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中心高一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2练习试题

本文已影响 2.74W人 

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听、说、读、写,但是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今天,小编特意为大家推荐高一语文必修2练习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语文必修2练习试题

1.文学常识填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自华'佩弦'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背影'你我'欧游'杂记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霎时( ) 敛裾( ) 点缀( )

袅娜( ) 羞涩( ) 脉脉( )

颤动( ) 宛然( ) 酣眠( )

蓊郁( ) 媛女( ) 倩影( )

鹢首( ) 惦念( ) 踱步( )

答案:shà jū zhuì nuó sè mò chàn wǎn hān wěng yuán qiàn yì diàn duó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翻样子吧。

B.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辟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C.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D.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拢着轻纱的梦。

答案:C

解析:A项,“翻”应为“番”。B项,“辟”应为“僻”。D项,“拢”应为“笼”。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总之,《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

B.“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

C.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了。

D.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

答案:C

解析:B项,逗号应该改为问号。连续问,每个问句都应该用问号。C项,“高洁”“纯正”后的逗号应改为顿号。D项,句号应该放在引号的外面。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考古部门在南京老城墙的门西地区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该遗址虽然目前出土文物有限,但根据方位和时代判断,很可能是疑似金陵凤凰台遗址。

B.这本《朱自清作品精选》书页上多处做了精读的记号,可见即使告别校园多年,他对朱先生的作品仍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

C.朱自清把诵读作为理解与欣赏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张阅读诗词需要吟诵,阅读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也需要反复熟读。

D.近日土耳其表示,在建设安伊高速铁路二期工程,将寻求中国的帮助。这为中国铁路总公司打入欧洲市场提供了一次机会。

答案:C

解析:A项,语意重复,“可能”与“疑似”重复,可删去“疑似”。B项,主客体颠倒。应将“他对朱先生的作品”改为“朱先生的作品对他”。D项,成分残缺。应在“二期工程”后加“时”。

6.作者由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描写转到对采莲情景的描述,这种手法属于 ( )

A.想象 B.联想

C.用典 D.反复

答案:B

解析: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A项,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文中在转到对采莲情景的描述时并未形成新形象。C项,用典指的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等。虽然对采莲情景的描述有用典,但与题干的要求不符。D项,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描写转换时并没有使用这种手法。

7.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一项是 ( )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B.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答案:B

解析:A项,将“阴阴的树色”比成“烟雾”。C项,将“叶子”比成“舞女的裙”。D项,将“颤动”比成“闪电”。

8.下列各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D.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像少女一样羞涩地低着头,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

答案:D

解析:D项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句与A、B、C三项都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例句中用听觉写嗅觉。A项,用听觉写视觉。B项,用听觉写视觉。C项,用视觉写嗅觉。

9.下列对句中加点的动作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动作轻柔,怕惊醒妻儿。)

B.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没有目标地、悠闲地慢慢欣赏美丽的风景。)

C.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思考问题过于投入,不觉已经回到家门口。)

D.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照应开头的“带上门”。)

答案:B

解析:“悠闲”不对,作者欣赏风景是为了排解烦闷,并不悠闲。

10.下列对句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点明了妻子半睡半醒的状态。)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木多而密且茂盛的样子。)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不仅描绘出了路的弯曲,而且准确呈现了曲折之深和荷塘之幽,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曲径通幽”的园林之美。)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叶子如跳舞的女子一样清净美丽。)

答案:D

解析:亭亭:形容高耸。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叶子的出水之高。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却以作家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观察它,品味它,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①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

②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

③在那诗情画意里,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

④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立即呈现在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

⑤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

A.④①③②⑤ B.①③②⑤④

C.④③①②⑤ D.①③④②⑤

答案:A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应通读本段文字,联系供排句了解文段大意。然后根据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顺序。文段是关于《荷塘月色》的赏析,有比较明显的句间逻辑关系。如①句从内容看应该承接④句而来。③句“那诗情画意”承接①句“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⑤句写“平常身历之境”,与横线后的转折联系紧密。故正确的排序为④①③②⑤。

12.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是否可以删除,并说明理由。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否。“颇”是表程度的副词,意为“很,相当地”。如果删除“颇”字,将不能够清楚地表明作者此时内心不宁静的程度。

(2)否。“像”是“好像”的意思,表达的是不肯定的意思,如果删除“像”字,就是“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这与事实不相符。

(3)否。“约略”的意思是“大致,大概”,表示不十分精确的或不十分详尽的,如果删除,表示的意思就比较肯定,与前面的“似乎”不吻合。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