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说课稿

【热门】语文说课稿合集十篇

本文已影响 5K人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语文说课稿合集十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选自小学语文S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精读课文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令人佩服得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六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滋润心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并理解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教学难点为:让学生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五、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首先出示并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怀念是思念的意思,写的是一种感情。那么作者在怀念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呢?又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从课题提出这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寻找答案了。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a、作者怀念谁?b、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c、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这三个问题的设定意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信息。

2、教师范读课文,并配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在读的同时让学生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而配乐为了营造气氛,逐步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本文的欲望。

3、学生比赛读。

比赛往往能激发学生表现自我的愿望,也能有效的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有利的气氛。教师引导学生从正确、流利和有感情三个等级对同学的朗读作出评价。相信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也为更深入的探究本文打下情感的基础。

  六、探究细节、真情感知。

提示学生看课文的插图。(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去干了什么。)学生很快能找到“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花了。”这个时候我应该抓住时机提问;“那么最想推我去看花的人是谁?(母亲)文中一共写了几次?(两次)都是那两次?由此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

1、母亲第一次邀我去看花,我的表现如何?为什么要拒绝?母亲的表现又如何?从中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这四个问题两两为一组,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并不难,关键是后一个问题必须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才会有所感悟。比如,我为什么要拒绝母亲去看花呢?学生很可能抓住“瘫痪”二字。这时候我应该顺势介绍作者双腿瘫痪时才21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作者当时的无助与无奈,让学生体会到:“21岁是人生中黄金时期,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有活力的一个年龄,可以施展抱负,创一番事业的阶段。而作者只能站在轮椅上,面对四壁徒然悲伤。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理解作者的暴怒无常和无理取闹。“我活着有什么意思”这句话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助,正因如此,作者才封闭自己,拒绝去看花。

然而痛苦的也并非作者一人,还有母亲比他更加的痛苦,因为儿女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由此我们转向对母亲的表现的分析与品味。如“如母亲爱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可见母亲对儿女的爱远远大于爱花,也说明我瘫痪后母亲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我的身上。本文字字是情,句句含情,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伟大的母爱,这样值得品味的句子比比皆是。由于每个人的情感体验都不尽相同,这里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重在让学生自己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即可。教师只需稍加点拨,最后很自然的得出这是一个……的母亲。

第二次看花,重在让学生品味母亲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亲爱子之情,“如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她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她突然不说话了,对于跑跳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等等。细微之处见真情,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记一记,做标注等方式,品味母爱,然后小组讨论,继而全班交流。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至此学生对本文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这时候我抓住时机提问:面对母亲的请求,我的态度为什么由拒绝变为答应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纵深思考。讨论交流后,相信也能理解是“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感染者作者,让他一步步重拾生活的热情。”

第三次作者和妹妹去看花了,课文最后说,我懂得了,妹妹也懂了,他们到底懂得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示:作者主动地去看花表明他已经走出了绝望。在母亲去世后作者回味母亲生前为他做的一切,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他走出封闭的自己,是母爱让他重拾生活的热情。所以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儿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

  七、作业

母爱是伟大的,同时也是平凡细碎的,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一个神态,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受之母爱而忽略了母爱,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应该用心去感受母爱,理解母爱,珍惜母爱,不要留下任何的遗憾。现在就拿起你的笔,写下母爱的点点滴滴。

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

一、说教材 ——突现亲情,把握重点难点

在对《风筝》进行文本解读时,本套教科书副主编顾之川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出示)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肯定、尊重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

这样我们对这篇的理解就不是只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此,我对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教学重难点作出以下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读不为语文)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的主题。

情感价值目标:

1、在冲突与误解中感悟亲情。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学习“我”的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概括内容;初步学习用勾画点圈的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铺设亲情的写法。

