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中心高一试题

高中必修3语文第一单元综合复习试题

本文已影响 1.52W人 

  【高中必修3语文第一单元综合复习试题】

高中必修3语文第一单元综合复习试题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敕造(chì) 惫懒 (bèi) 讪讪(shà) 扪参历井(shēn)

B.錾银(zàn) 两靥(yàn) 桌帏(wéi) 拗他不过(niù)

C.蹙缩(cù) 歆享(xīn) 榫头(sǔn) 吮血(shǔn)

D.咨嗟(chǎ) 盥沐(guàn) 贾人(gǔ) 间或一轮(ji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篇小说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个场景,通过简洁的对话,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构思匠心独运,给人以妙手回春之感。

B.滥捕滥杀野生动物屡禁不止,就是千夫所指、一片喊打的吃野味,现在又在某些地方死灰复燃。

C.这场篮球赛,休斯顿火箭队在丧失了姚明篮下优势的情况下,力克尼克斯队,表现还算差强人意。

D.张教授年逾花甲,仍然精神矍铄,听他的报告真有如坐春风的感受。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

B.有氧运动是以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

C.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D.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九百九十余首。其诗风格飘逸、豪放

B.《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等,一般认为,曹雪芹完成了前八十回,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

C.《祝福》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为主角,把人物放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里,通过对祥林嫂的塑造,为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提出强烈的控诉。

D.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甲 必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它既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又是人类创造绿色财富的经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经济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绿色经济以高科技为手段,一方面通过科技力量的巨大作用使高科技的绿色产品极大的占有市场,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导部分,使广大低收入者能够买得起绿色产品,实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它又是在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范围内,把技术进步限定在有利于人类、有利于人类与大自然相互关系的轨道上,使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不损害环境与人类健康,即按照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方式来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绿色经济不仅包括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的内容,同时还追求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绿色、健康的基础上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绿色经济以人为本,其主旨是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它兼顾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当代人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利己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永久可利用性,而绿色经济始终强调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追求的不是简单重视自然资源的价值,而是从动态上强调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久可利用。

作为一种超越“唯生态主义”的经济,绿色经济不会单纯地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眼光来看待经济的持续发展,更不会以牺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来换取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希望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更好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不同,二者虽然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利用等方面有着共同之处,但绿色经济是以科技手段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等内容,在动态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循环经济也强调“以人为本”,但是,循环经济最主要是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和改善来实现的,它并不具有绿色分配的内容——保证最低收入的人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而绿色经济理论则在强调社会公平方面比循环经济的内容要丰富得多。

5.下列对“绿色经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自然资源。

B.绿色经济围绕以最小资源耗费换取最大经济效益这一中心,使人与自然和谐。

C.绿色经济把技术进步规范在一定的轨道上,这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不矛盾。

D.绿色经济的突出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6.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唯生态主义”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以牺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B.绿色经济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并不反对个人利益,它体现的其实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利己主义。

C.循环经济主要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改善来实现以人为本的追求。

D.作为一种以知识为基础且能创造绿色财富的新经济,绿色经济涵盖并超越了“唯生态主义”和循环经济。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发展绿色经济意味着即使是最低收入的人也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

B.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道、绿色分配、绿色消费,可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C.绿色经济既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可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实现双赢。

D.绿色经济是一种较理想的经济形态,在社会公平的内容方面比循环经济更全面。

三、阅读文言文段,回答8-10题。(9分,每小题3分)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顔率。顔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顔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说,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顔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顔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顔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顔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①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②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顔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醯壶酱甀: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使陈臣思将以救周 将要

B.非效鸟集乌飞 像,如同

C.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 引、拉

D.寡人将寄径于楚 道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请东借救于齐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拥雍州之地

C.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疾定所从出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国发兵救助东周,才使东周幸免于丧失九鼎的灾难,然而东周丧失九鼎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

