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心得体会

高尔基《童年》的读书心得800字

本文已影响 1W人 

高尔基按照自己的生活写下了《童年》这本书。下面是由本站网为大家整理的读书心得,一起来看看吧。

高尔基《童年》的读书心得800字

  高尔基《童年》的读书心得1:

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我翻开了这本厚厚的文学名著。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读着,读着,我被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我们可以在安静的教室里认真地学习,可以到书屋看看各类书籍,汲取文学的营养……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

但拥有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实现我的梦,实现伟大祖国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吧--让自己的童年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高尔基《童年》的读书心得2:

《童年》这本书使克西姆·高尔基举世闻名。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十分痛苦:四岁丧父,弟弟也随即离去,来到外祖父家,舅舅们打架,外祖父也打他。这样的生活,不是常人能够忍受的。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了一些小事情吵架,斗殴。但他也有善良的外祖母,教他做一个不像其他家人一样丑恶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黑暗的,我们却生活得十分美好。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曾想:是谁给了我们这样美好的生活?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彩色的,对于阿廖沙来说,我们的生活是极度的奢侈。我们没有经历过那种悲痛,当然不能明白,理解阿廖沙小时候的那种悲痛。那时候的人的心是自私的,为己不为人,什么可怕的事情,不是因为个人的自私而产生的吗?

阿廖沙还遇到过一些奇怪的人:搬进新房的几个门客,隔壁三个少爷等等。阿廖沙也从他们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明白了一些道理。

我们现在就是家里的皇帝、千金、太岁。没有见过世面,没有走上社会。不知天高地厚,不分青红皂白,不能明辨是非。我们一定要学会坚强,学好知识,扎实本领,立下志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现在的世界,太黑暗了,我们渴望光明,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的,其实我们也一样,我们生活在冷嘲热讽的时代,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很多,但我们无法阻止,只能冷眼旁观。这些不法分子并不是平常那样谋财害命的人,而是比这种人更加厉害的,精神上意志上的摧残。

我们的童年虽是快乐的,美丽的,灿烂的,多彩的,但同时也是黑暗的。为什么呢?小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发的觉得,我们自己的压力太大了,我们所承受的痛苦是旁人所不能承受的。

成绩差的同学往往遭到冷遇和白眼,我认为这是个不公平的时代,同学们本来相处很融洽,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老师。老师对那些成绩差的同学冷言冷语,漠不关心,同学们个个倾向于老师,于是这种人在他们眼里便成了眼中钉,我并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是个不公平的时代,我们生活在黑暗之中,但我希望我们生活的时代能早日迎来光明。

  高尔基《童年》的读书心得3:

无疑这是一部十分悲惨的小说。托尔斯泰在第一次和高尔基会面时,热泪滂沱地对他说,你的童年本可以使你成为一个恶人,而你却成了一个作家。

我可以想见多年前高尔基是如何在一个个深夜埋首写下一段段文字,写写想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而在阖上最后一页时,他瞥了一眼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

外祖父的上帝

世界从来都是不公平的,所以在童年时期,阿廖沙面临着艰巨的生活。

我毫不怀疑苦难是其中最丰富的调味品,毒打、鞭抽,他以一个瘦弱孩童的身份承受大人强加的怒火。诸如此类的事对我来说十分难以想象。在我的印象中,祖孙辈本该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为什么阿廖沙一家会以这样别扭的方式共处?思及此,就不得不牵扯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市侩的人们为了生计奔波,每日都在为一口饭同他人周旋挣扎;生来的孩子最多视为玩物,绝不会给予他本应受到的同等的人权。在这样劳苦的人民中,自然也有部分人,有了自己的产业、财产,便贪婪的渴望更多,外祖父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书中描写外祖父的性格,不以直接描述为主,却多体现在他面对耶稣像祷告、忏悔的表现上。