二、说教法——结合学生,优选教学方法

我一直觉得文本是我们从事教学时的根本,一切应以文本为基础,多媒体等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应该还原鲁迅作为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一面,他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批判他人的一面,更有解剖、批判自身的一面。所以我觉得应该以《风筝》这一文本为依据,挖掘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这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的学生较为久远,但亲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及宽恕、谅解等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此学生是能够有所体悟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认识能力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甚至于教师应该“降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将教师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移植给学生,应该以人为本,以文本为基础,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提升与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早朝读、课外),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是白话文;故事较为简单清晰;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信任学生,注重学法传授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能力、质疑能力。教师应适时点拔,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可能较为生涩难懂,本身立意丰富而深邃,这些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但我们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预习阶段给学生相应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的探究阅读。我提出了以下预习要求:

1、反复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子。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抓住关键语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结合自身体验,理解人物形象。

四、说程序——重视能力,优化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的。

(一)导入课文:家庭生活中你有没有被误解、受委曲的事,说出来听一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二)探究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自由朗读,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预期问题:

1.“那里”、“他”、“发见”等不规范用字。

2.开头部分“惊异和悲哀”的是什么?

3.开头与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我”的心是否得到解脱?

(三)品读感悟:朗读课文的重点章节,体会作者如何在冲突中显现亲情,展示“我”和弟弟两个人物形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探究“精神虐杀”的根本原因。(不觉醒、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情感体验: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学生的发言从兄长的善良、严于反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

(五)生活链接:以后的生活中,亲人和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冲突,该如何处理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理解要有正确的引导。)

(六)作业:

课外延伸,“弟弟”是否真的忘了儿童时的那件事?(还有回味的余地。)

〔教学小结〕

《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蕴含极为丰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其中的一点(亲情)为主,探究一个局部性问题,进而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时的独特感受。很可能学完以后学生仍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能体悟之处,但这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激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板书设计

风 筝

“我”——————————弟弟

少年

中年

语文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课文《爷爷的芦笛》是苏教版十一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小男孩到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了一个狂风大浪之夜,后来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高潮部分是的7-10自然段,也就是大风大浪的`夜晚以及强强在大风大浪的夜晚的焦急与恐惧的描写,结局部分是的11-13自然段,也就是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大”这句话。以“笛声”贯穿全篇,其中爷爷在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文字清新优美,情节起伏跌宕,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6个生字。

能力目标: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七至十三自然段。

情感目标: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蕴涵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大”蕴涵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说教法、学法

一、简约的情境创设融化情感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力求简洁、清新,利用图画、音乐来再现、渲染环境,创设情境,融化情感,。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有情有趣是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欣赏风平浪静的大海,体会五月海边的迷人风光;学习暴风夜的描写时,让学生边看波涛汹涌的大海,边侧耳倾听风声、潮声,让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唤醒学生真挚的感情。这样,学生的情感才会如涓涓细流,涌出心田。

二、个性化的朗读品味人性

本文爷爷这一角色在文中至关重要,强强呼喊“爷爷,爷爷。”这句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出现了两次,因而引导学生喊出自己的理解、感受,可以以喊激情,以喊促悟,以情助喊,情景交融。并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读出五月大海的风和日丽、夜晚大海的狂怒以及强强害怕的句子,促使学生在读书、读书、再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受到思想启迪,感悟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深刻内涵

三、丰富的想象发展认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 课题《爷爷的芦笛》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为此,我紧扣课题,围绕“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什么”展开教学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驰骋想象的空间,写下所思所想,引导学生从吸收到倾吐,发展学生的语言,指导学生的写作,切实提高学生的认知。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清的脉络,知道爷爷的芦笛在文里出现了三次,分别出现在强强的想像里、五月的大海边、狂风怒潮的夜晚。并且学习第一次芦笛的出现也就是的第一自然段,了解强强想象中大海的美妙,第一次想像笛声的婉转、悠扬。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回味,忆出美

a) 在强强的想象里大海是怎样的呢?

b) 爷爷的笛声是怎样的?引读第一自然段

(复习导入,整体回味。让学生承接上节课,温习回忆自己的感情,再现强强想象中大海的美韵和爷爷笛声的婉转,激发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

二、入境,读出美

1、 这是笛声的第二次出现,出现在五月的大海边。引导学生欣赏碧海蓝天的美妙画面之后,让学生自学2-6,思考,这是个怎样的五月,找出句子,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这一句话,读出大海的风平浪静、大海的温馨

2、 引导学生第二次想像: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笛声又是怎样的?这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努力挖掘课程资源,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着用诗的语言来表达,既为学生的创作插上了翅膀,又为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快乐生活创设了情境,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感悟,读出情

1、这一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主要让学生感受夜晚的狂风怒潮和强强害怕的心理,读出大海的狂、强强的怕。要求学生自由读7-10自然段,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黑夜,找出有关的句子

2、重点指导读这样一句话,为了读好这句话,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欣赏狂风怒潮的大海,一边欣赏,一边提问,

3、看到怎样的大海?那声音怎样?

