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中心高二试题

高二语文上册寡人之于国也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本文已影响 6.47K人 
高二语文上册寡人之于国也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w5 k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弃甲曳兵(  )   供养(  )
数罟不入洿池(  )(  )(  )
孝悌(  ) 庠序(  )
饿莩(  )
鸡豚狗彘之畜(  )(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河内凶(      )
(2)邻国之民不加少(      )
(3)数罟不入洿池(      )
(4)谨庠序之教(      )
(5)申之以孝悌之义(      )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7)非我也,岁也(      )
(8)斯天下之民至焉(      )
3.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_”,称其为“________”。《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______篇,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4.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之有也。
(4)_______________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案:1.yè ɡōnɡ cù ɡǔ wū tì xiánɡ piǎo tún zhì xù
2.(1)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更少 (3)细网 (4)学校 (5)敬爱兄长 (6)制止、约束 (7)年成 (8)则、那么
3.轲 子舆 战国 孔孟 亚圣 7 儒
4.(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养生丧死无憾
(2)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五亩之宅
B.王道之始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鸡豚狗彘之畜
6.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7.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非我也,兵也
8.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答案:5.C 解析:C项的“之”是代词,代这种情况。其他三项中的“之”为助词。
6.C 解析:C项,①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②出发。A项,都译为“尽”;B项,都译为“这”;D项,都译为“兵器”。
7.B 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省略句,“以”后省略“之”;D项为否定判断句。
8.B 解析:这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些条件。
9.(1)按一定的季节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2)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因此而不受饥饿了。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C 解析:A项,“无”通“毋”;B项,“涂”通“途”;D项,“颁”通“斑”。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树之以桑
D.谨庠序之教
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敲鼓,穿,种植”。D项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尽心焉耳矣
B.弃甲曳兵而走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A 解析:B项,“走”,古义为“跑”;今义为“步行”。C项,“然而”,古义为“这样(做了)却”;今义为转折连词,是一个词。D项,“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保养身体”。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D 解析:A项,“以”,前者为介词,“按照”;后者为介词,“用”。B项,“数”,前者为形容词,“密”;后者为“几”。C项,“而”,前者为连词,表修饰;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却”。D项,“无”,均通“毋”,“不要”。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答案:D 解析:D项为判断句,其他为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④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⑤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①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②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③雉兔者:这里指猎人。④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⑤阱:陷阱。
6.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寡人之囿方四十里
方:方圆。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C.于传有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D.不亦宜乎
宜:合适,适宜。
7.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8.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9.翻译句子。
(1)若是其大乎?
(2)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答案:6C 解析:“之”为代词,代“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这件事。
7.A 解析: A项均为兼词,相当于“于之”。B项前者为代词,代“文王之囿”;后者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C项前者为动词,“认为”;后者是“以(之)为”的意思,“把……作为”。D项前者为名词,“罪行”;后者为动词,“归罪”。
8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犹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同之”,后者不能。
9.(1)周文王的园林有如此大吗?
(2)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纵横各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记载的。”宣王说:“周文王的园林有如此大吗?”孟子说:“百姓仍然认为它太小。”宣王说:“我的园林纵横各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纵横各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人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我听说国都郊区有纵横各四十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纵横各四十里就是在国中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谓有病不能打柴,是生病的托词),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a)能至否乎?”(b)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c)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10.对下面两句中的“是”字指代的内容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
②则不敬莫大乎是
A.①指代“王”,②指代“齐人”。
B.①指代“齐人”,②指代“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
C.①指代“齐人”,②指代“王”。
D.①指代“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②指代“齐人”。
11.文中a、b、c三处有无省略?下列对省略的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a:无省略 b:孟仲子    c:孟子
B.a:孟子 b:孟仲子 c:孟子
C.a:孟子 b:齐王派来的人 c:孟子
D.a:孟子 b:齐王派来的人 c:孟仲子
12.根据上下文,判断以下四句表达了说话人的真实心意的一项是(  )
A.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B.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C.今病小愈,趋造于朝。
D.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13.“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一句正确的意思是(  )
A.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然有他召唤不来的臣子。
B.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被召见的臣子。
C.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愿召见的臣子。
D.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随意召见的臣子。
14.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2)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答案:10B 解析:结合上下文语境,把句子放在全文大语境中去分析它指代的内容。
11.B 解析:将给定选项分别代入a、b、c三处,依据上下文意理解,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12.D 解析:A、B、C三项都是讲究辞令的话。A项是齐王不想拜访孟子的托辞;B项是孟子对齐王的做法不满;C项表述的是孟仲子搪塞使者的话。
13.D 解析:“不召”是“不随意召见”的意思。
14.参考答案:(1)(孟仲子)派遣几个人分别在孟子回家的路上拦截孟子,说道:“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一定得上朝去!”
