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心得体会

观课心得体会

本文已影响 7.58K人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课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课心得体会

观课心得体会1

今天早上在福埔小学听了一节受益匪浅的语文研讨课。课后怎么反思?怎么在观课之后,说出自己观课的感受?一个星期有那么几天经常被学校派出去学习,观课。在观课的过程中,就像施丽聪老师早上所说:“在观课完之后,不懂怎么表达观课后的感受?”是的,我就是这样。经常在观课之后,只能坐着听个别评课者发言,完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受。早上听完的评课这部分,我豁然开朗。

观课就是给一个新老师一个很好的平台,懵懵懂懂的走进课堂,不知道怎么和学生交流。每次出去观课,每次回来就有很多的感悟,会有很多的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这样做,吸收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借鉴别人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方法,就像施丽聪老师所说:“从研究自己首先研究自己。”

从现在开始我要做到“研究别人”。研究别人的什么了?研究别人在上课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所运用语文的教学特点,观课完之后,把自己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做一个慢步型的老师。“研究自己”观课完之后,开始做听课笔记,听课后的反思,写出感受。发现个别的上课的老师教学方式适合自己,不能按部就班,只能借鉴,从借鉴中,找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一个目标:“幸福”促进老师的轻松教书,学生的快乐学习。

观课心得体会2

最近,听了三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节是《在挫折中成长》,一节是《摇叶多姿的自己》,还有一节是《感恩成就梦想》。听了这三节课之后,本人有很多感受,在此略谈几点:

一、是心理健康课的常规常态还任重道远。在校本课程中开设心理健康课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看这些课还发现,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都还比较生涩。从学生的表情和行为来看,学生还没有进入一种常规常态的意识,好多孩子的表情让我们看到心理健康课在学生的心目中,还更多的是一件新鲜的事物,与纳入学校正规的教育教学课程还有很大的距离。学生还不能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这样一些课。从《在挫折中成长》这节课来看,学生的参与度远远不够,特别是男生组完全没有进入状态,那种对心理健康课的新鲜感、陌生感一下子就流露出来。明眼人一眼就看出,这是老师为了做一个录像课而故意设计好的一个场景,学生完全没有上心理健康课的经验和常规。老师也没有进入课堂之中,面对学生的真情流露老师往往无动于衷,有时候干脆是一副冷漠的表情,缺乏心理健康老师最起码的同理心。这样的课完全没有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在里面。在课堂中能够流露真情的学生只有极少数,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情实感,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官方话,缺乏情感的流露和表达。

二、是缺乏正确的观点表达和对错误认识的辨析。老师上课非常死板,缺乏生成性,PPT都是事先做好的,学生的讨论没有真实的展示,课堂完全按照老师的预设来进行各个环节。这主要由于缺乏正常的课堂教学常规的建立而让临时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缺乏足够的灵性和活力。比如学生在讨论如何战胜挫折时,有些学生提出通过玩游戏暂时遗忘挫折和痛苦。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缺乏引导学生及时辨析的能力。忽视课堂的生成性,没有抓住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正确引导。

三、是缺乏合乎心理特点的教学设计。心理健康课更应该按照心理的特点来进行设计,但是在这几节课中确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比如在《感恩成就梦想》这节课中,授课老师不注重去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而是让学生端端正正地坐着,这不利于学生自由想象地发挥。另外还有背景音乐的设计不好,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扰乱学生的视听,干扰学生的讨论和自主学习。在《摇叶多姿的自己》这节课中,学生有大段的时间去自己活动,这里给予学生的时间太长,整节课显得过于沉闷,过于简单,内容也不充分,学生的交流和自主表达也显得过于匆忙,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没有真情的流露。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三个老师都没有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的表达不充分,情感流露得不充分,很多话都是说教性的,不痛不痒的。学生说的不是自己的心里话,而是一些官方话,是一些大而空的话,是一些人云亦云的废话,没有深度没有情感。从这一点来看,这些心理健康课完全背离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宗旨。从很多学生表现的课堂细节,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课完全不是一种常态化的心理健康课,是一种应景性的是为参加比赛而匆匆录制的课。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心理健康课距离常态化还有很大的距离,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课的作用,心理健康课乃至心理辅导还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化地带。特别是在我们一些高中学校,这种情况更为普遍。这就进一步促使我们确实要抓好我们心理健康课和心理辅导工作的落地,让学校教育展示出心理健康课在学生学习和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不少有识之士和一些家长,已经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我们很多学校急于抓升学率,抓应试教育,而忽视了不会立竿见影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要切实改变这种局面,就要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以及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作用。