4、再让学生配乐朗读读出发怒中的大海、发狂的海风?(配乐)

(用再现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狂风怒潮中,不仅有助于渲染环境,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更为学生的情感朗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紧接着,要求说说这时候的强强怎么了,一个子怕,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强强怕的句子,重点指导两句话?

a) 强强对爷爷呼喊,引导学生第一次练习呼喊,喊出狂风怒潮的夜晚强强的紧张、焦急、害怕。及时引导学生和白天的强强进行对比,分角色表演第六节的内容,演出白天强强的勇敢、坚强、自信,爷爷的和蔼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喊出自己的理解,演出不同的角色,把文字、情感通过学生的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强强由勇敢变得胆怯的心理过程,也为学生理解主题“只有锻炼才能健康成长“埋下了伏笔)

b)理解强强“焦急”的心情,认识一个终于职守的爷爷

四、探究,读出味

这一过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爷爷芦笛的最后一次出现,这时候的强强又变地勇敢起来,再次引导学生第二次练习呼喊, “爷爷!爷爷!”,喊出狂风怒潮的夜晚强强重新变得勇敢、坚强的心声。及时引导学生最后一次想象,爷爷的芦笛是怎样的呢,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呢?(这一环节把学生的情感推入高潮,学生已悄然走进了强强的心灵审处,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这时候抓住机会出示的难点句,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学生定会有感而发,畅所欲言,同时促进了语言材料的内化,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

教者在引用名言、歌词,古诗句进一步揭示的中心,使蕴涵的道理深深扎根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伴随他们风雨人生,让他们走得更远更远

多么可敬可亲的爷爷,多么难以忘怀的爷爷,想不想有这样的一个爷爷呢,想不想再一次呼唤这样的爷爷呢,最后引导学生再依次全体包含深情地呼唤爷爷

(最后一个环节“以声传情”,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爷爷的芦笛给了强强勇气、力量,给了强强很多很多,最后引导学生声声呼唤,把学生的情感再次推向了高潮。可谓余音袅袅,感人肺腑,震撼心灵,爷爷这一伟大的灵魂将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刻下深深的烙印)

语文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这一现象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玩扔纸飞机吗?你们在玩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

好,下边我找两名同学,你们俩比一比,大家看他们谁的飞机飞得最高最远?

啊!同学们看见了吗?不管他们的飞机飞得多高,多远,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落在地上,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们读懂今天的课文,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玩飞机,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激发她们的求知欲。)

  二、阅读、识字、感悟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课文中划出生字和自然段。

(明确读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同桌或小组自学生字。

3、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读生字组词,读词语

4、说说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5、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段?

自由读。指名读。

6、老师也喜欢一段,也想读一读,行不行?老师读完后说:“我读的好不好?”谁能和老师比一比,找几名学生读第十自然段。这段是谁说的话?

(比赛是学生喜欢的方式,和老师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7、读了地球爷爷说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

同桌互说,指名说。

8、体验“引力”:

以小组的形式做试验,当吸铁石靠近铁时会产生什么现象。每个同学都做一做,亲自体验一下,在组内说一说。

9、老师在同学们面前做一次试验,边做边让同学说。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直观形象地理解“地心引力”的概念。)

10、讲解: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而且它的吸引力要比磁铁不知大多少倍,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

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飞多高,最后总是会掉在地上的道理吗!桃子熟了掉在地上也是同理。板书“地心引力”。

11、指导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与巩固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

2、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呢?

  四、总结

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多读一些课外书,会有很多的新发现,回来告诉老师好不好!

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将穷人这一课简单的说一下。

  一、说教材: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本课思想内容有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但是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如何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对话,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促进对文本的认识呢?

