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观后感

《生门》观后感大纲

本文已影响 1.49W人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门》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门》观后感

《生门》观后感1

生若一扇门,死亦一座坟。

翩翩起舞的蝴蝶、绚丽多彩的花朵、憨态可掬的熊猫、活泼可爱的孩子,共同构建了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在生命之美得以延续的背后,却存在有一道道震撼人心的生门。

这个寒假,我有幸接触到了《生门》这部大型社会纪实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里,我看到了孕妇的不幸与痛苦,医生的辛劳与无私,也感受到了当今中国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可真正让我震撼的是纪录片里那一幕幕生死攸关的场景。

本片中有患有高血压的母亲冒死生下自己的孩子;有含着眼泪喝下打胎药来打掉自己体内孕育30周发育不全孩子的妈妈;还有一位丈夫,由于家境贫寒无法拼凑齐住院费用,与哥哥一起走遍各乡亲处,写下无数张欠条,才得以换来母子的平安。在这部纪录片中,有一位年仅30岁的妈妈,她笑着被推进手术室,因为她想着过不了多久,就能见到她的宝贝,可由于自己身体本来患有病,又因为是二胎,手术中她遭遇意外,子宫大出血,医生用尽一切办法都无法止住子宫中来势汹涌的血流,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征求这位妈妈是否愿意切掉子宫,若不切去,后果可能无法保住母亲的生命,她仅30岁,苦苦哀求着医生是否能用其他办法,最后,在全身的血被换了四次之后,子宫被切除,母子得以平安。

古人云: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生门亦死门,在这一扇门之后,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迎接你的是怎样的劫难。你也永远无法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是她们,不惧痛苦,不畏风险,顶着生命的代价才换来你的呱呱坠地;是她们,用自己的生命之痛,孕育出你的小小种子;是她们,用一辈子的时光,呵护你慢慢长大,生根发芽。一声“母子平安”,带给了我们震撼中的一点欣慰。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重,没有什么比平安更温暖。

是母爱的伟大与无私,生命的不易与美好,震撼了我!

评语:有所看必有所感,必有所得,震撼你的正是成长中最为宝贵的东西。

《生门》观后感2

老师介绍《罗生门》这部电影之前,说实话,我只听过罗志祥的那张同名专辑《罗生门》,当时大致知道"罗生门"就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说谎的意思。今天在课上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对于"罗生门"的理解更深刻了。

黑泽明的《罗生门》,1950年的片子。黑白,粗糙,淳朴。赤裸裸地将人性中的软弱和谎言展示在人们面前。

强盗、武士、女人、樵夫因为各自出发点的不同,将本来简单的一个事件解释的十分复杂。对于四个人在同一件事情上作出的各自不同的表述我就不多加赘述了,影片结束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导致四个人各执一词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为什么都要撒谎?

"人们太脆弱了所以才撒谎……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不能对自己诚实"路人和行僧说的话句句在理。各执一词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

强盗想要表现自己即使杀人也要有的磊落气概,女人企图掩饰自己并不贞烈的事实和挑唆两个男人决斗致使自己丈夫死于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图掩盖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而樵夫迟迟不愿说出真相,只是想隐瞒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人性就是这样阴暗而赤裸地呈现出来,各执一词不如说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

回过头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欺骗固然是对。然而,软弱从何而来?再追溯回去,强盗在第一次讲述他所编排的说词时,便说了这样一句话:"仅仅是一阵微风。如果没有那阵微风,也许那个男人就不会死".是的,就是那阵风。撩起了马背上女人的面纱,吹起了她轻柔的裙摆。随即他看见了她洁白的脚踝,她面纱下纯美的容颜。于是一切发生。仅仅是一阵微风,吹起了他内心最根本最原始的欲望。

