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心得体会

随堂听课心得体会范文

本文已影响 1.52W人 

所谓“随堂听课”就是事先不通知,上课后学校管理人员直接进班。下面小编整理了随堂听课的心得体会,一起来看看吧。

随堂听课心得体会范文

  随堂听课心得体会1:

今天,让我又有了一种一切可以重新来过的感觉,因为今天我要和孩子一起上课,重新再做一回小学生

我们五位家长早早就来到学校走进教室,静静地等候着,随着一阵悦耳的铃声,刘老师精彩的讲课也开始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刘老师首先播放了一段手机录音,让孩子们感受一下狮子的威猛。接着,从不同的角度,让孩子们去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井井有条;运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词语接龙,生动有趣;找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不同自然段,抑扬顿挫;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课文中的“闪光点”,与别的同学一起分享;再询问同学们是否有不懂之处,提出来让别的孩子来帮忙解决。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起小手,刘老师让他们畅所欲言,基本上每位孩子都能各抒己见。随着一阵悦耳的铃声,我们都感到四十五分钟太短暂了,但孩子们都明白了为什么猴子能成为“万兽之王”,因为猴子大王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小动物们才能幸福地生活下去,所以他成为森林的“万兽之王”。

我们家长也突然懂了,正是刘老师严谨备课,巧妙引导,热情鼓励,亲切教诲,如此的用心良苦,才换来孩子们的一心向上。

家长开放日活动架起家校合作的桥梁,拉近了孩子老师家长和学校的距离,让家长们走进教室,关注教育;走近孩子,倾听心声;走进学校,着眼于未来。

  随堂听课心得体会2:

今天聆听了毛老师的一节课——《统计与可能性》。这是一节随堂听课,没有过多的修饰,真实的课堂,却上的很精彩。需要我学习的几个点:

1.针对基础点、关键点和难点狠狠抓住不放,多花笔墨搞突破。

认识可能性二分之一,这是本课的基础点,同时也是学习整个可能性的难点和关键点。这个内容说是基础点,是因为学生认识了可能性二分之一,其它的可能性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或者说是由此可以拓展思考了;说其是难点,是因为学生对于可能性的认识,很容易认为可能性二分之一,就是科学的二分之一,而忽略了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就是说,学生很容易把这个不确定的事件当作确定的科学的事件来建构自己的概率观念;说其是关键点,是因为只要学生对可能性二分之一理解了,学透了,就可以把握学习和认识可能性的要领和方法,以后对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都会理解了。

毛老师抓住了这个课堂三点合一的要害处,设计了抛硬币示范活动,两人小组抛硬币活动,10个小组交流活动,小组交流抛硬币体验体会回报活动,紧接着,把小组抛硬币活动的成果进行了整合,同时紧抓不放,继续延伸拓展到世界抛硬币成果展示,使学生的认识进行非常广泛,而且非常清澈见底的提高和上升——抛硬币的次数越多,可能性越是接近科学的可能性二分之一,抛硬币的次数要达到更多次,甚至是无数次,才有可能达到科学的二分之一。同时,在学生脑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坚定信念——可能性是属于不确定的。

这一个教学过程,是全课堂的根基所在,是课堂由此以后进行顺利、步步为营的基点,是整个课堂得以成功的源泉。

2.把引入的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活动,作为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调味香料。

毛老师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的活动比较多,但是,凡是与教学内容无实质关联的活动,都没有把学生引入“瓮”中,而是起到调动学生学习情感作用后,就马上引领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或者是引领到另一个教学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3.以直观化难为易。

毛老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或者是设计的练习题,可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并没有感觉到学生难。究其原因,就是学生都有可以见到或者拿到、摸到的学具,具备了这一直观形象都特点,学生才可以有话可说,有理可辩。

看看我们自己的现实情况,这一点缺得很啊!多数的是自己估计学生的情况,自己以为很了解学生,其实不然,如果真是了解的话,课堂上的意外情况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了。当然,数学老师们也是很难,实地了解学情,时间哪里找呢?现实情况就是现实情况,我们不能望而兴叹,应该头脑多转转!

  随堂听课心得体会3:

开学至今,应学校的要求已经听了不少课,横跨了年龄层次,跨越了学科界限,可谓是收获良多,启示良多,反思亦良多。总体来说可用两个词,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教学、习得。

先说“教学” 。教,从爻从子从攴(pu),上所施,下所效也。教以学为旨。学 ,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说的是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从两个字的构词方式,我们可以把握到教与学的本质,那就是:教以学为旨,学以子为体。也就是说在教与学这一对关系中我们应该重视教师的示范,更应该注重学生这个主体;应该明白教应以学为旨,学才是课堂教学这一社交活动的归依。

实际上,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关注的是“教”,先是确定教什么,再确定怎么教。当然,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教师只有明确了教什么与怎么教,才能够引领学生开展“学”这一活动。也因此,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等就应运而生了。但在课堂的实际进程中,我们的老师可能过于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忽略了教学这一互动关系中的学,也即忽略了学生要学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去学。

在开学以来听的这许多课中,有许多共性,比方老师的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环节紧凑,教学课件精美等这些共有的优点,这说明我们的教师在备课备教上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的。但也有另外一些共性,比方说把教学这一互动性活动变成了单边的教,使得课堂这一“对话式”的互动社交变成了教师负责讲述,学生负责聆听然后偶尔应和几句。如此,便违背了教与学的本来意义:教以学为旨,学以子为体。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这个互动的活动中,他们必然就没了参与感,不参与之后便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产生:勉力聆听,努力跟进老师的进程;随进随出,择其有趣者听之;事不关己,神游天外魂难收;伏桌安眠,魂授于梦追周公……当教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当教只是为了完成课前的设计,当教变成了老师在舞台上唱独角戏,教便成了教师的自我言说,难以让学生入情入境入心,效率也便无从谈起了。

学是教的归旨,那就必须在课堂进程随时据学生之况调整内容,必须与学生有思想上的对话与精神上的交流,必须驱动学生参与课堂进程,必须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我们的课堂活动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存在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而不是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

再说习得。习者,从羽从白。数飞也。本义为小鸟反复地试飞。至于“得”,我们不妨趣解一下,那就是二人同时付出,方能有得。从教育学意义上来看,习得即人类文化在被主体消化、积累、运用乃至创造性的发展过程中,人格的心理特性和心理构造得以发生、发展。不管是其造字的本义,还是教育学上的定义,都要求学习者不断地尝试、练习、运用乃至不断创造。

如此来说,课堂进程中的教与学这些互动活动要想让学生有所得,须不断地安排“习”这一活动,而习的主体对象应该是学生。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也必须在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之后设置一些变式练习让学生去体验、巩固、拓展、提高。学生通过反复的习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从而能在课堂学习中真正有所得。

教、学、习,此三者在一堂高效的课中是不可偏废的,应三而为一,而得是这三种活动的最终目标,所以一堂高效的课必须是教、学、习、得四位一体的。四者中无教则学无目标学无榜样,无学则教无归依无价值,无习则学无落实无巩固,无得则前三者皆空,是谓镜花水月,是谓三无产品。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