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并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并受到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程:

我准备分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主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文章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板书)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抓住重点语句细读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他们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这样,学生就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选择责任,选择实践良知,这是最重要的东西。选择爱,主动给别人爱,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为下节课作了铺垫,也能和学生在他们已有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自己去吧》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猴、小鸭、小鹰学本领的经历告诉孩子们从小要学会自立自强。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提倡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把读书和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尽量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

1.巩固“自.己.吧.要.吃.多.这.样呢.字.去”;会写“子.去.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自力.自强的思想,不依赖父母。

教学重点:

1. 会读.写“子.去.果”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从读中领悟出小猴.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让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二、说学生

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前面已学过了拼音,这又是第二课时教学。他们基本上能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我在设计教学策略时,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合作读、分角色读、选读)体味课文语言,感受小鸭、小猴和小鹰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本领的决心和毅力。在读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二)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我在课文中设计了展示学生自我的平台,通过“我会认”“我会读”“我会说”“我会写”“联系实际想一想”的情境创设,使孩子们入情入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展现的愿望。并在学生感悟课文后配上动作读课文。展示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这些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植了创新的幼芽!

(三)拓展延伸,培养想象。

在拓展活动中,我结合本文特点,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如小鸭子学会游泳后会说些什么?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感悟全文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其他小动物它们都会什么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并模仿课文续编故事。最后,又让学生联系实际讲述自己最近学会的一件事。促进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美化学生的心灵。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我会认--------复习巩固生字.

1 学生拿出生字卡片,小组内互相认读.

2.师生做识字游戏.

(二.)我会读----------朗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顺.

2贴字卡

3.师生接龙读课文.

4.小组读.------要求读出感情.

(三).我会说―――说话顺练

1.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小动物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生活的本领.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学到本领的吗?

2.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

四.我会写.-------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果子去

2.让学生拼一拼,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给生字组词.

3.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用手描一描.

4.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指导书写

五.联系实际,布置作业.

1 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想一想,你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本领?是怎样学的?课后说给小伙伴听听.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信》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教材,是一首以儿童的语言为基础诗歌,语言优美清新,符合儿童的心理,使其容易理解。诗歌中运用排比的形式,分别替不同的对象,小鸟、花朵、大海、云等写信,给儿童呈现的诗歌的美和简单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情,和对自然界和写信的热爱之情。最后一句,“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说明信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告诉这个世界以各种方式进行着种种接触与交流。美好的情感交流,是人生中一笔和巨大的财富.同时,为以后学生的写作诗歌和学习诗歌打下基础。本诗体现了浓浓的人文性,但同时也赋有工具性,这真是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规律,我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目标如下:

1、会认“替”、“雏”、“姹”、“嫣”,会写“笔”、“纸”、“昏”、“紫”、“航”、“贴”、“紧”这七个字,了解“姹紫嫣红”、“风平浪静”这两个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写信热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诗的结构,体会诗的内容,知道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据上述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为了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文中蕴涵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首先以读为主,让同学们通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和初知诗文大意,一多种方式读,譬如,齐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混合读。通过读中指导学生体会感悟诗文。

2、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语言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点

体会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以杜甫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简要说明信的重要性师: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好几首唐代诗人的诗。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老师也特别喜欢他的诗,记得他的《春望》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出示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由读,抽生读,理解句子意思)师:这首诗写出了在战乱中,诗人对远方的家人的思念与牵挂,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信可以带给他多少安慰啊!因此[课件出示]信是心与心的交流,信是情与情的碰撞,信使你我手拉手,心贴心……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信》。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我们平时写信要用到些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 师:有一位小朋友刚学会写信,心情特别激动……大家看:

[课件出示]我学会了写信,

用笔和纸,用手和心。

我多么想写啊,写许多许多的信——给自己,我也要写一封封信,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

2、 师:自由读这两段话,思考他写信所需的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吗?

3、 写信为什么要用心?它又为什么能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学习课文。

(三)精读课文[课件出示]

1、听课文录音,并思考我写了几封信?分别是写给谁的?