武士有贪欲。如果不是有贪欲,即使强盗骗称有很多有价值的剑和镜子,武士也应该不为所动才对,但是他没有,因为贪,他被设计绑起来。而后面对被奸污的妻子,他自觉没有脸面继续活下去,从而选择自杀。这在日本传统文化当中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所谓的"士可杀,不可辱".而强盗被抓后完全交代了他杀死武士的过程,没有一点忏悔,几乎是出于一种炫耀的神情,这是征服所带来的快感。本应该是局外人的樵夫,更有其完全的私欲。他完整看到了事件的经过,但是他报官时的说法与作证时的说法完全偏离了事件的本来面目,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私欲,因为他拿了那把镶着珍珠的匕首,为了让自己逃脱谴责,他选择了说谎。于是就有了在狂风暴雨的破败的罗生门下,行僧感叹这种不信任和谎言,比疾病、饥饿、战争等更为可怕,以至于让他几乎丧失了对人类的希望。行僧是宗教的代表,宗教应该教人相善,如果说连宗教都无力维护人性善恶,那这个世界会有多么可怕?路人说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让行僧和樵夫不能接受,但是在他们对往事的追叙中,似乎隐约印证了这个观点。

纯然是欲望,造就了每个人内心的软弱,并且构筑了每个人利用谎言企图展现的幻像。人心最深的地方,埋藏了多少阴暗而不可告人的秘密。幽暗破旧的罗生门下,鬼魂都觉得害怕的地方,却在柔和的阳光下真相大白。

故事的结尾,罗生门下被遗弃的小孩,哭声惨烈。路人抢夺了孩子的包裹,完全表现了恶的一面,樵夫出于善心予以制止,却被路人恶言相责,在路人说出匕首被樵夫偷拿的猜想后,樵夫完全呆了,不敢再出面制止,这就是私欲造成的软弱。不过影片的结尾还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最终樵夫还是良心发现,决定收养弃婴,此刻雨停了,太阳出来了,这说明在经历挣扎后,世界还是出现了美好的一面,是非善恶一线之隔,人性还是有可能弃恶从善的,这是一种新生,一种希望。

《生门》观后感3

作为一个90后,我很少有机会看黑白电影,至于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看完的更是没有——除了《罗生门》。

《罗生门》是黑泽明在19世纪4、50年代完成的作品,这部黑白片讲述了在12世纪的日本,发生了一件震惊京城的命案:武士金泽武弘在树林中被人杀害。电影描述的就是在审判此案的法庭上,目击证人樵夫、凶手多囊丸、金泽的妻子真砂以及借巫师之口作证的金泽分别说出了完全不同的证词,从而此案也不了了之。

真相只有一个,然而每个证人都说出了迥然不同的证词,使整个案件更加朴素迷离。是什么导致每个人说出不同的事实?很简单,就是个人的利益。樵夫把作为凶器的名贵匕首归为己有;金泽武弘为了自身武士的荣誉而撒了谎;多囊丸和真砂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说出了与事实不符的证词。

在这一部分中,黑泽明巧妙地表达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不自觉的撒谎这一点。在纠察使署中,各位证人作证时,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一位官员来进行提问,而是采用了各位证人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叙述证词,个人认为,这个片段表现的是各位证人的内心活动:没有来自外界的提问,叙述过程由各位证人自己选择方法叙述。我也觉得法庭辩护是这个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黑泽明用官员的视角来表现了法庭辩护的画面,使观众更有代入感,看着每个证人自问自答地说着维护自己利益的假证词,更是感觉到人心的黑暗。

而更为巧妙的是,电影是采取了当事者回忆的方式来表现法庭辩护部分和案件重演部分:是通过樵夫在罗生门(京城门)避雨时,和一个和尚以及路过的杂工说起的。樵夫不仅在纠察使署上撒了谎,而在和两人聊天时也撒了谎,这更是表现了人在维护自己利益时所表现出来的丑恶以及伪善。后来杂工捉住了樵夫话中的把柄,直接道出了樵夫偷走了匕首的事实,电影进入了高潮阶段,但是此时却有一个不合时宜的新人物出场:一个弃儿。

这个弃儿的出现使得原本只是萍水相逢的三个人(樵夫、和尚以及杂工)的立场发生了转变。杂工把弃儿的衣服抢走,他在影片中的地位就从一个旁听者转变成了电影的主旨思想:人心险恶的代表。而樵夫想阻止杂工的抢夺,却因为被捉住了把柄而哑口无言,樵夫自己做了坏事,却又有着一般人说应该具备的道德,他在这个片段中是象征着被夹在道德和自私中的一般人。而作为善良以及道德的代表的和尚此时却没有过多的动作,这就是表现了和尚在听过过案件后对人性表现的一种绝望。

