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六年级作文

【精品】发现六年级作文汇总7篇

本文已影响 6.55K人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现六年级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发现六年级作文汇总7篇

发现六年级作文 篇1

最近我发现我门班同学的座位有点怪。这座位是班主任前几天换的,对于坐在第三组一直被大家关注的我来说,实在有点不习惯,正当我苦恼之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规律。

第一组和第五组的同学全是爱发言的,然而一、五组常常是老师最容易忽略的角落,正是因为有了我们这群“精英”,所以常常活力四射。而老师眼睛当然不停关注我们。因此“一、五组是老师组容易忽略的地方”这样的说法,在我们组也一一废除了!

二、三、四组和坐在前面的同学,大多是上课不认真的,在老师的眼皮底下这些“犯人”想“作案”都难拉!

至于坐在后面的同学,要么就是咱们班的“高老”,“高妹”;要么就是一些比较主动学习的同学,这样,老师就可以放下一百个心了!

正当我为我的发现“哈哈”大笑并说了一句“天助我也”时初中,数学老师刚好气得爆炸,他误会了我的笑声,便怒火冲天地说:“张宝文,罚你抄〈三字歌〉一遍!”呜……呜……

我不禁赞叹咱们的班主任如此聪明,佩服!佩服!

发现六年级作文 篇2

大自然就像一个万花筒,我们身边不时会出现各种稀奇古怪的现象。但在这妙趣横生的问号里面,令我最难忘的要数发现蚂蚁秘密的事儿了。

前天,妈妈在厨房里烧饭,发现蚂蚁都聚集在窗台上,好像在窃窃私语:”我们在他们家拿些吃的粮食吧!”对于妈妈来说这样的小蚂蚁也不算什么,不用在意,可是蚂蚁越聚越多,搞得窗台上一片黑。这可让”生活达人”——妈妈犯了愁。

昨天晚上,放学回家后,我却发现蚂蚁一只也没有了。

“蓓蓓,请把窗台上的大蒜递给我。”我答应了一声,递给妈妈。

真奇怪?前天还有那么多蚂蚁,今天怎么就全没了呢?这一定有蹊跷,我一定要找出“真相”。我先拿出一本厚厚的《十万个为什么》,像大海捞针般找,可愣是什么也找不出。我又开始在网上搜索:蚂蚁是一种肢体动物,体型小,触角漆状。一般在地下筑巢,喜欢温暖潮湿的土壤。通常吃肉食、杂食、甜食。害怕有刺激性气味的东西。

原来如此,前天窗台上没有大蒜,昨天有一个,蚂蚁一定是闻到了有刺激性气味的大蒜。

“嘻嘻,有了!”我悄悄拿了一个大蒜放在一块肉后面,静等蚂蚁上钩。不出意料,10分钟后,蚂蚁一拥而上,随之便逃之夭夭。我立刻走到妈妈面前。

“妈妈,我找到了蚂蚁的小秘密。”我满脸骄傲,“蚂蚁,最怕有味道的蔬菜,以后看到蚁群,可以用这个办法。”

“蓓蓓!恭喜你!具备了未来科学家的潜质——充满好奇心。自然界中充满着许多小秘密,牛顿的对苹果落地的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伦敦查理斯因老鼠洞的灵感发明了地下铁路;鲁班因为被丝毛草割破手惊奇的观察最终发明锯子等等。人们因为好奇了才会去用心观察思考,才会有创造发明。”

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十分自豪,决心做自然中“小秘密”的发现者,并在心里悄悄种下一颗长大了当科学家的理想种子。

瞧!这就是我的新发现。

发现六年级作文 篇3

我发现了日记之美,凡是研究学问的人,大多有记日记的习惯。

日记是属于应用文范畴的,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一天的学习、生活的情况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及所作所为的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印象深刻的内容写下来。日记是倾吐自己心声的好友,所以必须写得真情实感。

写日记的好处很多,它可以帮助我们记录生活,提高思想,积累知识,训练思维,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坚持写日记,会把平时生活中闪光的有趣的事儿,像珍珠似的串成一串。一本日记,就是一串美丽的珠链,能给你带来无限的乐趣。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长大了翻开小时候的日记。许多有趣的事就如同放电影似的在眼前闪现,那多有意思啊!

日记,像一位要求严格的老师。它记下你的成绩,鼓励你继续前进;记下你的缺点,鞭策你努力改正;记下别人的成功的经验,督促你去学习;记下别人失败的教训,提醒你设法避免……

日记又像一位知心的朋友。你在生活中不愿意告诉别人的秘密,也可以像日记这位知心朋友尽情地倾诉。

日记,也是一块练习写作的百草园地。你在一天生活中有什么喜怒哀乐或是想到什么好的建议、设想,都可以作为这个百草园地中耕耘的内容。这样日积月累,坚持练笔,熟能生巧,越写思路越宽,脑子越灵,每天都会感到心灵里不痛快。到了这种境界,你不但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而且写作水平也一定大有提高。

……

日记日记,一日一记,实事求是,坚持下去,必有好处。啊!我发现了日记之美。

发现六年级作文 篇4

我在十岁的时候,发现了人为什么吃冰糕会越来越渴,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在五年级的暑假,有一次我和妈妈在步行街买衣服,由于那时正是酷暑,走了一会儿,便觉得自己口干舌燥,一步也不想走,妈妈给了我一元钱,让我买瓶矿泉水或买块冰糕吃。我到了商店,一想矿泉水只能喝而冰糕不仅可以解渴,也非常甜,便买了一块冰糕。吃了之后,我不仅一点也没感到解渴,反而比原来更渴了。我于是又买了一块。谁知第二块吃了过后,反而更渴了,我便又买了一瓶水,一瓶水喝完后,我一点也不觉得渴了,便和妈妈买起了衣服。