2、 生仿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封信来读一读。

3、 检查自读情况。

4、学习第二节 a、齐读第二节,自学生字“雏”和“巢”(从音形义三方面来学习)。

雏:谁会读这个字?(注意翘舌音)开小火车读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雏”这个字?

我们以前学过的好多字中也含有这个部分。想一想有哪些字呢?

“雏”什么意思吗?[课件出示]师:瞧,它们是那么稚嫩,羽毛还没有长丰满,嘴角还是嫩黄的,走路也摇摇晃晃的。

(幼小)雏鸟、雏 巢:学生交流。(翘舌音、上下结构)哪里见到过这个生字?

[课件出示]师:这些不同形状的鸟巢,就是给小鸟遮风挡雨的窝,更是小鸟温馨的家。

生字宝宝回到课文中,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三句。

b、理解内容。读后回答:

(1) 我替谁给谁写信?信上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2) 出示句式:我要替雏鸟给鸟妈妈写信,是因为————,让她快回巢。

(3) 师:在天色将暗的时候,小鸟在巢中焦急地等着妈妈回家。假设你是雏鸟会对妈妈说什么?

(4) 交流后个人竞赛读。(注意读出急切的语气)

C、是啊,它们是亲亲爱爱的一家人,彼此关心,互相依恋,小鸟的心和妈妈的心贴得紧紧的。师生一起感情朗读。

5、学习第三小节

(1)女生读第三小节。

(2)出示画面,学习姹紫嫣红的意思。(老师指出词语后的1和注释条的1相对应)

(3)花朵为什么要蜜蜂快来采蜜?

交流小结:它们是甜甜蜜蜜的好伙伴,团结一心酿出甜甜的花蜜,造福我们人类。花朵和蜜蜂的心也贴得紧紧的。

抽生感情朗读第三小节。

6、 习第四小节。

(1) 男生读第四小节。

(2) 大海为什么要请小船快去航海呢?

(3) 出示句式练习。

(4) 出示画面,理解风平浪静的意思。

(5) 出示词语练习。

交流小结:它们是平安和谐的一家亲。此时,慈祥的大海敞开宽广的胸怀,让小船在自己的怀抱里自由驰骋。大海的心和小船的心更是贴得紧紧的。

小组竞赛读第四小节。

7、 习第五小节

(1) 分三小组读这三节课文

(2) 齐读第五小节,读后体会2、3、4小节和第5小节的句式有什么变化?

(3) 出示尝试园,师:聪明的你能否把这两封信修改成和前面三小节一样的形式呢?

(四)拓展

老师读第六小节。

我们给别人写信,真诚地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感情和看法,力所能及地给与别人帮助。从而使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贴得紧紧的。

2、师生合作朗读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最真诚的心,老师和你们一齐

3、 过渡:这位小朋友用自己真诚的心写了许多许多的信,此时的你是否也有许多心里话要和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需要帮助的小伙伴、处于战争中的苦难的人们说呢?请大家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纸上。(提出要求:形式不拘,可选两句或三句,内容简短。)

4、 创意读课文:加学生创作诗朗读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用一颗真诚的心,而信架起了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当你感到快乐,请你告诉你的亲朋,让他们共同分享;当你感到忧愁,请你告诉你的好友,让他们为你分担。这样,我们自己的心就会和别人的心贴得更紧、更紧……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雨后的森林》是一年级实验班教材第4课,在语文课本的60.61页,雨后的森林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雨后的森林是一首清凉精美的儿歌。

二.说教学目标:

我制定了4个教学目标:

①会认本课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③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④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是:

①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

②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四.说教法: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雨后的森林说课稿: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集中,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游戏形式,寓教于乐;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应多训练他们的朗读能力,低年级的课堂应是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因此,在讲解课文是,我采取了讲为辅,读为主的形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我是这样实施我的教学的:

首先,激发兴趣,引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到乐园一样的学校中游览了一番,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自然去采摘知识的果实吧!只有认识这些汉字宝宝,我们才能到达,然后出示苹果形状的的字卡,采取了开火车读,指名读,男女生互读的形式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生字,采得了知识的果实,我们就去大森林吧!