在杂工抢走了衣服并退场后,更加巧妙的地方出现了,樵夫道出了自己偷匕首的原因:自己已经有六个孩子了,养家有困难。而且,樵夫打算收养那个弃儿:已经有六个孩子了,也不差多养一个。此时,之前一直没有大动作的和尚就说出了作为影片最后的台词:“我想,我又可以相信人了。”作为善的代表的和尚在剧中是一直表现着他对人性的失望的,而只有此时表现了对人性的希望;同时,樵夫最后还是选择了道德,也表现了影片的主题:人的丑恶以及人的善良。

最后的画面是樵夫抱着弃儿在雨后的夕阳中远去,这个镜头让人不禁思索起整部影片,更是引起观众对人性的思考,回味无穷。

《生门》观后感4

看了《罗生门》,就不禁爱上了这种关注人性,挖掘人性本质的电影。想起中国现在恢弘的商业片,国内票房虽然不错,但也有不少人说难以感受到令人感动的人性光辉,难怪总是在奥斯卡,威尼斯那些国际电影节上失望而归。从第78届奥斯卡提名《断臂山》、《撞车》、《卡波特》、《晚安,好运》、《慕尼黑》5部影片为“最佳影片”候选时,奥斯卡对于“人性”呼唤的信号已经无比清晰,想得奥斯卡,电影就要向“人性”靠拢,这几乎成了人所众知的秘密。我个人觉得中国现在的电影其实不乏人性化,只是模糊了一点,甚至被商业化,乃至失去了最动人的力量,观众不怎么买账而已。

回归《罗生门》,里面的人为了慰藉自己的心,满足心理需要,不惜赞美自己或者贬低别人,借此来提高自己,把自己推向高台阶,说出自己潜意识认为是对的事实。强盗为了掩饰自己在女人责备后的懦弱和平平的本事,武士为了掩饰懦怯胆小,又妄自尊大,男尊女卑的思想,女人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贞的罪恶,编了一个有一个的谎言。那个杂工说“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适合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这是每个人都干过的事情,都曾经试图在心里修改过错,自圆其说。

我们不能直接给这种行为判定死刑,要知道这是人的特性之一——欺骗性表现出来的行为而已,说白了就是撒谎。从动机来看,这种撒谎属于被动性的欺骗,是为了保护自己而现实出来哦一种本能,是人的一个生存法则。从这个层面来看,撒谎是不分对错的。每个人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天公地道的事情。撒谎本身带有就带有悲剧性,撒谎者更是可怜。行脚憎丧失掉对人类灵魂的信心,就是忘了他们这些撒谎者是出于本能,本身也是悲剧,也是需要神去怜悯的。而结局,“还是可以相信人”就是人性的回归,就是真善美战胜了人的本能,从原始的随心所欲进化到文明时代的良知的发现。电影就在雨过天晴中唯美地结束了,人们就在“还是可以相信人”的肯定中重新获得前进的力量,一扫电影一开始对人性的恐惧。

本片看似悬疑复杂,但只要抓住了线索,按图索骥,就会豁然开朗。把人性暴露在修筑丛林中,让穿过丛丛竹叶的阳光毫不留情地鞭打着人性的伤口,令人不忍去直视,但又忍不住思索反思自我。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狠狠地斥责完可怜的撒谎者后,不给机会他们改过呢?