观课心得体会3

认真学习了《观课议课的准备》这一节的内容之后,让自己思考了很久的是其中的一项:观课议课的参与人员。

专家讲:参与人员可以有专家、领导、家长、老师、学生……,那么要精简的话,首先是简家长,其次是简领导、简专家、简学生,最后剩下观课议课的主体——教师。而这个主体中同学科(甚至同年级)老师人多共同语言多,可以参与观课议课。象我们这种小特科的教师还是渴望跨学科观课议课的。首先,我们小科教师为数少,参与的人员与课程都比较少,学习的机会就比较少了。其次,我认为共同语言多有利于深入研究,不同语言多却有利于开阔视野,取长补短,除了具体教学内容,毕竟学科间还有很多可以互相启发和借鉴的东西。其它学科的教学风格、教学模式我还是都可以拿来借鉴的。所以我也真诚的希望学校不要将语、数等大学科搞成学科式教研,而把我们小科教师拒之门外。

“如果只有我一个人,怎么办?只要不坠青云之志,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观察、反思、改进,“人人可以为尧舜”!”同意此观点,但我会很寂寞、很无助。

观课心得体会4

近几天我学习智慧课堂相关资料,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一直以来人们赋予了教师各种美好的称呼,如先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等。实际上这些词都不够恰当,因此现在又出现一种新的题法,称之为“智慧型教师”。与之前的提法相比,这是一次质的飞跃,是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型,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从理想型走向理想与现实结合型,从“权力型”、“放任型”走向人格型的教师类型。

我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已有些年头,我一直在全身心地投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但是我发现了自己努力的结果并没有带来学生的发展和飞跃,我彷徨、犹豫、迷茫……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在学习了智慧课堂相关资料后,使我在平常教学中的问题暴露无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一直扮演着传统型教师的角色,传统型教师用时间和汗水教书,师生苦累,学生知识面窄,职业枯燥,缺乏职业快乐感。而智慧型的教师会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充分体会参与的快乐,合作的愉悦;会与孩子们心灵沟通,情感交融,人格碰撞;使孩子们备受激励和鼓舞;使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智慧型教师充盈着自由的快乐,当人以功利化的心态去应对周围的世界,去从事一种职业时,他自身也就被功利化了,他与这个世界只是实用主义的关系,职业对他而言始终是“他之国度”,他无法沉浸其中,也无法领略其中的意义。智慧型教师超越了单纯功利的追求而达到了自由的境地。这首先建立在教师的职业信念基础上,但仅是低层次的需要,教师还有从职业中获得快乐、充实人生、实现自我、感受自由的需要。一旦教师从职业中体验到了自由,他就把原本陌生于己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了属我的。生活世界,就于职业之间建立起活泼、丰富的联系,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完满和意义的充盈。我们教师要下定决心向智慧型教师迈进,不再做那个“平面教师”,而要做一个具有创造力,有高尚的人格,充满情和爱,不仅给予孩子们智慧还能给予他们力量的。“立体教师”。

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充电,不断更新观念,愿我们都努力成为智慧型教师。

观课心得体会5

11月9日~10日,风和日丽。我和武进区其他13位老师一行来到淮安,观摩了全省小学数学评优课比赛。三天的观摩学习,紧凑而充实。回想起1*年的淮安之行,这次收获更多的是思想的洗礼,心灵的启迪。让我饱尝了一次好吃又营养的“精神大餐”,真是感慨良多。

课前交流:犹如一剂强心针

这次学习,我留心了比赛选手的课前交流。一直以来,我们借班上课,特别注意去备好教学预案,甚至把课上出现的种种可能都设计的非常周密,可以说把百分百的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课堂,但教学效果有时候还总是与自己的期望有差距。是什么原因呢?由这次优课评比观摩活动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成功的课前交流。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启迪智慧的钥匙,这次上课的几位老师都深谙此道,他们的课前谈话,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自然,而且谈话的内容又和授课内容息息相关,或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或缓解气氛……,由此可以看出,课前谈话交流十分重要,这短短几分钟,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还是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的展现,这样的交流犹如一剂强心针,浸润了学生的心田。回顾所听的13节课,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一、介绍型

