨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别低估中央反腐决心,别高估自己的贪腐手段。敬畏党纪国法,信念永不抛锚,怎会落马?的同时,我们也要想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直至最终落马,与党员干部自身理想信念丧失,放纵自己有关系,没有及时发现、有效制止也是导致这些人走向深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强调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提高其自身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党员干部监督:首先,必须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只有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始终将自己的权力运行、施政行为约束在制度规范之下、法纪轨道之内,才能不断推进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其次,必须切实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建立健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体制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只能为公,不得为私。第三,必须持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和政务公开的力度,在放、管、服中不断提升党和政府的执行力、公信力。最后,必须加大执纪问责的力度,对于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起、调查一起、问责一起,绝不姑息迁就,从而让严纪律生威、铁规矩长牙,使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在路上》观后感9

习近平同志强调:“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这是对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这一要求,以必成的信心、严抓的耐性、常抓的韧劲,围绕服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把好作风回归作为新起点,永葆党群同心同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强劲力度,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要越抓越紧,要求严字当头,作风建设,首先要实事求是,工作扎实。我们要认识到,根治任何沉疴痼疾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改进作风任重道远,歇歇脚就可能回潮,松松劲就可能反弹,必须严字当头、连续发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党的作风建设,如不付出整顿作风的实际行动,传导从严压力,鞭策务实作风它就只能是一个口号,一阵风。党和国家担起作风整顿的重任,要求党员干部要实实在在的把身边的工作做好,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落实到实处,要“严”字当头。以实际行动确保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确保作风建设的要求真正落地生根,实现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党的作风建设,需完善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作风转变。加强作风建设,既要靠教育启发自觉,更重要的是要靠制度规范。把作风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拓展作风建设新境界,是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依托和保障。要让制度具有可操作性,不能过于原则,要量化标准,细化规定,尽快丰富和完善规矩,具体到让人看得见,摸得到,照着镜子就能做,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使评价作风有依据,检验作风有尺度。建立真正可以贯彻落实的改进作风的建设制度。

《在路上》观后感10

近几天,按上级要求观看了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四集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本部专题片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展现了中央坚决整肃"四风",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严格监督执纪的坚决行动,展现了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年来党风政风改进、社风民风转变的重大成果。

这部专题片共分四集:《承诺与期盼》、《正风肃纪》、《狠抓节点》、《党风正民风淳》。该片对话违纪人员,感受他们的反思痛悟;倾听专家学者,洞察作风之变后的深层律动.近百位受访者中,还有腐败分子身边人、会所服务员、举报人、暗访记者和纪检监察干部、普通群众等,不同观点,多元视角,为您全景式呈现"作风建设在路上"这两年来不平凡的历程。

为什么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呢?下面笔者来和大家共享下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所有的结束,都是新征程的开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全党要以此为起点,在从严治党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进".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作出了全面部署。

变化是最扎实的答卷,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通过一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四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探索出了有效途径,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才能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从严治党必须具体而不是抽象、认真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这是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最深刻的启示。这些启示和经验,其重大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出来。

在充分肯定这次活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这次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总结了"六个必须"的经验;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才能开创党的作风全面纯洁的新局面,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继续打好党风建设这场硬仗,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必定能以好的作风保障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赢得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