听说本片要被重拍,借以纪念电影先驱黑泽明诞辰100周年,相信影坛这股“人性”风要吹好一段时间。衷心期待着更多这类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

《生门》观后感5

《罗生门》1950年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是日本京都 的正南门。滂沱的大雨,破碎的牌匾。黑白影片朴素的画面更显沉重。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一起案件: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

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他们叙述案件的事实的过程中,都把人性中恶的成分都省略或者美化了罗生门电影观后感罗生门电影观后感。使案件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而目击证人因为他一时的贪念,偷偷拿走了那柄价值不菲的短刀因利益牵扯其中,也没有道出其中真相。

这是一起凶杀案件,真相因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被自私、虚伪所掩盖了。但是把案件中有关的人的说法全部综合起来,它已经向事实的真相靠近了。这就好像是盲人摸象一样,个人的观点与看法是碎片,是事物的部分,因而免不了片面,只有把大家的观点看法综合起来,那才能拼成完整的大象。

同时,要再现事实真相,只能是局外人,没有利益牵扯其中的人才能更客观地叙述某一件事实。同时,每个人又受到各自的学识、阅历等影响,对事物的观点看法肯定是深浅不一的。即使最客观的人,他们也免不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意识,其笔触不可避免地带有褒贬意识。我们的历史,更多的是一种个体记忆,当这种个体记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就有理由去它是不是历史的本来面貌?我们能相信的只能是这是着一历史事件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完整的在现原来的面貌。

要能真实而全面再现历史,它需要的是集体的记忆

这是我们所缺失的。现在是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对某一事情发表各自的观点。即便是有人想刻意隐瞒恶的、软弱的事实,现在也已经很困难了。已经有了集体记忆存在的客观条件。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有条件去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事实与真相。

《生门》观后感6

《罗生门》应该是黑泽明最广为人熟知的一部电影吧,《罗生门》观后感。与其以往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不同的是,这部只是围绕一个很小的一个故事的几段叙述而已,这部电影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在于,她比其他作品更加直面揭露人性的黑暗。

故事透过四个人的嘴巴,呈现四种不同的`状态。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强盗、武士、女人,他们都为了掩饰自己的龌龊与软弱而粉饰自己而说谎。武士和强盗一样,都是为了给世人表现自己的"男子汉"气概而把自己说成是"侠士"或"勇士",其实都是一样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说谎。女人阴险和恶毒,本身不止淫x而且还在武士与强盗之间挑拨,要让他们自相残杀。她这样做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坏名声得以流传。最后透过了樵夫的讲述呈现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透露出来许多人寰的悲剧,人性的龌龊。人性的黑暗比魔鬼还可怕!女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教唆人杀害自己的丈夫;武士可以为了保命而出卖自己的妻子;强盗可以为了自己的兽x而去玷污别人的妻子,这样组成了一个因果的环,人们在这个环里唯一做的事就是出卖别人。但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为了表现社会的一个状态。

让我们回到罗生门前,如果说上面的故事只是一个故事,就让我们真正见识现实中的"恶"。乞丐最后夺去婴儿的外衣,为了自己能买几个钱。几间衣服能抵几个钱?!就可以这样残害一个生命?!(包括弃婴的父母)整个影片呈现出的是一个疯狂而自私的世界,人们都为了自己而编织各种谎言,都是虚伪地隐藏自身的险恶,以至于每个人都不信任别人。

可能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一定都为"恶",世上也有善意的谎言。樵夫同样说了谎,同样偷了别人的东西,但他并没有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他是为了抚养家里的6个孩子。最后他收养了罗生门下的弃婴,这个婴儿象征着新生命,也是新希望。黑泽明对于这个疯狂的世界并没有完全放弃,他还是"抱有希望"并借由樵夫的手来表现。暴雨过后,樵夫身后重回了阳光。不过社会再黑暗都要坚信有善和光明存在,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因为如果放弃了希望就会堕入黑暗之中。

《生门》观后感7

近日,观看了日本的《罗生门》,一本黑白色调的原始老电影。围绕武士被杀一案,呈现每个当事人的证词,奇怪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说的版本里都看似可信,细细思考来也都有疑惑之处,这些疑惑是什么?到底什么是案件的真相?人们为什么要隐瞒真相?与其说是看电影,到不如说是一次人性的解剖。以电影的形式展现人性的这一侧面,我想是能影射“自欺、欺人、被人欺”的现实社会的。