接着,我范读了课文,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了解内容,标画生字,在这一环节中,我把书上要求会认的字写在花朵形状的卡纸上,它们的拼音写在绿草形状的卡纸上,不仅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也给黑板上整体图案增添了几分色彩。

然后,理解课文,课文的前两句我指导学生体会雨后的心情如何,从而引导他们用愉快轻松的语气来朗读这两句,紧接着组织讨论:①想想雨后的森林有什么?②作者是指名介绍它们的?在讲解这个环节中,以贴图画的形式展示这四句话,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加以有趣生动的动作,帮助学生记忆课文;接下来,拓展思考:雨后的森林里或草地上还有什么?要相信孩子,因为孩子的眼睛折射出的画面,比诗更丰富,更美丽更多彩;最后,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重点强调要读出自豪与赞美的语气。

在讲解课文结束后,让学生试背课文,男女生比赛背。

语文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是前苏联的一位天文学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项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做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课文的难点是对学生来说几个较难理解的句子。

一句是:“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本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另一个句子是:“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二、学情分析

这是五年级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也已掌握了不少方法。因此在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完成字词的学习任务,而课堂上进行预习反馈时,对于个别字可以适时加以指点,而一些重点词语还需要结合课文理解。

多数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概括、理解、表达、感悟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任务精神等,而一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概括、归纳、表达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到这种差异性。

在理解重点句的含义方面,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深度不够、言语概括能力不强的特点,借助各种语言训练予以强化。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实现语言的内化,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并积累“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正经、不怀好意”等词语。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几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运用。

在阅读中能自主识字,能读准“澄澈”的“澄”的字音,能在语境中理解“随心所欲”、“绞尽脑汁”等词语的意思。五年级的教材不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学,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针对性地指导。

让学生读读原句,再去掉“几乎”或“似乎”,想象句子意思有哪些变化。从而理解“几乎”是指将近于,是一种将到而未到的状态,说明梦见自己在飞的情况极多,将近每天都有,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果不用“几乎”,就变成每天都是这样,没有例外了。可让学生用上“几乎”来复述“我”所提出的疑问。“似乎”是指仿佛,也含有接近而尚未达到的意思,说明好像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个地方,但并不是真的就能飞到哪个地方。如果不用“似乎”,就变成真的能飞到那个地方了。

目标二: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探索精神。

语文说课稿 篇10

《乌鸦喝水》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以“ 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下面是其说课稿,欢迎参考: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第一学段阅读的要求,要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设计了目标: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愿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2、是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阅读目标要求孩子能读一些童话,感兴趣的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我设计了教学目标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遇到困难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会想办法,乐于与同学交流。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将“识字、写字,朗读理解课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赋以乌鸦人的思维,因此在一、二自然段中,抓住“到处”一词来理解乌鸦非常口渴,找到水不容易,却喝不到水的焦急。三、四自然段抓住乌鸦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体会喝到了水的喜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理解课文,明白遇到问题要自己动脑筋办法来解决,也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学生

一年级的孩子,识字、朗读能力都较弱,落实识字、写字,才能为阅读打下基础,孩子已初步具备了拼拼音识字的能力,但识字水平不高,因此,老师在引导孩子识记时,要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阅读后孩子对课文已经有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引导他们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龄初期,儿童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较弱,而且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喜欢尝试的心理特征,依据教材特点,我拟定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直观的东西,表情动作来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2、体验法:通过对乌鸦的动作心情的体验,使学生的朗读更有感情

3、以读代讲法:在课堂中充分体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朗读,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 。

4、探究法:引导学生去比较和发现,积极探讨尝试想出另外的解决办法,让学生懂得去观察思考、学习。

 六、说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万事开头难”。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在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

(1)《乌鸦喝水》开课时,我采用了谜语激趣导入:“身空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多频道”地运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也更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2)出示“乌鸦”问,谁能有礼貌地跟乌鸦打个招呼?

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乌鸦的距离,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使孩子学着礼貌、热情地与人打招呼。

(3)然后揭示题目《乌鸦喝水》,让学生想办法记住“乌”字。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的吗?