13位选手中有四位老师采用这种方式,也就是先做自我介绍,然后让学生围绕老师谈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再让学生作自我介绍,从一连串的交流中抚平孩子的心态,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话筒。其实,与人交往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初次见面时,成功的把自己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接纳自己,才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与教师有关的信息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不管是老师的姓名,还是教师的形象,他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学生一旦对老师产生“好感”,而被老师的独特魅力所吸引的话,那么老师接下来的教学自然会水到渠成。

二、激励型

沭阳的一位选手选择交流方式很特别,他向学生这样介绍:今天有很多摄像机给我们录像,真像在拍电影,在这部电影里,你准备当什么角色呢?学生异口同声说主角,老师故意质疑道:那我呢?学生回击说:配角,师:那想要做好主角该怎么做呢?生:……师:好!那我就做个最佳男配角吧!全场大笑,僵硬的气氛得以缓解。

这位老师创造了一个每人都希望自己是勇敢的人的教学情境。一句表扬,一句激励,寥寥数语,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感染,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上进心。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平等、和谐、轻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这也为课的开始奠定了基调。

三、交待型

所谓交待也就是向学生说清楚课堂的要求。一位选手因为课堂上他要采取四人围坐一起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在课前他这样交待:

师:往下看,发现什么?(人可真多啊!)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们该怎么办?

生;回答时声音要响亮。

师:对,声音响亮;但现在只有2个话筒,怎么办?

生:谁说话时,把话筒传过去。

接着交待:①上课要小组合作的时候,分4人一小组,并征求大家这样是否可行;(是)

②小组要有组长、记录员等,你们有吗?(有)

③还要每小组有两块橡皮、一把直尺、两支笔都有吗?(有)

④并让学生用半分钟的时间商量每人在小组里该做什么。(学生商量)

这位老师在课前不厌其烦的交待了上课时每人该做些什么以及注意点,特别是要学生用“半分钟的时间商量每人在小组里该做什么”更是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的交待,一方面保证保证上课顺利、流畅的进行下去的;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知道在上课时自己该做什么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游戏型

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每个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的。所以在课前采用游戏调和气氛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不过游戏的内容一定要适度、要精心挑选,否则会让孩子过于兴奋,当铃声响起时无法进入上课状态。本次比赛的选手,他们选择的游戏都与本课的知识有关,这样,既能通过它来调节课堂气氛,消除紧张情绪,增进师生的友谊。同时它也能为新知打下伏笔,在教学时还能起到回顾的作用。

纵观以上师生交流的几种方式,可谓是各师各法,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老师都在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他们习惯在大场合下表达、用话筒敢说话,这样课堂上学生才不会怯场,教学过程才能进行得更顺利。

巧妙的设计:好似一线穿珠

能登上省级比赛的舞台,各个都是教学精英,每节课的教学预案设计都是无可挑剔的。其中,通师二附的吴冬冬老师演绎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方面,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1.重视动手操作

在传统的长方体教学中,一般会让学生直接观察长方体物体,从而认识长方体的各种特征,但这样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讲,留给他的是一个长方体的物体,而不是一个几何形体。让我们看看吴老师的课堂,他是先从认识长方体的“零部件”开始的:通过一个虽然简单但却是学生感兴趣的“切土豆”这样一个活动,学生自主、自然地认识了平滑的“面”、两个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顶点”。我想,有了这样一个真切的体验,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几要素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而且一定不是三个孤零零的元素,而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说到棱就不仅仅是一条边,而是两个面相交后出现的,说到顶点就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三条棱支撑而成的,这样的认识多深刻,它对于学生在后面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认识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接下去的课堂还有一幕:在认识长方体棱的特点时,吴老师不是让学生先简简单单观察一个长方体物体,然后引着学生去找棱的特点,他是创设了一个小组活动:选择合适的小棒去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相对的四条棱所用的小棒根数是一样的,很自然地体会到了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个特点,这样的体验留给学生的就是一个清晰的表象,而不仅仅是记住了这样一个结论。

2.重视表象积累

学生形成的空间观念应该是“整体的、深刻的、概括的”,即一旦需要提取这一观念就应该是鲜明的形象,而且是总体的简约的出现。《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分解图形、想象实物就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这些想象既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积累了许多长方体的表象特征后,吴老师并不是简单地运用这些特征进行相关的计算练习,而是安排了几个有意思的小活动:1.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直至留下三要素:长宽高;2.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选择合适的长方形配面,领悟面的特征;3.根据已知的长、宽、高,想象这是一个什么物体;4.根据一些数据猜想生活中的物体。我想,在经历了这几次空间想象之后,长方体最终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的一定是一个既清晰又简约的形象。