1.樵夫看到真相,因贪拿了现场的贵重匕首,只说看见武士的尸体,报了官,并没有看到过程。

2.强盗为了挣面子,说他被女人的美所吸引,女人顺从并喜欢上了他,强盗遵照女人的意愿,与武士艰苦地决斗,最终勇敢地杀死了武士。

3.女人一副柔弱的样子,说自己遭凌x后,被武士所厌弃,后昏倒,等醒来后武士已死。

4.武士的灵魂借一个巫婆的身体,控诉妻子的不忠和狠毒,使他万分绝望,然后他是剖腹自杀的,观后感《真实的谎言——罗生门观后感》。这样的死法才是一个日本武士应得的“荣誉”。

5.樵夫如纸般的谎言掩盖不了事实真相,也抵挡不住来自乞丐的“火眼金睛”,最后樵夫收养一名婴儿结束,给本片沉重、阴冷的气氛带来了阳光,增添了希望。同时也给未来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强盗讲的故事符合强盗世界的理解,女人、死人讲的故事也很符合他们自己的理解。他们三个讲的都是很完美、很符合他们立场的故事。虽然事实全都不是这样。两个男人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掩饰自己,女人更多的是为了符合世界规则和世人的面子而掩饰自己。女子表现出了男人没有的智慧,她在说话时做了充分的权衡:既然世界接受不了真相,那就讲能被他们能够接受的故事,让大家都有面子好了。武士是因为情真意切,捍卫荣誉而死;强盗是一个做事不讲规则的大坏蛋;女人是世界上最柔弱最无助也最没有骨气的人群。因此,女人的故事,最符合世人的期待,也最没有漏洞。

从这里面我们要学会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准则:每个人都一定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也就是“相”上来考虑问题;所以每个人的真相只是他认为应该是这样的真相,并不一定就是世界的真相。很多人认为语言表达出来的就是真的,这是很蠢的表现。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因相而生”,这是人的本能。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人性是善还是恶,但是你要做个心中有数的人,而不是个不会思考的,轻易信任别人口头所说的大傻瓜,要学会多角度地思考和判断问题。

人们为了生存,纷纷编造谎言,走进了罗生门;

灵魂为了安宁,迟迟澄清真身,走出了罗生门。

很久很久以前,谎言和真实在河边洗澡,谎言先洗好,穿了真实的衣服离开,真实却不肯穿谎言的衣服。后来,在人们的眼里,只有穿着真实衣服的谎言,却很难接受赤裸裸的真实。

《生门》观后感8

樵夫怀抱着弃婴走出残破、腐朽的罗生门,僧人的影子在门框中隐约闪现,影片嘎然而止。

一共看了黑泽明的两部影片,第一部是他的《梦》。《罗生门》是他的代表作,不可错过。

过程是带有折磨、不安与压抑的,坚持看下来,印象早已经填入心胸。纯粹意义上的人性的探讨,成功的作品恐怕都是压抑的。就像是看一些先锋小说和一些现代主义的小说,里面总是拥有看似乏味但是绝对功力深厚,震撼人心的白描。

爱略特说:人类承受不了太多真实。观众也承受不了太多的白描,《罗生门》最开始受到冷遇应该说很正常吧!真正的好东西不怕时间的洗礼,它还是得到了他应有的荣誉。

从黑泽民刚开始把镜头稳定地对准破旧门檐下大雨磅礴的镜头我就有种预感,带有日本罪恶感气氛的内容又开始了。以前看过的几部日本片,无不是这样的气氛。但是《罗生门》彻底地把这种罪恶感、无助感推演到了极至,感觉呼吸也有些急促。这是从侦探、悬疑片出发,但是没有悬疑片肤浅与无聊。

人物很少,一对夫妇、强盗、樵夫、和尚。衙门里的戏没有判官的镜头,也许判官本身也是缺失的,那个年代,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真正的裁判是缺失的,不要提什么法官,那是他的工作,统治阶级的工具。

衙门成了一个舞台,这几个人表演的舞台,他们卖力地展示自己的演技,述说自己的无助或是气概,每个人编织的故事都很精彩,堪比一些童话。关于真相的揭开,落差让我们产生了震撼。妇人在衙门的表演和她在现实中的表现要逊色很多,张牙舞爪与楚楚可怜区别太大了,人们难以接受。两个男人事后编撰的英雄气概与樵夫看到的动物似的委琐打斗更是制造出了可笑的落差。但是,被人们所不耻的是现实。