回家后,我便想为什么吃冰糕会越来越渴呢?我认真思考起来,想想以后看了看百科知识,通过自己分析,我想:一般冰糕都是用牛奶做的',而牛奶里主要成份是蛋白质,吃到胃里后,人体分解蛋白质还需要更多的水。所以人吃了冰糕不仅起不到解渴的作用,反而会越来越渴。

我把自己的见解告诉了妈妈,妈妈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连连夸我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从此,我感到渴时再也不用冰糕来解渴了。我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我想我的同学们应该还不知道这个秘密,我一定得告诉他们,让他们也来分享它。通过这件事,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思考,就会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发现六年级作文 篇5

有一天,我在刷牙时看见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奶奶把洗衣粉撒进水盆里时洗衣粉不见了。

我心想,洗衣粉一定是沉到水底了。于是我挽起袖子把手伸进盆底摸了摸,可是摸了半天一点儿也没摸到。我十分好奇连忙问奶奶:“奶奶,你刚才放进水里的洗衣粉到哪儿去了?”奶奶说:“洗衣粉被水溶解了。”

我有些疑惑,于是找来一只透明的水杯,往里倒了一杯水,接着往水里加入了一点洗衣粉,起初水似乎没什么变化,但过了一会儿水渐渐变白了,洗衣粉也不见了。看来洗衣粉真的被水溶解了。咦,食盐会不会也能被水溶解?我急忙冲进厨房把食盐倒进水杯里,食盐和洗衣粉十分相似也能被水溶解。

既然食盐和洗衣粉都可以被水溶解,那我们常用的洗发露也能被水溶解吗?我匆匆忙忙地跑进了卫生间,将洗发露倒进水里,过来大约十秒,洗发露还是没有溶解,我急得团团转,又过了一会儿,洗发露不见了,水也变得有些浑有些稠了,看来洗发露也可以溶解于水。我伸进我的两个指头在水里捞了捞,发现手指滑滑的。当我准备去洗手时,我发现固体的肥皂涂到我带水的手心时立刻变成了液体,难道肥皂也能溶解于水?我急忙切下一小块肥皂放进水里,果然过了一会儿肥皂也不见了。

因此我推断出与洗衣粉和食盐相似的白糖和面粉应该也可以被水溶解,与洗发露类似的洗手液,洗面奶,沐浴露都能溶解于水。

通过今天的试验我明白了原来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的东西都可以被水溶解,水真是好神奇啊!

发现六年级作文 篇6

曾经沧桑的历史遮蔽了我们的眼睛,愚昧的香气迷惑了我们的心绪,假如上天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会好好珍惜你——地球。

——题记

看!那憔悴的面目,刻写着我们蠢笨的行为;那显眼的疤痕,刺烙着我们愚昧的言语;那悲哀的泪水,充满着我们幼稚的表现。“母亲”,你是否感到痛心?而我们人类又感觉到了母亲在哭泣吗?

人类在不间断地乱砍乱伐,导致地球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从而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昔日那面孔早已不见踪影。

人类不断建立化学工厂,没有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就向天空排出那有毒的物质,侵害着大地万物的生命和健康,人类却还在为那得利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将可以宇宙,逃逸出“母亲”的怀抱。众多工厂广布大地已不是幸福的开端,而是死亡的开端。

人类无节制地开发,不停息地利用地球资源,使“母亲”的能量不断递减。“孩子们,你们是否听到母亲我在呼救呢?”母亲的呼喊是如此的悲凉啊。

变了,一切在变……

“母亲”,我们发现了你,我们找到了你,遭遇冲走了那沧桑的历史,我们不再破坏地球环境了。自从发现你后,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不再是纸上谈兵的事情了,工厂以及地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有了制约。

发现,使我们懂得了“母亲”正在呼救,发现了“母亲”的痛苦,我们已懂得保护你了,因为我们是最亲的一家人。

发现,使地球变得更美好,人类就更幸福快乐了。

发现,超越了物质上一切的享有,因为我们同住地球村……

愿每一个人都能从自己做起,保护地球,爱护环境。

发现六年级作文 篇7

清明节到了,爸爸妈妈带我去乡下去祭祖,顺便看望爷爷和奶奶。

奶奶乡下养了好多家禽,都是我在城里没有接触过的新鲜事物。我在院子里玩得真欢,看到一只大母鸡把一个石子吃到肚子里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仔细看了看。真的,又有一只母鸡把石子吃到肚子里了,我吓坏了,大母鸡的肚子要破了,我大呼小叫地把爷爷叫来。爷爷听我比划着告诉他后,乐坏了。爷爷笑着说:这是因为鸡的嘴巴没有牙齿,不能咀嚼食物,把石子吃下去,并把它们和吃下去的食物贮存到身体的一个小口袋里,石子和食物混合在一起,慢慢地把食物磨碎,食物被磨碎后进入肠道,就容易消化吸收了,所以小鸡要经常吃些小石子,就象我们吃开胃豆一样。

啊,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很多,只要善于观察事物,就会学到好多知识!!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