3.重视联系生活

空间感的形成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空间,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吴冬冬老师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1、一个物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这个物体是( ) a教室 b公共汽车 c家用冰箱

2、一 个物体的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6厘米,这个物体是( ) a魔方 b数学书 c文具盒

3、一个物体的长、宽、高分别是24厘米,17厘米和2厘米这个物体是( ) a魔方 b数学书 c文具盒

4、一个物体的长、宽、高分别是24厘米,17厘米和0.1毫米这个物体是( )?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表象是对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吴老师在这里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用生活经验支撑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这一处理真是令人叫绝。细细品味吴老师的课,好似春雨“润物细无声”,细腻、自然,又如一壶好茶,浓醇独特,意趣盎然。

观课心得体会6

今天,豫灵各校骨干教师代表9人,参加了市二小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独学”研讨会。五楼偌大的会议室里早早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师生近五百人,教研室薛艳云老师主持会议,仁杰主任、李智民老师、许红娟老师前来听课,就连张建超、雷艺芳老师也前来参加,和大家一样,都急于想知道课堂上怎样组织“独学”。

研讨会在市二小尹娜老师的《三角行认识》中拉开了序幕,在建设小学李淑娟老师的《解方程》中推向了高潮,李智民老师的精彩点评,仁杰主任的精辟见解,使我对“独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 大胆让学生“独学”

今天的课已改常态,变轰轰烈烈为静静自学,大胆放手让学生“独学”。第一节课四读教材,一读课本,看自己说的对不对;二读课本,找出重点字词理解概念;三读课本,明晰三角形的特征;四读课本,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画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二节课三读教材,一读课本会列方程,二读课本会解方程,三读课本理解概念,在三读中,学生经历自学体验,掌握知识。

这两节课是市二小、建设小学两个优秀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整节课以读贯穿始终,以独学为课堂主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独到、新颖,使学生在“读”教材中发现、感悟、思考。

二、 教师要深入“独学”

一个不会读书的教师,决不会培养出会读书的学生。要求学生读书,教师要先读书,要求学生独学,教师先要深入的独学。教师只有会读教材,理解编者意图,才能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才能设计出具有层次性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问题链。

教师读书要站在更高的层次,读教育理论、教育专著,养成多读书、勤读书的好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提高阅读水平,形成自学能力。

三、 反思“独学”

今天,你读书了吗?今天的课堂,你组织学生独学了吗?尽管这两节课经过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尽善尽美,还是被任主任听出了破绽,“独学”时间没留够,老师的'问题刚出示,三分钟、甚至一分钟不到、老师就让学生汇报。反思我们的课堂,急于完成教学环节,和学生抢时间,再加上学生阅读能力差,独学时间更短,学生的学习真正体现多少?

独学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起点,独学的背后是对学、群学,只有独学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了作用,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才算落到实处。

今天我校有幸承接了市教研室主办的“独学”研讨课任务,由我校长期以来参与“引导—自学”课题实验的李淑娟老师主讲《解方程》一课,接到任务后,我校备课组采取“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完善整理、结合实际、教后反思”的思路,最终达成共识,形成定案。

打造高校课堂的核心就是让教师由传统的“二传手”角色,鼓励学生“一传”,放手发动学生自学。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学生独立学习教材,自己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利用学生是我们整堂课教学设计的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采取“三读教材”的方法,即:一读教材,会列方程;二读教材,会解方程;三读教材,理解定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一读教材中,通过让学生仔细阅读例题及主题图,独立思考、想一想能列出哪些方程,并让学生讲出列方程的依据,最终确定以4x=12为例来研究方程。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就是让学生自己学,找出“不会的”。在二读教材中,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先尝试去解决,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法(甚至是学生错误的解法),然后通过同桌对学,小组群学,让学生对各种解法进行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表达想法。当学生对各自的想法争论不休时,到底哪种解法是正确的呢?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他们的解法对吗?如何正确书写,课本是最好的老师,继续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x是12的因数”、“等式两边都除以4”两个对话框,使学生理解两种解法的思路,同时通过阅读,使学生“读”会解方程的书写格式。为了使学生对所“读”的知识能够熟练掌握,接着又让学生再解4x=12这个方程,从中发现解方程的解题步骤。在三读教材中,老师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试说方程的定义,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本再读教材,并画出重点的字词,并说出这些字词为什么重要,你是怎么想的,从而理解解方程的定义。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还是以“独学”为主线,教师加以适时点拨,让学生准确把握“解方程”的内涵。最后通过对“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解方程”这一知识的理解。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教学艺术的探索也是无穷尽的。老师们,成功往往宠幸勤奋的探索者,让我们坚持学习与研究、实践与反思,让高效课堂成为我们探索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在“我会读”中获得自主发展。相信有市教研室的科学引领,我们一定能用智慧演绎多彩的教育生活。今天我所说的仅仅是我校的一点做法和体会,希望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观课心得体会7