B.齐国救助东周,目的是为了获得“九鼎”国宝。颜率为解除周君的忧虑,再度出使齐国说服齐王,终于化险为夷。

C.颜率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强调齐王提出的搬运九鼎路线的不可取及搬运艰辛等客观因素,致使齐王心悦诚服,自动放弃了谋取九鼎的念头。

D.周王的谋臣颜率两次出使齐国,凭三寸不烂之舌与齐王周旋,保住了东周的国宝,表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谋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0分)

11.根据上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4分)

(2) 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3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

13、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空1分,任选一题,两题都做,按第一小题计分)

(1)①千载琵琶作胡语,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②       ,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③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④问君西游何时还? 。(李白《蜀道难》)

⑤       ,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①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           。(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②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③此日六军同驻马,           。(李商隐《马嵬(其二)》

④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⑤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五、第六两大题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题内的小题。如果两题都做,则按照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头40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85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老鹰在上空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1英里深的海里。突然,看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地坠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和钩把子上的沙丁鱼。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寸,渔船和人都在慢慢飘流。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

太阳又升起来了,鱼依然向北游。老人疲惫不堪,左手在抽筋,他吃些生鱼以增强力量。鱼终于跳出海面,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老人放出更多的钓丝,紧紧拽住,手已皮开肉绽,涌出鲜血。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老人使尽平生的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浆、舵柄、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他深信:“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仅仅留下一幅大鱼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睡着,孩子在一旁守护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1)、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8分)

〈1〉“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4分)

〈2〉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4分)

(2)、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文意回答。(6分)

(3)、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对此如何理解? (6分)

(4)、下列对这部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老人与海》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C.小说中的人物自始自终充满了激情,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壮的。

D.小说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老人有现代化的捕鱼设备,结局就会相反。

E.小说在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5分)

人,又少了一个

作者: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呯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小说突出描写了女人行乞时的四次“笑”,请认真阅读小说,简析每次“笑”所显示的内容。(每次限十字内)(6分)

〈1〉第一次笑:

〈2〉第二次笑:

〈3〉第三次笑:

〈4〉第四次笑:

(2)、怎样理解小说标题“人,又少了一个”的深刻含义?(6分)

(3)、如果将女人的有关身份证的文字材料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5分)

(4)、次文和《祝福》中都写了两个乞丐的“死”,这两个乞丐的“死”有什么不同?(6分)

(5)、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对比,写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的顽劣,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态到干瘪,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品的语言十分细腻、流畅,尤其是人物语言及富于个性化,三年后女人乞讨的几段话,尽管有点夸张,但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七、语言运用(15分)

16.近日,《成都商报》刊登了一则报道:四川地震灾区首个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将于11月12日开园。青川县委宣传部领导表示,遗址公园拉开了该省地震遗址旅游产业建设的序幕。公园今后将考虑收费。

这则消息见报后,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地震遗址公园”该不该收费呢?读了这则消息,你觉得“地震遗址公园”收费到底应不应该?请谈谈你支持或反对收费的理由。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阐述完整,不超过50字。(3分)

答:

17、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4分)

【例1】墨:打底(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例2】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1)尘:

(2)舒:

18仿照下面句子,另写两句富有意蕴的句子。(3 分)

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

青春时代是 , , 。

青春时代是 , , 。

19.校刊“文学形象我来评”栏目向同学们征稿,请你从下面给出的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位进行点评,向该栏目投稿。(60字左右)(5分)

凤姐(《林黛玉进贾府》) 祥林嫂(《祝福》) 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艘货船卸货后返航时,突然遭遇巨大风暴,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水手们担忧:“往舱里灌水是险上加险,这不是自找死路吗?”但还是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来越高,货轮渐渐地平稳了。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一只空木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了,风是吹不倒的。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人何尝不是呢!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沉重的责任感时刻压在心头,砥砺人生的坚实脚步,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坚定地走了出来;而那些得过且过地空耗时光的人,像一个空水桶,往往一场人生的风雨便把他们彻底地打翻了。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