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心得体会

2017教师素质教育大讨论心得体会

本文已影响 1.12K人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教育、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2017教师素质教育大讨论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2017教师素质教育大讨论心得体会

  【2017教师素质教育大讨论心得体会1】

素质教育,作为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从提出到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话题,坎坎坷坷,已经走到第二十个年头。人们看到的是,虽然20年来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进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与其他一些大刀阔斧的改革相比,它的前进步伐显得那么艰难和缓慢。

在这期间,全国各地探索出情境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富有创建性的素质教育模式,涌现出湖南汨罗、山东潍坊、安徽铜陵等一大批素质教育典型,不能说没有成功的实践;在这期间,教育理论界开展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和教育综合大改革,已经进行了几个回合,不能说在理论上缺乏积累。一年前,全国范围的素质教育系统调研和各大媒体上开展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再次使素质教育成为一个高频词汇。

可是,这样一个与国家和个人休戚相关的教育实践,这样一个经社会反复讨论在思想上形成共识的教育理念,为什么推行起来这么难?究竟是什么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不快乐

◇“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课业负担在减轻的过程中不断增加”

◇“片面追求升学率”升级为“全面追求升学率”

1988年,一篇《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的文章见诸《上海教育》杂志,素质教育这一新概念引发了教育界旷日持久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纠偏”,纠应试教育之偏,是针对当时大学教育的过分专业化、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回过头来看,素质教育引起人们广泛讨论,绝不是出于偶然,它以丰富的时代内涵顺应了世界教育的发展浪潮,或者说,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洪流汇成中国素质教育的横向坐标。

总体上看,20年来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素质教育,教育工作者努力转变观念,付出了不懈努力。比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也在探索中逐步推进。尤其是中考改革试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增加综合素质评价等做法,为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较为宽松的条件。

但是,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一些深层次体制性障碍仍然没有消除,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

一些地方“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一些学校对待素质教育态度“积极”,行动迟缓,认为“可以说说不可真做,就是真做也不在主课中做。”

一些家长竞争目标不断提高,竞争重心不断下移,不仅想让孩子上大学,而且想上好大学,从幼儿园阶段就让孩子上各种校外辅导班。

一些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令人忧虑,身心素质发展不容乐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受到压抑。

不少读者来信来电反映: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一些地方已升级为“全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小学阶段推进素质教育还比较顺利,初三、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难度依然很大;“减负”喊了很多年,不仅没减,而且“负担在减轻的过程中不断增加”。

学校和家长达成“默契”,使得音乐课减了,体育课免了,睡眠时间缩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泯了,正如本报一年前在素质教育大讨论中知心姐姐说的——“今天的孩子不快乐”!

  【2017教师素质教育大讨论心得体会2】

素质教育不仅是一次系统的改革,也是一种必要的拯救,让每个孩子都有一展所长的机会

唯分数论是教育界和全社会诟病已久的问题,但这个包袱要卸下来不容易。上海在低年级做了几年尝试后,决定从今年9月起在小学阶段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淡化具体分数,以A、B、C、D或者“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方式来评价学业水平。无独有偶,北京一些小学也开始实行低年级“乐考”。这一改革,无疑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其前景有待观察。

学生评价是教育改革中的“硬骨头”,也是教育改革的难点。尽管全社会已经接受“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这一理念,但“怎么转轨”还是焦点。拥抱素质教育不仅意味着理念的转变,还涉及学生的利益。上海之前,一些地方也试行过“等第制”,但很快就在家长的压力下逐渐被“异化”。教育部门和学校说得天花乱坠也没用,家长就担心一件事:现在不抓分数,以后中考、高考咋办?于是乎,“等第制”就变成了形式。比如,在A这一等级又衍生出A++、A+、A等区别,老师还会暗地里告诉家长A++相当于多少分。在变相的分数竞争下,家长只好给孩子报社会辅导班,甚至干脆转学。

让素质教育占据上风,不能回避升学的压力,必须触及现行的考评制度。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探索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段招生录取模式,而不再仅仅把高中招生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让人看到了解开这个结的希望。

换一个指挥棒,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不只关注“冷冰冰的分”,还注重探索“成长的奥秘”,无疑抓住了关键。但是,高中招生的考评,要真正变“独木桥”为“多元化”,还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尤其是建设专业、完备的平台建设和监督机制。只有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孩子,才能捍卫他们的自由发展空间。无数经验告诉我们,许多改革与创新,不是毁于自身的不够成熟,而是在实际操作中被营私舞弊、形式主义所扭曲,最终失去人们的信任和支持。因此,考评制度的改革,还必须把配套制度做实、做细。比如,不能以加盖公章走过场,代替真正的社会实践;避免因挂上了“升学”功能而在兴趣、特长等记录上人为造假等。否则,一着不慎,都可能前功尽弃。

当前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个环节互相牵制,单兵突进容易后继乏力。更何况,应试教育还具有巨大的惯性,高考指挥棒让分数的作用依然凸显,因此,从低年级开始的素质教育改革等不得也急不得,既要有逢山开路的勇气,更要有步步为营的耐心,从考评制度的改革打开缺口,逐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进而引导全社会育人观念的蜕变,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素质教育不仅是一次系统的改革,也是一种必要的拯救。有句话说得好,“希望上天给笨孩子一个矮树枝。”对这场改革而言,吐槽和指责无法解决问题,只有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枝可依,有一展所长的机会,我们才算尽到了责任。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