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说课稿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本文已影响 2.16W人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在教学这首拟人化的诗时,我们应该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用心体味,揣摩诗句,体验诗人蕴含的真情,达到背诵这首情诗的目的。

(一)《雨说》的叙述主脚是“雨”,它象征着为大地带来春天,为儿童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注意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二)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诗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要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建议配乐朗读。

(三)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把握语气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的连贯,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味诗歌,理解感情;展开想象与联想,与诗人进行感情沟通。

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四、说教法

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鉴赏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五、说学法

学生通过预习和朗读的练习,充分把握每一次朗读的机会,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的探究阅读,自主合作,来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说说写雨的诗词歌赋。完毕后,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过雨(大多同学回答没有)在特殊的背景下,诗人郑愁予就送给了我们一首《雨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3)、细读全诗,理解品味

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要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而出,教师点拨背景

(4)、品味诗歌语言,探究诗歌语言特色

(1)诗歌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练的语言以描绘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

对于语言的品位,是把握诗歌内蕴,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的基础。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达到共同背诵下来的目的。

(3)意境拓展

听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比较两首诗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说课稿一》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学段要求,本单元以“情”立意,以“感受亲情”为人文主题,以“有感情的朗读和琢磨课文语言文字,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亲情”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

其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三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

本科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三、教案

本文情感丰富,每句语言都蕴含情意,但因为是略读课文,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取其精华中的精华,在教学时,我紧扣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在上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们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迸发出父爱巨大的力量,作者是如何表现父爱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再一起走进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世界,用同样的方法,感悟母爱的力量。”通过回顾复习,注重了专题单元间课文之间的联系,知识的迁移,揭示了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揭示课题后,问:“你注意到了那个字?你如何理解课题的?”又为更好感悟课文内容作一铺垫。

第二环节: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年级的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阅读速度,边读边感知主要内容是必备的能力,是阅读的基础。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试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把觉得最有价值、最能帮助分析、理解课文的问题提出来。目的是鼓励学生善于提问题,教会学生会提问题。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体会情深

因为本篇课文时略读课,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本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动笔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注重阅读批注的训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再通过对母亲外貌、行动、语言描写语句的朗读,解决了一个中心问题“作者是如何表现母亲的深沉?”体会了母情对我深深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敬仰。最后分角色朗读全文。目的把学生支离分散的感受整体化一。

这个环节目的问题少而精重点突出,避免挖掘太多太细。“以人为本”注重朗读,再读中悟、悟中读。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情感共鸣

这个环节精心设计了从画面、诗歌、古诗、名言等方面,让学生走出文本、走出教材,多角度感受母爱。

设计意图1、让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真情共鸣,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再次感受伟大的母爱。2、对学生课外阅读倾力引导。3、激起学生网上学习查找资料的兴趣。

第五环节:升华情感,情感内化

在《烛光里的妈妈》乐曲声中,让学生写出此刻最想对母亲说的话。目的是把作者热爱母亲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进行人文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设计目的使学生与母亲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融

语文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的课是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地球妈妈》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地球妈妈》是一片活泼生动、韵律优美的小文。它以儿童的目光去观察,以孩子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发现。通过“半空中、池塘里、地底下和地上的小房子里到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大大的家。让学生们知道由一个个小小的家到所有孩子们共有的大大的家,这一切都因为我们的地球妈妈真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做到笔顺正确,力求把字写漂亮。认识新笔画“竖折折钩”和新偏旁“角字头”。

2、正确认读课后的十二个生字。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小小的家、大大的家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预习生字。制作相关课件。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是:认识12个要求会认的字,理解课文内容达到背诵。

第二课时:掌握四个要求会写的字的音、形、义,正确书写。

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启发谈话,情趣引入新课

首先板书:妈妈(齐读)说说:看到这两个字你想了什么?再添加板书“地球”提问:你又想到里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对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及时鼓励、及时肯定。)继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们的问题真不少!想知道答案吗?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地球妈妈家做客,你们可要睁大眼睛寻找答案啊!

第二步:通过课件(文中插图)认识课文中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所处的位置,为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做准备。(依次出现图片)

说说他们是谁?住在哪里?

第三步: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对所要学的课文及生字进行整体把握。接着在我范读、学生再次读课文,把含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之后,让学生自己认读生字,和同桌相互考一考,读对了夸夸她,读错了帮帮他。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

2、 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采取自读,指名读,领读来进一步认知生字,并说一说出现在哪句话里,

以更好地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猜字游戏:学生根据字义通过手形、语言来表达字义,让其他同学猜字。

(目的:低年级生字教学是一个重点,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换一种学习氛围,调动他们学字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玩中体会学习知识的乐趣,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四步:借助课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化理解熟读成诵。

1、 读课文,理解文中“小小的家、大大的家”指的是什么

首先我让学生小声再读课文,看看地球妈妈是谁的妈妈,小动物的家各在哪里,为什么文章的开头说:“地球妈妈真好,她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小小的家”,结尾又说“地球妈妈真好,她让所有的孩子共有一个大大的家”。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和同桌说一说。明白“小小的家”指什么,“大大的家”又指什么。