特意把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放在最后一个来观评,因为我喜欢苏轼,对执教者存在一种期待。等仔细观看完。还好,丁慎杰老师没让我失望。这节课丁老师徐徐道来,声情并茂,入情入境。让我不禁随着他来到承天寺和苏轼张怀民一起赏月,一起感叹。我认为丁老师课成功的关键是他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品读,分层次,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与之产生共鸣。例如他引导学生抓住“盖”来品味苏轼的发现优美夜色的欣喜之情,教师的设计真的很自然很巧妙。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文章主旨属于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丁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娴熟地课堂驾驭能力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显得流畅自然,这不是一日之功,当时他自己生活阅历、读书经验、教书智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实力的体现。总之,这是一节很让人享受的古文教学课例。

观课心得体会8

在讲座之前,老师用几句简单的话介绍了自己,听完她的介绍,马上让我回想到了自己在大学时的老师,我用揉了揉自己的眼睛一看,果然是我大学时的孙改仙老师,她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那口太谷方言,虽然听着有点困难,但是总觉得有种亲切感。

孙老师主要讲的是教学技能----如何有效观课、评课、议课、教学反思。在前面陈清风老师讲的是教学常规----如何备课、上课。我认为这两节课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我也认真地做了笔记,也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在我工作的几年中,我其实挺喜欢备课、上课的,可不知怎么地总是不喜欢观课,其主要原因是害怕评课、议课,我也发现这不仅仅是我有这样的反应,有很多老师也和我一样有这种感受。但我们心里面都很明白,让我们在教学上提高最快的方法就是多观课、多评课、多议课、教学反思。听了孙老师的讲解之后,我觉得我们这些老师不愿意做这几样事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它真正的意义所在。不过,我现在也已茅舍顿开、恍然大悟。 我明白了观课议课能够改进课堂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比听课评课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在观课和议课是一定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由学生的活动中分析与教师教学方面的联系情况;思考如果自己是任课教师,由学生的活动,自己如何的处理教学;观察教学中学生的掌握情况,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信所有的教师都讲过公开课,无论是具有资深的老教师,还是有待提高的年轻教师,公开课似乎就是尽己所能地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为此,历经几轮试讲,反复打磨教案,精心捧出成果。而听课老师,事先对这节课一无所知,临时坐进课堂。一节课观摩下来,首先要对讲课的老师的教学情况依项打分。如果有评课的要求,就会聚集老师来评论一番,或者给予高度的肯定,或者以毁誉参半。这种情况下,上课的老师都表现出很谦虚的样子,之后,就会心里暗暗下决心,不是万不得已,就决不开课了。 而且结合我这几年的工作来谈,我也发现了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虽然他好像是可有可无的,但我认为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通过课常观察,个别访谈,形成性测验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这些方面,对自己的后续教学有很大的好处。

总之,无论是教学中的那个环节,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定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否则,将无法达到这节课最好的效果,听了这节讲座之后,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的,我也一定要努力把每一个环节做好、做细。

观课心得体会9

看了三位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自觉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下面分别谈谈对几节课的浅显看法。

第一节:教师组织课堂能力强,各个环节流畅自然,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的。课堂驾驭能力明显很强,对课堂中每一个环节落实相应教学目标的处理方法很得当,能够让学生在愉悦自然的状态下投入学习的氛围中,真正做到了潜移默化,而不是灌输、给予;对课堂中的细节处理很到位,善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位同学能够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确保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极其深透,能够把教材化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积极的典范,既提升了学生的基础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内在素养。

第二节:教师的教学方法对讲授本科非常有效,特别是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很到位,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够非常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容易的接受教学内容理解教学重难点,提升课堂效益。教师对课堂的主体也就是对教材的解读似乎稍显薄弱,建议可以用更长的时间,做更加深刻的讲解和引导。