上帝是西方人的神。不信上帝的人会遭到他人的唾弃和指责。可笑的是外祖父这样的人,居然也信奉神,也会为了自己的神站在角落里,默默地向着他忏悔,小心翼翼地进行祷告。这不太像是一种信仰,因为信仰是怀着自己的愉悦自己全部的信任,是把自己的所有托付给神,但外祖父却是在请求不要受到残酷的惩罚。这更像是一种迷信,是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对上帝之名造成的扭曲的结果。

阿廖沙说,他喜欢外祖母的上帝,但不喜欢外祖父的上帝。同样是上帝,一个残酷暴戾,一个仁慈温和。不难判断,所谓的上帝于不同人不过是一个代名词,各人有各人心中的上帝,因为各人有各人行事的准则,对于外祖父这样的人,便是借上帝之名,以最光明正大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最龌龊阴暗的思想。实在难以理解,以一个孩童的目光来看,善的恶的如此分明,他渴望的他拒绝的那般明显,为什么成年人总会走错方向?

外祖母的上帝

上帝不是万能的。

这句话从外祖母口中说出来不再那么肃穆,而更贴近生活一些。甚至贴近到感觉上帝就在身边。

外祖母从不抱怨,从不抱怨苦难,不抱怨生活的不公——生活本就不公,就像她说,若是上帝什么都知道,有很多事人们就不会做了——外祖父与外祖母曾经也互相拥抱着安慰着彼此好好过下去,却在不久后面对对方破口大骂把一切错误都归咎到他人,直至最后的彻底分道扬镳;母亲瓦里瓦拉和颜悦色地教阿廖沙读书,却也把生活带给她的痛苦转移到幼小的孩子身上,她的那么多孩子都死了,也许这源头便是她无法正视生活,积累了无法磨灭的冷淡;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家产斗得你死我活,关系时好时坏;至于小茨冈,好人、能干却爱偷东西,好事情博学多才却也不得志。生活中那么多那么多的坎坷,小人得志,好人却落得穷途末路的境地。书本外的我都惊觉要走不下去了,外祖母却还只是笑着领着年幼的阿廖沙从一处家宅搬到另一个地方。

可以说,外祖母是阿廖沙的童年阴霾中为数不多时时敞开着且透着明亮的窗。不仅仅是因为她那个仁慈却没有功夫管天下苍生的上帝,更是因为她教导着阿廖沙苦中作乐、以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拯救自己。多年后,阿廖沙将所有的功劳归结到她的身上,将她赞颂为自己生命中的明灯也是合乎常理的事。

也许真的是看惯了磨难才能有这样的韧性,书中最后一次出现描写外祖母的具体场景是她望着手心中的戈比,“一滴浑浊的眼泪挂在她那海绵似的有许多小孔的鼻头上”。我不清楚这时的外祖母心中是否还有上帝,是否会期待上帝将降临在她身上的苦难早些抹去,但我可以确定的是,抹下这一滴泪,外祖母依然会用自己的笑脸迎接小阿廖沙,夸奖他、鼓励他、引领他走向明天。

书中以外祖父和外祖母为两大派,影射出当时社会上被压迫、被剥削的底层人民或叫嚣着苦难或默默为生活努力的两类截然不同的人。也许他们只因处于不同的位置而牵扯出不同的心境,却不可否认,叫嚣着的苦难只会加倍,但努力地生活却会分解大片大片笼罩着生活的阴霾。他们同样在一片天空下生活,同样在早晚向上帝祷告,也许甚至会被多舛的命运安放在同一处屋檐下。因为他们心中的上帝不同,引领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才导致他们或安然自得或颠沛流离的结局。

我想那个时候的人民一定是痛苦的,不堪忍受每天这样骚扰自己又骚扰别人的生活,可每个人又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命,因为总会有那么一点温暖、一些人是火柴,可以点亮自己心中那个枯败的灵魂,就像外祖母于阿廖沙、马克西姆于瓦尔瓦拉、金钱于外祖父、知识于好事情,真正不同的,是可以点亮我们灵魂的东西,而不是我们本身。

而那个每个人一生中都必定要出现的东西,我叫他上帝,每个人心目中真正的上帝。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