(不要求学生说出“标准答案”,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引导、点拨。)接下来借助课件如情入境的为学生演示“半空中的树杈上、池塘里的荷叶下面、地底下的泥洞里、地上的小房子里”,引导学生通过图中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指导背诵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使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朗读深化理解和感悟。课文韵律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一边想想画面一边背课文。指导背诵时抓住文中小小的家“半空中的树杈上、池塘里的荷叶下面、地底下的泥洞里、地上的小房子里”四组方位的转换,想象力面分别住着哪些小动物,使学生轻松背过课文。

第五步:想象扩展,深化课文主题。

在学生原有想象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改编或续编课文。

(目的:扩展学生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第六步:结束(情感教育)

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语文说课稿 篇4

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说理念:

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的合理的进行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或不知道)

生:知道。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你查找的答案?

生: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琥珀”,(板书并指点学生读准课题,之后出示“琥珀”片)

琥珀大多呈浅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褐色的,可以做装饰品,老师这有一幅很特殊的琥珀化石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仔细观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琥珀的样子。

(二)学生描绘琥珀。

(这样通过谈话拉近师生距离,展示琥珀图片给学生清晰印象。让学生初步见识琥珀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师:在这块透明的琥珀的背后,还有一段耐读的故事呢,你想知道吗?

生:想!

师:好,打开书,看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回忆,前面我们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你一定还记得这篇童话在写法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由实在事物进行合理想象。

师:那我们这篇课文是否也有这一特点呢?

如果有哪些段落是写实在事物,哪些是合理想象?读课文时别忘了做上记号,15分钟自由读课文。

(三)自学过程

(以前介绍过高效读书法①看课题,提问题②接提示,归问题③初读文,读通顺④再读文,理内容⑤细读文,深研究。并且介绍过读书时的六种圈点符号:字加点,词横线。重要句,波浪线。分部分,双竖线。划层次,单竖线。疑问处,问号现。六种符号要记全。这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正体现了自主教学的特点,而且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这一任务并不难。)

(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巩固前面学到的学习方法,而且能自觉吸收“活”知识。)

(四)师生交流,互动互学。

师:好极了,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认真,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呢?我们交流一下。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生: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的一大片松林里。

生:我知道了小苍蝇是飞累了想休息一下,被松脂包住的。

生:事情很巧,偏偏有蜘蛛想吃苍蝇,刹那间,蜘蛛和苍蝇都被松脂重重包住了。

师:刚才,同学说这件事很巧,你发现了吗?究竟哪些词或句子体现了巧呢?

生:第7自然段,刚、突然、刚好、一齐等这些词都可以看出事情真得巧极了。

师:你读一下这段突出巧极了,试试看。

生:读。(师指点生读,读出感情。必要时师可范读)

师:咱们接着交流所得好吗?好,接着来。

生: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那只小苍蝇很可爱。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作者这样描写小苍蝇(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里快乐地飞舞。)

生:老师,我也同意这个观点,第四自然段写道(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说的好,我也同意。

生:我知道了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

1、有松柏树。

2、夏天,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松树林。

3、蜘蛛和苍蝇碰巧在一起被一大滴松脂包裹住。

4、松脂不断往下滴。

生: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还需两个条件:

1、经过漫长的时间,

2、地壳变动。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呢,同桌交换一下意见。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桌互相复述,看谁说的好。

(生练习复述之后师点同学复述)(略)

(此处,展示课件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清晰、形象的认识,他们刚刚十二、三岁,新奇感占优势,看看动画,肯定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怎会不活跃呢?同桌互相复述,给每个孩子同等的锻炼机会,活动面广,正符合现在提倡的课上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的思想。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他们的意见,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贴近学生成为他们喜欢的伙伴、合作者。)

师:你们的收获真不小,还有什么高见?

生:我发现科学家的想象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的发现过程上,他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

师:同学们同意吗?如果同意说说理由。(找学生读14—17自然段,再阐述理由)

生:儿子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才发现了琥珀。如果换了大人他即使踩着硬东西也不一定挖出来看看究竟是什么。

生:爸爸很识货,知道这是一块罕见的琥珀,这样琥珀才被发现。

生:我知道1-17自然段是想象,18自然段是事实。

(五)学生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收获,那么还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学生质疑:1、书中说“一个小苍蝇”为什么不说“一只小苍蝇”?

2、第8自然段中说“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为什么不说“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汗珠里”?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有价值。那究竟为什么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生:前面我说过作者把小苍蝇写得很可爱,他是不是有意用“个”而不用“只”更能体现小苍蝇的人格特征突出小苍蝇的可爱。

生:我同意,作者其实就是把苍蝇当成了可爱的小生灵,就好象是人一样。

师:也许正如同学们所说,我赞成同学们大胆的推测。第二个问题你们有什么意见?