第三节:教师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和基本思路方法非常先进,特别是对作为小学生的孩子们的思想教育的渗透和引导,能够更加积极有效,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以比较恰当的方式方法推动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形成,能够从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全面的展开自己的教学活动。自我感觉,美中不足的是教学方法的使用稍显单一,特别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可以使用更多的方式加以突破。

总结三位老师的课堂,有以下几点非常值得学习。一是以学定教、以教带学,教师能够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学习为导向,拟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二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三是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极强,能够围绕学生的课堂反映,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展开教学。

观课心得体会10

观摩了王磊老师的全国优质课的录像,我学习到了很多,王教师注意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英语歌曲、歌谣、TPR活动或日常生活对话引入新课,运用“任务型”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王教师和学生亲切交流,多媒体课件直观、实用性强,活动设计环环相扣,水到渠成。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这次听课,让我开阔了眼界,明白了努力方向。同时,在看别人上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也同样存在于我的课堂上,但以前没意识到。通过学习,我可以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做到更好。

一、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让我感受最深的要数王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师语言对于一堂课来说无异于生命的源泉,口语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语音语调要准确,并且优美、自然,课堂用语要既简练、准确又易懂,为学生创设很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如何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交际的平台,从而真正地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这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思考的问题。这次观摩课上我们看到教师语言能力优异,发音准确,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良好的示范。王教师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后盾,词汇丰富,课堂教学语言充实。教态亲切自然,表情丰富,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王老师,课堂上富有激情,语言极具感染力,肢体语言丰富,TPR活动运用得很好,这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计灵活、新颖,别具一格

王教师从一个主题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并学会用英语,王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的都很好。首先,上课前就让孩子们做热身活动活跃课堂气氛,然后从单词的讲解,到听力练习,再到对话讨论,最后拓展,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孩子们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孩子们很自然地完成了接触、理解、使用等一系列过程。王老师通过各种操练给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紧紧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角,而教师也不是单纯的旁观者,既是倾听者更是出色的指挥者,整个课堂中师生关系融洽有序。王教师引导得法,在学生进行各项活动之前教师都先做个示范,学生虽然不一定听懂老师的指令,但就因为有他的示范表演,所以,学生总能很快领会老师的意图,积极地开始课堂活动,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上采用分解难点、分步呈现、逐步扩展、层层深入的方式,注意示范的质量,保证学生对语言意义的正确理解,通过各种模仿和操练活动,使学生掌握新的语言形式。他将单词和词组的学习与句子相融合,注意语言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教学活动贯穿始终。总之,整堂课学生都在不断地运用所学的语言来进行交流,切实做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英语教学的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教师的个人魅力在课堂上的作用

小学英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想必这几乎成了每个英语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正因如此,王老师用夸张的动作和富有煽动性的语言吸引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充分地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创造良好的师生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一个个富有童趣、活泼的游戏中巩固所学语言,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课堂的有效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王老师的个人魅力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观课心得体会11

参与活动以来,已听了六节课堂达标课,总体感觉真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看到了很多新颖的设计,独具匠心的信息技术设计,老教师有老教师的沉稳,年轻教师有年轻人的激情,课堂上,寇老师有条不紊的朗读指导,李老师的视频激情,丁老师的现场录制馈……无不展示着我们的教学富有个性,导学有法。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注意与语文素养培养的切入点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切不可只为追求信息技术的多样化手段而忘却语文教学的根本。

一、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教师的设计理念新颖。鼓励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构建了活生生的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建设者。课堂上精彩纷呈的对话,以师生作为读的主体,透过语言现象透视了文本蕴含的丰富信息。教师用一个教育者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文本中最宝贵的教育资源,真正用活了文本,在学生深层的体验与感悟中提升了文本的价值。整个过程中,根本找不到老师说教的影子,有的只是学生灵动的激情和反应,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只有水到渠成的自然生成。

2、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也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3、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位教师都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学学习过程中,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都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语言训练严格扎实。

二、教学的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教师及时的表达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质量。在学生观察体验最为深入之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将所见所感表达了出来。由于学生处于观察体验的兴奋点,所以表达自然精彩独到,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2、教师的评价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回归真实。在教学关键处给学生留足了空间,引发其创造的欲望。师生间形成了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

3、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特色。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做获得知识的主人,主动的参与学习,积极的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中,鼓励性评语的使用和积极评价的效果。