樵夫与流浪汉的争论太说教了,也许是导演故意作出的不甘。

整个影片的格调与影片的颜色一样,是灰色的。

千万不要把自己置身其外,很轻松地把《罗生门》的故事作为一种特定的意外来评价。樵夫不想牵扯到内,其实也参与了这出丑剧,依然躲不掉流浪汉的尖锐指责。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樵夫的角色与心态,看似富于同情,其实一样是自私而且不愿揭露自己。

正如卡夫卡说说"你如此讨厌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也参与其中"

从人类的角度思考让卡夫卡声名雀起。《罗生门》获得世界声誉,也正因为它也是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

也许是不想让世人太过绝望,或者是导演本身的对人性的最后期盼,他安排了樵夫怀抱弃婴离开了罗生门--象征人性堕落腐朽的门户。

而这到底是对人性的寻找,还是终结?

《生门》观后感9

黑泽明的片子之前仅看过《影子武士》和部分的《七武士》,可是当初不习惯他的风格,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前几日,朋友推荐《罗生门》,看完之后,远超过我的期望。

《罗生门》介绍的是一个杀人犯的案子,由当事者和见证人分别讲述,但每一段叙述都各有出路。这都是由于人性的劣根性,为了自己利益一方,强行把真相隐藏,篡改,使得事实变得更曲折和模糊。尤其当看到真砂请求污辱了她的强盗杀了自己的丈夫道出的理由使我很吃惊,首先无法理解她的道德标准,她的荒谬的道德标准站在了伤害过她的劫匪一边,她既不尊重自己的合法丈夫,更没有起码的自尊心;其次,怎么能做出如此残忍的决定,她到底将丈夫置于何种位置,将劫匪尤其是自己置于何种位置?或者讲每个人都是卑践的,每个人在他人眼里都是卑践的,人与人之间奇怪的偶然的联系在一起,然而转瞬又恢复了冷酷、仇视的本来面貌,所以,在片首,两个局外人总是反复道“这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黑泽明的这部成功的描述人性的片子得益于芥川龙之芥的好手笔,但是这部电影在拍摄技巧上也颇为成功。

它不拘于传统,四个人在衙门接受调查,并不存在审讯人及相关的府吏等等,只一个敞开的院子,四个人轮流跪在地上自问自答似的串连起一个故事,它省去许多似乎看起来很重要的布景,然而,在黑泽明的电影里明显的可以看到,他主旨不在于怎样的一个故事,而是人本身,是每一个人的人性本身,极近的镜头放大一个人的奇怪的内心世界。所以,它非传统的叙事,而更类似于在自言自语一些关于哲学的问题。

总是来讲,《罗生门》是一部比较完美的电影,最欣赏的一点,毫无废话,也没有多余的细节,但是故事过于简单,观点也太明显,但是远不像《影子武士》和《七武士》看起来那么压抑。

另外,我有点奇怪的是,真砂怎么没有眉毛?还是那个时代女人流行把眉毛剃光?

《生门》观后感10

黑泽明作为上个世纪最杰出的世界电影大师,其一生所导电影极多,精品也很多,更重要的是,各种不同风格的电影跨度极广。同样是武士片,比起那些带有强烈史诗气质的《乱》、《影子武士》等,这部《罗生门》则体现出了一种叙事外的哲学困境的呈现。

《罗生门》讲述了在罗生门下避雨的几个旅人,讲述了一个最近刚刚发生的案子。一个武士带着妻子进入竹林中,遇到了一个浪人强盗想要霸占这个漂亮的年轻女人。最后武士被杀,强盗被抓,少妇也遭到了侮辱。但是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每一个证人却都讲出了完全不同的故事。谁是可信的,哪一部分是可信的,这既是一个案件的迷雾,更是一个人性的迷雾。

电影《罗生门》改编自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题材内容主要是根据《竹林中》改编,题目来源于同名小说《罗生门》。不过开头几个人在破败的罗生门下避雨的立意,则显然来源于原小说的框架。