生:我认为用“汗珠”更合适,因为当时正是夏季,而且晌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老松树一定很热。

生:我认为用“泪珠”好,作者这样写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得句子形象生动。

生:用“汗珠”也是拟人句啊。

生:我认为用“泪珠”更合理,老松树是多么不情愿看见两个小东西被自己伤害啊!

师: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我为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而感到欣慰。其实我觉得作者用“泪珠”比“汗珠”好,正像最后的同学所说他多么不情愿伤害两个小东西呀,这充分体现了老松树人性的善良。如果你愿意用“汗珠”的话,让它出现在你的故事中。

(六)学生总结一节课所得。

(让学生把一节课的重点总结、归纳是个好办法,它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助 于老师了解学生课上所得)

(七)听录音再次欣赏这个故事。

(八)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培养语感,加强情感熏陶,便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九)拓展统习

师:这是科学家的想象,那么你们这些未来的小科学家们,你们是不是有更生动、更精彩的设想呢?发挥想象也写《琥珀》,千万注意:想象要合理,要有科学根据。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

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板书:

想象 炎热的太阳光

松树渗出厚松脂

琥珀

包裹两个小东西

推测

陆沉海升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和必然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批判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和戏剧语言的特点。

能力目标:

第1、 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第2、 分析人物语言

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难点:分析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的矛盾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第1、表演法——深入文本,理解人物

第2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第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第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三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第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第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第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一声叹息。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雷雨》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曹禺。

(三)表演擂台,学生表演后请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讨论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

1、剧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对话及潜台词的分析认识人物。教师在学生发言时适时板书总结:

周朴园:残忍、自私、冷漠、卑鄙的资本家

鲁侍萍:善良、正直、刚毅、倔强的下层妇女

2、你如何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它是真实的吗?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时联系周朴园的家庭婚姻生活。从而认识到周朴园在抛弃了侍萍后,他的婚姻生活及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对曾经的初恋保持怀念是真实的,因为那一段时期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不过他怀念的是年轻貌美、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梅小姐,而不是眼前的鲁侍萍。所以当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害怕侍萍对他的名誉、家庭构成威胁,他露出了自己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他对侍萍态度的转变恰恰是由他的阶级地位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通过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说矫正反馈

假设周朴园重新接受了侍萍,他们会幸福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维

我想让学生意识到,因为两人的.性格及阶级地位他们并不会幸福。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束语: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期历史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制造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时代显现。《雷雨》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七.说作业布置

剧本在周朴园去精神病院探望两个疯了的女人,侍萍和繁漪中结束,你能为剧本写一个不同的结局吗?

  八.说课堂小结

对于这篇传统的戏剧教学篇目,我重点总结了了本课教学中的创新点

传统的戏剧鉴赏,习惯于按剧本语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关键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雷雨》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论坛”“表演点点评”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以上就是我本课的教学设想,谢谢。

语文说课稿 篇6

作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7单元“战争”的起始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全诗既简洁,又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而它后面的《出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之情.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通过这篇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学生在经过了5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由于六年级是小学过渡到初中的重要时期,简单字词理解,难字注音,乐府诗的相关资料的了解被我放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而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而目标的达成必须要运用语文的手段和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回顾与战争相关的诗歌、,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深入学习诗歌时,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将这篇诗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并贯穿到我每一处的教学设计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回顾导入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和诗歌,导入本课这首有关战争主题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让学生在诗题中从“从军征”了解是与战争有关。

2、交流乐府诗,了解《十五从军征》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检查冢,窦,雉,舂,羹,贻的读音,让学生说说预习时了解的词语意思。然后后老师范读,把学生引入诗歌的学习情境之中,并尝试与学生交流诗歌大意。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看插图,学习第1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年龄的跨度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并要求学生个性化朗读。

2、深入学习第2、3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让女生扮演老人朗读体会老人此时的心情,有迫切见到亲人的感情,也有对家里人的担忧等等并要求学生在说原因的同时用个性化的朗读表达。男生扮演乡里人朗读,体会他告诉老兵家里情境时的心情,抓住本诗重点词语(松柏冢累累)感受本诗悲凉的意境。

3、学习4、5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让生结合插图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详细述说现在的荒凉破败,想象曾经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松柏冢累累与曾经家人的其乐融融,结合老人家里今昔的强烈对比,体会其悲凉场景。

4、让学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样荒凉破败的家中,一个80岁的老人该怎样生活呢?让生齐读6、7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谈饭菜的味道(苦)让学生结合刚才学过3、4、5句体会饭菜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5、面对这一切,老人只能(让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让学生想象老人出门东向看,看什么?泣,又在泣什么,为什么而泣?并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松柏冢累累),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只用了三个字,忧 悲 泣,来总结老兵回乡的情感历程。

五、小结,升华主题

1、用有感情的朗读再次走进80岁老人的回乡遭遇。

2、多媒体出示南京大屠杀图片,感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六、课后作业

1、以老人或旁人的视角,让学生利用合理的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为记叙文

2、观看日本动画片《再见萤火虫》,通过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生活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