1、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讲课教师都注意了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的重要前提。

2、适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讲课教师都注意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朗读环节,有一个学生课文读的不够好,但老师并没有去批评他或放任不管,而是给他机会,评价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想这样的激励比任何的物质的奖励都有用,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话更使他们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以便更好的学习。

通过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就需要我重新塑造自己,提升自己,努力探索,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小学语文教学。

观课心得体会12

上个月去了一趟洋思中学,随堂听了初三《圆的性质(2)》一课,听后觉得很雷人。因为这一种八九十年代的教学模式的课。因无情境创设这一环,就无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过程,更无学生谈自己不同看法的过程,好像就是为中考而生的一群人,在一堂课中大容量地解题,提炼方法……

上课伊始,教师画好圆,做直径AB,反复强调圆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重点是“直线”两字,不然中考要失分。然后问AE与EB什么关系?弧AC与弧CB什么关系?弧AD与弧DB什么关系?不要猜想,直接证明,大声朗读性质定理,做基本练习巩固以上两个知识点,学生板演两个习题,主要目的是看书写格式的严密性,接下去就是大容量的反复练习,师问生答,高效进行,至少可完成7、8个几何问题。再无学生讨论或交流等其他活动。然后边口答解题过程(一概用口答进行)边提炼方法:找基本图形——Rt△,用勾股定理即可。最后写满7、8个几何问题的作业纸当堂写出过程,来不及时午自修继续清除(即堂堂清)。

我本人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必须在初一奠定基础扫除障碍后,初三才可高速高效使用这种训练式的教学手段,难怪他们重奖的是初一老师的教学成果。这种模式下的学生是一位解题能手和机器,鲜有质疑,没机会用自己的眼光发现结论,他们的模式是把我们的创设情境和探究新知这一环换做看书和巩固(出几道基础题检查自学结果)。只要你会背某个结论,然后会很好的练熟这个结论,用功利的角度来说,他一定会考好卷面上的分数,中考怎能无往而不胜?

上一堂科学课也同样雷人,连科学的结论也无需探究,直接给予,记住会用即可,想来也是,如果不略去创设情境和探究新知这一环,45分钟自学看书的时间就没有了,你要分数,就只能如洋思般舍弃。

拷问中国的教育,这算改革吗?值得向全国推广吗?难怪中国大地不能出一两个获诺贝尔奖的人才了。因为充斥北大清华的估计很多都是这些考试能手。我悲哀新课程理念还没走多久,又叫我们去学习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这也是我们这类学校的悲哀,要生存怎可无分数?那好吧,要说抓分数,我们虽无寄宿制,但只要抓住中午自修和第八节也够了,活动少搞,只要拼死力,相信我们也有个中人物的。

当然我也反思目前如不先抓分数,只要为学生将来着想的教学理念,估计我们的学校就因没过硬的分数不被家长承认,也走不了多久就被淹没在三流队伍中,所以我们两难,理念分数两手抓,面对低质量的生源,我们更累。而我们更羡慕的是另一所名校——扬州梅岭中学,她有高质量的城市生源,所以不学洋思,也既可以拥有高素质教育又取得了高分,现实中这样幸运的学校有几所?其实象我们这样的学校挺多,是否通过绝地反击,先学洋思再学梅岭,那就请学校先确定目标——先分数或先素质?这就是我江苏之行的所思所想。

观课心得体会13

听完这几位优秀教师的说课后,使我对美术说课又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对自己进行了教学上的反思,这几位老师的课,每一堂都具有学习的意义,各有各的特点,每一节课都是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有的突出了以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有的将教学思路,尤其是对五美的探索与学习,沉浸式教学理念的引导,还有综合性材料的表现与运用,以及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多元化的评价,都让我对说课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接下来,闫老师的点评更是有了新一层面的认识,她讲述到如何把说课做得很精彩,首先围绕两个问题,1。我说的是什么?2。我是怎么做到的?对说课的理解与运用,把过程说清楚,设计意识,教学理论讲明确,叙述清重难点怎么解决?从教学过程中引发探究,详细展现。让观众熟知三维目标的准确与具体,最重要的是学有所用和情感上的升华与运用,具体到每一件事,对情感的体现贴近于生活的实际性,并列举作品,加深了解学生应用的成果。