《罗生门》这部电影,突破了传统的电影的叙事角度,不再按线性关系的传统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是走上了多角度,多情节的叙述模式。虽然此时的日本并无别的意念,但是,却在偶然中,《罗生门》成了推开现代电影大门的一个里程碑。

黑泽明的《罗生门》一如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一样,表现了一种人性的沦丧和社会的崩溃以及虚无主义的蔓延。日本传统的严酷的封建等级和礼教,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在战争后几乎丧失殆尽,人们处在一种时代交叠的空虚和颓废之中。个体的自我堕落才造成了整个社会的退步和异化。昔日威严的罗生门,如今成了破败的废墟,电影里是一群社会底层的人聚居避雨的地方,小说里是落魄武士抢走老妇衣服的场所。和尚也好,武士也好,还是淳朴的市民也好,都揭去了昔日荣耀的个人道德和追求,将自己的本性的恶和虚荣都在罗生门下袒露殆尽。

人性是善是恶,这是一个争论了几千年的哲学问题。人性的不可知的扩大,成了社会弥漫的一种虚无和存在感的缺失。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虚荣的。为了自己浅薄的名誉或者微薄的利益,不惜以谎言和欺骗来掩盖事实。

竹林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每一个参与者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都扭曲了真相的一部分,给出了一个最有利于自己,或者为自己开脱的陈述。

樵夫偷走了值钱的珍珠匕首,所以故意推迟了说自己只是发现了尸体,其他什么都不知道。后来又才招出自己其实早就看见了这场事件的全过程,女子不忠贞于丈夫,和强盗苟且了,丈夫鄙夷这个背叛自己的女人,获得了强盗的钦佩,强盗也开始鄙夷这个出卖自己丈夫的女子,但是为了保住名誉,女子让两人决斗,但是两人的剑法都很差,扭打半天,终于强盗一剑刺穿武士的胸膛,死者是被长剑杀死的。女子趁机逃跑。

强盗为了彰显自己的英勇武艺和开脱罪责,先是说了女子激烈反抗,非常刚烈,然后又说自己征服了这个刚烈的女子,他向女子求爱,女子让两人决斗,只有一人能活下来。自己高超的剑法下,武士还能招架23下,值得钦佩。杀死了武士,女子已经不知所踪。

女子则说,自己为了救丈夫,不惜委身于贼,但是当终于救下了丈夫的时候,武士却极度鄙夷自己。女子在极度伤痛之下晕了过去,醒过来,丈夫已经死了,胸前插着匕首。应该是自己晕倒的时候,手中拿着匕首,误杀了丈夫。

女巫召回了丈夫的亡魂,他则说妻子勾引了强盗,做出苟且之事,还要强盗杀自己。强盗看穿了这个虚伪的女人,于是要替武士杀了她。武士伤心悲痛之下,还是放走了妻子。强盗也放了自己。但是,想到亲密的妻子竟然如此背叛自己,他悲痛之下自尽了。

每个人都讲述了不同的故事,其中都滤去了反映自己缺陷的地方。妻子不忠是事实,强盗和武士的剑法低劣也是事实。武士的软弱是事实。樵夫的贪婪胆小也是事实。每个人为了保全自己,都扭曲了事情的真相。

社会为什么崩溃,就是因为整个道德已经衰败了。就连善良的和尚,一边说不愿意相信社会就这样黯淡下去了,他宣布自己永远相信他人。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总是怀疑身边几个人说的话的真实性。武士已经死去了,已经脱离了这个罪恶的人世,却依然在掩饰自己曾经的弱点。亡魂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然而,黑泽明却并未就此将希望彻底破灭。结局,婴儿的哭声,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尽管又面对了和尚的质疑,樵夫依然表现出了自己的仁爱和宽容。这才是人性——既善且恶。雨停了,从绝望之后走出来,一个新的晴天就要开始。迎接一轮新的太阳,这就是黑泽明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期望吧。

这部电影一推出,就在世界引起了轰动。在世界各地挂起了黑泽明旋风,带来了持续的黑泽明热。电影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和同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至今,也是世界影史的一部杰作和日本电影已经黑泽明自己的代表作和典范。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