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课文

初中阅读理解的实用解题方法

本文已影响 2.78W人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论点

初中阅读理解的实用解题方法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率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以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总结: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阅读理解提升训练

我家养了一只小花猫,我们叫它小花,它活泼又漂亮。你瞧,它那圆圆的脸上,一双大眼睛闪着绿光,小巧的嘴边还神气地竖着几根胡子。它全身长着灰褐色的毛,还均匀地夹着白色斑纹。它翘着棉条似的尾巴,真惹人喜爱!

邻居家也养了一只猫,我可不大喜欢它。喏,一张尖尖的脸,大嘴巴旁边还有一撮最歪毛。除了和小花一样明亮的大眼睛,全身上下没有一处让人看得上眼。它的性情非常古怪,每天早上躲在墙角洞口东张西望,不知道搞啥名堂。一次,我想摸它,反被它咬了一口。从此,我恨透了它,见到它就打,可这家伙特别机灵,老远见了我就一缩尾巴逃得无影无踪,真气人。

我越讨厌邻居家的猫,就越喜欢小花,常常省下好吃的东西喂它。我爸爸叫我别惯坏了它,要不然,它长大了连老鼠都不会捉。我嘴上不吭声,心里却说,哪能呢,小花从小就这样伶俐,长大了准是捕鼠能手。

可是谁能想到,事情竟让爸爸说中了,那天,邻居叔叔放出铁笼中的小老鼠让小花捉。a小花竟像在恶狼面前的绵羊一样,先是用脚顶住地面,身子死命后退,后来干脆狼狈逃跑,在场的人哄堂大笑。b这时邻居家的猫不知从哪里窜来,像离弦的箭扑向老鼠,接着是老鼠的惨叫……

从此,我再不追打邻居家的猫了,也不再娇惯小花了,每当小花缠我的时候,我就说:“去,学抓老鼠去!”

1、作者采用 手法写两只猫,通过比 ,比 ,比 ,写出它们的特点。

2、上述文字在状物中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对自家的小花是 和 ,对邻居家的猫则是 和 ,后来通过捕鼠一事,作者改变了态度。

3、文中加点的“机灵”和“伶俐”能否互换,为什么?

4、划线的ab两句都是 修辞句,它们分别形容什么?

a:

b:

答案

1.对比;外形;性格;本领 2、溺爱;骄惯;讨厌;憎恨

3、不能。“机灵”指聪明灵活,反应快。而“伶俐”只是指中看,好玩而已。

4、比喻。 形容作者小猫的胆怯无能; 形容邻居小猫的速度快。

怎样做好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阅读题做得如何、得分高低,不仅影响到语文成绩而且还影响到整个中考成绩。阅读理解历来被同学们视为难点,如何在短期内将阅读理解复习好,同学们应该在了解试题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讲究复习策略,掌握答题方法。

读懂文章

读懂文章的重要标志是:文章写了些什么,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此写法表面文章中心,这些写法对表现中心有何作用。

常见的问题:

以偏概念:如概括段意,这段有两层意思,可设题时却只以第一层为段意。

过于笼统:如概括段意设题这段介绍了石拱桥的特点,而设有讲明特点是什么,(正确应是介绍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理解不到位:如马玉祥火中求小表现马玉祥英勇不怕牺牲。(而这件事最主要是表现马玉祥的国际主义精神)

缺乏上下文联系,如设题《背影》“我的泪又流下来了”,“又”字表现了再一次的意思。正确的分析应是联系前文,我看见父母艰难过铁道时,我的泪流出来了,这里是与父亲分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时,我的泪又流出来,表明我对父亲的深爱。

课本为范例,学习掌握阅读方法

我们的课文都已经过专家精选的美文佳作,在思想内容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在文章结构上,是严谨,规范的,在语言表达上是简明,连贯得体的典范,因此利用教材做例子,学习掌握阅读方法是最好的途径,基本篇目中的重点段应逐句逐层地认真研读,只有在课内段的阅读分析中学到方法,才可能在考试时阅读课外选文。

阅读能力的基本功训练,体现在“段”上,“段”是篇的具体而结合,一篇文章中涉及到的各种能力,在“段”中都有体现。而“段”短小,易把握;用各种不同的体“段”进行训练最终可以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

(1)整体看一遍此段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2)逐句研究,每句话的大意

(3)研究这段中的句子之间的联系,将句意相近的几句归为一层,概括层意。

(4)根据段中的几层之间的关系,总结段意

(5)再看这段为表达这个段意,用了哪此写法

总结:做题时不要以偏概全,过于笼统,理解到位是掌握阅读方法的要点。

初中语文论文之收获在过程和方法

【—论文之收获在过程和方法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收获在过程和方法中

中国大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学校的教研主题同样在强调认知过程而非结果。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开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参与、经历、体验和探索。因而也就有了《邓稼先》这一节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更有了学生课堂上的大胆质疑。