然后,解决难点时过程要清晰,通过什么方法解决的还要有具体的前瞻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接下来是对说课中的板书的见解,板书设计是展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通过线路图,内在的结构关系去引导学生思维,做到每个环节都紧扣于学生。

最后,对于这些知识,梳理完后,都能归结于高老师课前所讲述的美术说课的巧妙之法,围绕三个方面,提出六大素养,分成18个基本点,以科学、时代性、民族性为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课程的梳理,四个原则的把握,如何备课,如何设计板书形式,多方面的准备,整体的规划教学过程的安排与运用,还有反思的提升,都讲述的面面俱到,层次清晰。

经过这次的授课活动,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与方向,刻苦钻研,积极向丰富经验的教师学习,让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越来越扎实,努力成为一名有深度的美术教师。

观课心得体会14

9月18日下午,在我校教科研副主任王老师的带领下我来到双岗小学,有幸观看了庐阳区的微课展示活动,我感到幸运是因为能有机会学习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和学习形式。出发前我激动的心情已经久久不能平复,以前看过微小说,也看过微电影,而对于微课虽有所耳闻却从未亲见。此次的微课展示活动分三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观看由双岗小学老师自己制作的微课视屏;第二环节由专家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并向在场的老师传授更专业的微课知识技能;第三环节便是在场老师与专家互动过程。

通过此次活动我颇有收获,以下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认识到什么是微课

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它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

(3)资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二、了解制作微课需注意哪些

微课是由教师自己制作或者团队合作完成的,在制作过程中有四点值得注意:

(1)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碎片化”,便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更好的记忆。并且教师在对内容的把握上要精准,要有自己对内容的阐释,能够符合新课改精神同时富有主动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地来学习。

(2)在语言上尽量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尽可能少地使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使讲解通俗易懂,讲解时声音响亮节奏感强,此时可以多用一些短句来增强节奏感,不仅能使学生感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在录制时还应注意尽量减少噪音。

(3)在画面的设计上需动静结合,可充分利用PPT的动作效果给人动态感空间感的美。图文并茂,图版率在50%—90%;插图表现出的亲和力要比照片好,照片表现出的专业性要比插图好。图片要合适,表现力最强的图片是脸部图片,适合表现主题,不适合做背景。表现力最弱的图片是云海,适合做背景,不适合做主题。视觉3B原则:Beauty(女)Baby(孩童)Beast(动物)。

(4)在人称上应该强调“一对一”。

三、体会微课的意义所在

(1)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调查发现,如果是网络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10分钟内。学生认为网络课堂通常都是45分钟左右,很难集中精力,通常是打开视频几分钟就关掉了。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学生清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2)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微课研究的优点很明显,就是课例简单,学习内容与目标单一,学习和研究时间节约,教师从微课中可以受到启发,有些甚至可以照搬或者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此次活动我切实感觉到微课堂的重要性,为“翻转课堂“做了准备,可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也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小时的学习,可能我对微课堂了解的还不够透彻,也不熟悉制作,可是我已经有种冲动想制作一节自己的微课堂,这也为我今后对微课堂深入的学习制定了动力。

观课心得体会15

观看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录像也有了较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我也有了一些想法。观课议课的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陈教授以对众多案例的运用为载体,以分析、讨论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研讨教师教学的目标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形式。从这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和反思中我也看到了自身的日常教学中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所存在着的问题。在很多时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但与录像中的教师们比起来却如蜻蜓点水般肤浅,反思仅停留于一些表面的现象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思想,和学生长远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思想,教学细节等进行更深入更本质的思考和研究。

在录像中陈教授提出了“观课议课”这个有别于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方式。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意识上的转变,转变了我很多固有的,消极的思想。他指出观课要对教师“教”的行为进行观察。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是观看老师的表演。而议课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以及寄托的教育理想进行诠释、理解、讨论和对话。议课是写问号,评课是写句号,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前者更丰富深刻和有效。观课议课摒弃了传统评课的概括式评价,议课者要作为参与者带着问题和研究方向全程参与授课的全过程。

我想,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陈教授认为教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我们要委婉地说出来。而对一些我们公认的“好课”,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学生的现实幸福和未来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坚持以学习为本,以学论教。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切实提高教师的教的水平。陈教授的话,具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时刻都是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前提,倡导了与时俱进的绿色教育,他的讲座实在幽默,能够让人听进去,不会枯燥无聊,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观课议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有效途径,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更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观课议课中,以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教学水平与发现自己的不足,能够迅速的在教师领域中成长起来。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