(2)我看见齐王对您很尊敬,却没有看见您对齐王怎么恭敬。
解析:(1)句注意“要”“无归”“造”这几个关键词的意思,再结合上下文揣测句意,用顺畅的语言表达出来。(2)句注意关键词“所以”的意义和用法。
参考译文: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说道:“我(齐王)本来应该来看你的,但因为感冒了,不能吹风。明天早朝将临朝办公,不知道能让我看到你吗?”孟子答道:“不幸得很,我也病了,不能上朝去见您。”第二天,孟子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托辞有病谢绝齐王召见,今天又去吊丧,大概不可以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去吊丧呢?”齐王派人来问病,并且派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有王命召见,他因患小病,不能上朝。今天刚好一点,已经上朝去了,但我不知道能否到达。”(孟仲子)派遣几个人分别在孟子回家的路上拦截孟子,说道:“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一定得上朝去!”孟子没有办法,不得不躲到景丑家歇宿。
景丑说:“在家里有父子,在外面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父子之间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看见齐王对您很尊敬,却没有看见您对齐王怎么恭敬。”孟子回答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向齐王进言的,难道认为仁义不美好吗?(不是的。)他们心里说‘这个王哪里够得上和他谈仁义呢?’要说不恭敬,这才是最大的不恭敬。我呢,不是尧舜之道,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中没有一个比得上我这样对齐王恭敬的。”
景丑说:“不,我说的不是这个。《礼》上记载:‘父亲召唤,不说“诺”就起身;君主召唤,不等待车马备好就走。’您本来准备朝见齐王,一听到齐王的召见反而不去了,似乎和《礼》所说的不相符合吧。”孟子回答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天下公认为尊贵的东西有三样:爵位是一样,年龄是一样,道德是一样。在朝廷中,先论爵位,在乡里中,先论年龄,(至于)辅助君主统治百姓自然以道德为上。他哪能凭得到其中的一样(指君王的地位),来轻慢其他的两样呢(指自己的年长和道德修养)?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的不能随意召唤的臣子;如果有什么事要商量,就亲自到臣子那里去。他尊尚道德,乐行仁政,如果不是这样,便不足和他有所作为了。”
三、语言表达
15.将下列各句排成通顺连贯的一段话(只排序号)。
①他的抱负并没有实现,晚年退居讲学,跟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撰写了《孟子》。
②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③跟孔子差不多,他曾游说各国诸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
④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⑤但当时诸侯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武力攻伐。
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⑦因此他推行的仁政学说跟各国国君都不合拍,被认为迂阔而不切实际。
答案:⑥②④③⑤⑦①
解析:可注意孟子从幼年至晚年的顺序,另外注意人物介绍的常规顺序。
16.“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公益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思想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1)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2)请孟子代言“自由无极限”。
(3)请李白代言“祖国山川颂”。
(4)请魏徵代言“执政为民”。
答案:最不恰当的是孟子代言“自由无极限”。理由:孟子思想核心是仁政,并非自由;庄子愤世嫉俗远离官场亲近自然;李白诗篇多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祖国山河;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忠臣,身居高位却心系天下百姓。

类文欣赏
寡人愿安承教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赏析:本文是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主要是劝说梁惠王行仁政。孟子首先批评了梁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文章由小及大,从举例入手,运用了对比手法和排比句式,议论风发,气势磅礴。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说:“用棍棒和用刀子杀人,有什么区别呢?”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区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人和用政治手腕害人,有什么区别呢?”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区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像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攻,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除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轻松练笔
比喻论证是说理常用的方法。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就运用此方法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针对目前电视上大肆插播广告的现象,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见解。
写作提示: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二是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答案示例:电视节目中间滥插广告的做法,严重影响了观众的欣赏兴趣。这就好比面对一桌丰盛饭菜,刚要动筷享用,忽然有人夺下筷子,要你记住这牛肉是谁送来的,这菠菜是哪个园子里产的……如此三番五次,这顿饭你还有胃口吃吗?
文 章来源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