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课文

对新课程语文教师活动的反思

本文已影响 1.27K人 

新课程下,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学习形式,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特别是,我们应该在课堂上付出更多的真诚、真情,把时间还给学生,融入到学生中去,去体味学习的乐趣,发展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对新课程语文教师活动的反思

第一,多研究学生

语文教学从宏观角度看包括三个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材。传统教学注重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师的讲授,却忽略了学生这一学习活动中的主题。新课程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加强调学习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掌握。这样,教室仅仅满足于钻研教材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研究学生方面下一番功夫。

第二、设计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学习形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搞得是分析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性、思想性和科学性,使师生仿佛戴着枷锁跳舞,束手束脚,使语文课堂程式化、模式化,压抑了师生个性,限制了师生情感的发展。新课程下,强调学生感悟自得,课堂策略被划为发现、探究、提升、拓展等几大模块,且各模块可以灵活机动地运用,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带动学生情感

我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文中有一句富有哲理,饱含感情的'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为了调动学生感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播放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和命运的搏斗,我自己也禁不住讲述了老父病重期间感情的波澜和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那节课,我充分体悟到了师生情感在课文这一载体上的共鸣的魅力,那种和谐融洽再也忘不掉。可见,教师的真情投入是发展学生健康情感的良好切入点,我们应该肯与付出。

第四、让学生自己读书,多读;教师自己也要读书,多读

学生的语感从哪里来?学生的感悟自得从哪里来?读书,多读。新教材中所选的现代文、古诗文等各种文题在学生读书的前提下学习理解起来可谓水到渠成。叶圣陶先生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又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上巡行,如古人所谓‘自治’,也是读”。所以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书,采用领读、齐读、听读、略读、精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读充分,读熟。我以前那种怕浪费时间,不舍得让学生把书读好,读透,就急于要求学生质疑理解的做法是多么不明智啊。

另外,我还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学生读书的时候,教师干什么?过去备课只满足于课前默读一遍半遍,满足于理解了课文的方方面面,觉得自己没有多读书的必要。在教学中我逐渐感觉到等待旁观是不适当的。我开始在授课时读,范读、自读、跟读,读得出神入化。在读中,我不断审视作品的魅力;在读中,自己与学生的感情同步;在读中,点拨学生读书,感悟作品,感悟人生。

由此可见,语文课要让学生喜欢,教师先要让自己喜欢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语文素养,教师要在读书中与学生形影相随,共同求进步,求发展。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