通过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觉得乌鸦就在我们的当中,又通过刚才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问题匣子打开了,从提问中也可看出孩子对乌鸦的关心,通过激发,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

2、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由于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篇幅短小、有趣的课文了,因此学生已有了许多对不认识的字,读不通课文的解决办法,所以在自学要求时,只要教师稍作点拨就可以了,而在识字、认字方面学生也

已懂得这个字象什么或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等许多方法来解决生字。

首先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②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③寻找答案,深入思考

(2)在反馈中分三步走

①生字学习中我采用认——带——考三步。认:拿出生字卡片与大家一起再认生字;带: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的?一个学生的方法变为大家共享的方法;考:老师设计活动让学生准备字谜,如:乌鸦的”乌”和”鸟”字的区别,边做以游戏让学生寻找到手里的生字卡片举起来,“乌”和“鸟”是形近字,难记,也可让同桌一起合作自由编顺口溜的方法加强记忆:乌少一点,鸟多一点。

②读课文时,抽三个小朋友分段朗读,并让听的同学与朗读的同学互提要求与建议,使孩子明确自己在读或听时该注意些什么。

③学生评价。学生之间正确、公正、激励性的评价与建议可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3)写字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写字是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指导书写“么、什、升、只“四个字,要先让学生观察说说你想怎么记?再引导观察要把字写得漂亮哪些笔画很关键?特别指出“升”字横要长,撇要平,,“只”字左点不同于右点,同时注重写字的姿势。

3、解疑 读文 感悟

(1)解答疑惑,继续质疑。通过刚才的自学,你已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交流。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懂得自主、探究式地去解决遇到的困难。再问:那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或者你又新产生了哪些问题呢?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对课文的质疑可以使学生懂得在思考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

(2)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乌鸦是怎么找水喝的?这一环节中可抓住“到处”这一关键词统领本段。

(出示课件:乌鸦找水的动画)先可让学生欣赏,再做做动作,乌鸦飞到哪里?找了哪些地方?又是怎样东找找,西找找的找水的?再体会心情,刚开始找不到水心情如何?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瓶水,心情又怎样?集体、个别地读这两个句子体会,特别指导好“到处”一词的朗读。

(3)正当乌鸦高兴的时候,它又碰到了什么困难呢?(接着出示课件:喝不到水)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到这个句子划出来,对照文字旁边鲜艳、生动的插图来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水不多,口小,嘴大”等原因。(课件出示:怎么办?)

面对这些困难,这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了。

可采用激将法:算了,算了,喝不着,还是走吧!

这时激起了学生许多智慧与情感的火花。“不行,不行,乌鸦已经很渴了。”“乌鸦到处都找遍了,才发现的。”“你瞧图上的乌鸦多累啊!”“小乌鸦还要去照顾妈妈呢!”这时孩子和文中乌鸦一样处于两难的境地,再让孩子反复朗读:怎么办呢?这里的感情激发,就十分的水到渠成了,教师随便什么讲解都显得多余了。

孩子们通过矛盾的斗争,也很自然的想到帮助乌鸦,用麦管吸,加石子,请大象帮忙等十分多的办法也就产生了。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热心关爱,帮助别人,又发展了思维,训练了表达。也为体会乌鸦的善于观察与聪明作了铺垫。

(4)孩子们帮乌鸦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那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做的呢?课件出示,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起来,放进瓶子里,水升高了,乌鸦喝到水的动画。孩子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为乌鸦感到高兴,相机出示字幕,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乌鸦的聪明,为它高兴。

4、指导朗读,深化探究。

由于有了前面的情感体验,孩子的朗读更有感情、更自然了,而且还可个别、集体加上动作、表情,等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乌鸦的聪明,善于观察,会想办法,引导孩子也来想想另外的办法,让乌鸦能喝到水,再和同学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即回应的学生开始为乌鸦想的办法,同是地让孩子主动去探究,去思考什么样的办法是有用的,可行的,必须要善于观察,思考。

七、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设计时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能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孩子感受到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解决。

乌鸦喝水

到处找水 喝不着水

(着急)

喝到水

八、说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所要认识的生字和要写的生字,并能正确,流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看图观察,课件展示,以及自己的探究,表演,交流,感受到了乌鸦的聪明,善于观察和思考,明白了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进而喜欢阅读。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