《邓稼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这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使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通过此文的认识,了解邓稼先,感受其人格魅力;二是了解课文中学习传记文写法特点。这堂课一开始,我就把学生分成了若干学习小组,然后以竞赛的形式组织学习。首先以“我所了解的邓稼行”为话题,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的有关“邓稼先”生平资料。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材料在组内交流、筛选、丰富和集中,最后,再派代表在全班发言。一轮交流下来,虽然课文未学,可邓稼先的形象已基本半满。我对同学们在第一轮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顺势提出问题:“那么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来介绍邓稼先的呢?”以此引导大家进入第二的学习:研读课文。这一轮我把主题定为“比比谁聪明”并建议学生在读课文时可以在文章的写作方法、人物特点、词语运用等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感悟能力,领悟文章的'妙处,或质疑,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特别强调能感悟多少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发现的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同学们都热情高涨,教室里显现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凝聚到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这一教学重点上来。

思考时,同学们神情专注,或在字里行间圈圈画画,或在文中作旁注;交流时,各组同学都争先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畅谈的声音一组高过一组,唇枪舌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思维被唤醒,被激活了。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再也不是被动接受教师奉送的真理了,而是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真理,去发现真理。

小组讨论后,同学们在班级范围内的自由发言,自由提问更是精彩。

生:“本文写的是人物传记,为什么开篇要概述一百年的屈辱历史。”

生:“用广阔的社会大背景烘托人物高尚的风范,将邓稼先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更突出他的意义与价值。”

……

他们的回答,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有了小组讨论做基础,同学们的感受见解更具代表性,提出的问题也更深刻、典型。但这些问题基本上是稍加引导就都被学生解决了。就在这一轮学习进入尾声时,一名叫刘慧的同学忽然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前面的同学说写奥本海默是为了突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您也是这么认为的吗?可我不赞成他们的观点。”她的话音一落,满场哗然。有的说:“已经定论的问题,还要推翻,纯粹是个人英雄主义。”有的说:“老师都已赞同的观点,她还有疑问,给道她比老师强?”听到这些议论,这位同学脸有些发红,显得很委屈。出现这咱情况是我始料不及的,虽然以往也有过热烈的辩论,激烈的争论,但那都仅限于学生之间,对教师的观点表示质疑这还是首例。我感到教师的尊严受到冲击,但“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的教育理念马上唤醒了我,我等学生们的辨论稍一缓和,我走到了刘慧的身边,轻声的对她说:“你有勇气反驳老师的观点,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能把你的观点具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吗?”我话给了她很大的鼓励,她站起来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在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中,并不能突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相反,二者相比,我更欣赏奥本海默,他敢于指正别人的错误,虽令人难堪,但却把真理带给了别人。”这个道理似是而非,但却马上就有了拥护者。一位名叫许研的同学也附和道:“对呀,如果仅仅为了照顾别人的尊严,而让不完美的报告继续下去,那不是让更多的人走弯路吗?”这两位同学都是班级学生上的“权威”,她俩的合力使课堂形势骤然逆转,一部分学生开始“倒戈”,其余的也无力反驳,只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我稳定了一下情绪,首先对这两位同学的质疑精神给予了肯定,并号召大家为她俩热烈鼓掌,掌声过后,我的思路基本清晰。我在黑板上分别写下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名字,然后让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一步引导:“二者的性格特点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二得的同,并明确了原因:与他们各自生长的社会背景不可分。我因势利导:“同学们,那么你们现在结合此部分结尾,作者对二人评价,再说一说作者写奥本海默的目的是什么呢?”我的话音刚落,最先提问的刘慧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作者将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做对比,并不是想告诉读者谁好谁好不好,而只是说明只有中国这样的社会背景才能孕育邓稼先这样品格的人,反之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从而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大家对她的回答都热烈的响应,我也为她报以掌声。

初一语文知识重点:叙述人称(三种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一、生字注音

谪(zhé)守/朝晖(huī)夕阴/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淫(yín)雨/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宠辱偕(xié)忘/潜行(qián)/浩浩汤汤(shāng)/潇(xiāo)湘/属( 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初三语文基础知识之文学常识(3)

第13课事构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是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是美国的物理学家。

2、“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

第15课短文两篇

1、《谈读书》的作者是培根,英国的哲学家、作家。着有《随笔》、《新工具》等。

2、《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马南,原名邓拓,当代作家。

3、阅读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4、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5、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6、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7、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此外,在驳论中,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和“归谬法”。

8、议论文按论证方式来分,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是鲁迅。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