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走进旬邑散文

本文已影响 2.62W人 

旬邑有许多响亮的名片:大象化石、唐家大院、红色马栏、绿色果园,而最闪亮的名片莫过于剪纸大师库淑兰和她富丽堂皇的作品。

走进旬邑散文

我翻了三架深沟,来到了这个孕育了剪花娘子的神奇土地上,库淑兰大娘坐在那盘铺着织布单子的炕上,我和她只隔着一张小小的炕桌。老人家一袭老蓝布大襟衫子,稀疏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在脑后绾成一个圆圆的发髻,浑身上下素雅洁净、干散利落。我竭力追寻她的目光,想从她的眼神里读出点什么。可我面对的不仅是一尊蜡像,不仅隔着半个世纪的光阴,还横亘着一座无人攀越的艺术巅峰。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包括我在内的游客谁也无法深入走进她的灵魂深处的艺术天堂!

布置简易的窑洞,还原了她家当时的场景。炕墙上糊着报纸,炕围子上蝴蝶翩飞,牡丹富贵,篆花古朴。墙壁上没有戏曲剧照、明星肖像,全是她的剪纸作品:花叶繁复的大丽花、端庄华贵的剪花娘子、青枝绿叶白牡丹。当然,最让人神迷的还是从窑顶到脚地的一万多个红色的蛙。它们一律头向上,蹬腿游弋,展示出了昂扬向上的生命力。

在这样神奇的艺术氛围里,我突然想起了童年,小孩看见新生儿都好奇地问:“哪里来的毛娃?”老奶奶无一例外地笑着说:“婆和你妈黑了从涝池里用笊篱捞上来的!”为什么要到涝池里捞娃呢?在这里,我茅塞顿开,原来不仅“蛙”“蛙”谐音,青蛙产卵多,蝌蚪的形状与人类精子很相似,而且小青蛙在水中欢快的跳跃,那呱呱的叫声,就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与人类千百万年来崇尚的生生不息繁衍后代的愿望多么吻合啊!

徜徉在库淑兰艺术作品展馆中,恍惚迷离,震撼惊叹。作品内容是熟悉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但都为万物精灵,透着几分诡异和仙气。花瓶里绽放着一株菊花,花朵艳丽,枝叶绿色深浅不一,它就是开在咱家房前屋后的菊花啊!但是它比现实生活中的菊花奇异,一株菊花竟然多种颜色:大红、玫红、粉红。那花骨朵,都是一点朱砂的“点绛唇”。花瓣的四周,无一例外是一圈粉绿。细看那花瓣的形状,像是条条蠕动的毛毛虫,围绕花心,呈太极图排列,使得花朵像一个个旋转的风轮,迎风转动。那花瓶,大肚子小足,却立得稳稳当当。当然最具想象力的是花瓶的两耳,传统瓷器两耳都是云朵形,唯有库淑兰老人家花瓶两耳是两条首尾嵌花的菜花蛇,灵动可爱。一对可爱的.孩子,男娃着长袍马褂,头戴官帽,女娃娃凤冠霞帔,喜滋滋的,二人提着花篮篮来赏花。“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开满红牡丹……”菊花四周蜂飞蝶舞,祥云朵朵,整幅画面色彩斑斓,构图饱满。这幅《菊花》的作品,是大师1986年创作的,三十年光阴流逝,作品的艺术魅力未曾减掉半分。

《一树梨花靠粉墙》,多么美丽的名字,令人遐想万千。五毒虫形象夸张,张牙舞爪,却让你爱不释手;十二月花,样样特色鲜明。库淑兰老人剪的葡萄不是一嘟噜的,而是颗颗分开,状如鸭梨,硕大无比,果肉透明,葡萄籽清晰可见。十一月里柿子满街红,更富生活气息。库淑兰老人观察生活细致入微,而表达更是大胆夸张。

我最着迷的是大师剪刀下的农民生活,诙谐幽默,真实生动。旬邑唢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旬邑人唢呐震天响,吹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库淑兰的作品里,两个男子相向而吹,如痴如醉,方桌上茶壶里香气袅袅,桌子下黑猫听得入迷,头顶上灯泡闪烁。老人剪纸时,一边剪一边唱:“嘟哇,嘟嘟哇!两个吹手吹唢呐,结婚呀,埋人呀,红白喜事少不了咱。”神秘的歌谣,都是脱口而出。她剪纸不用草稿,想着剪着,歌谣都是即兴唱做,曲词琅琅上口。那幅《喂猪》,黑猪毛长,多了机灵,少了笨憨。一男一女为谁干喂猪的脏活拌嘴,婆娘一张利嘴:“我猪娃比你大强,顿顿要吃到时候上。清水恶水冰到我心上,老天爷世下它不会说,阳寿只剩下两个月。”整幅作品妙趣横生。《女婿又秃又尿床》里的瓜女婿,六条从裤裆里流下红色线条代表着他一直尿到了鞋面上,唱词合辙押韵:“绣花鞋,压根箱,我大我娘卖我不商量,全凭媒人嘴一张……”这幅妙趣的剪纸,让你笑,笑瓜女婿瓜到家;让你哭,哭过去数不清女子不幸的婚姻……

一幅幅耐人寻味的作品,而她的创作者库淑兰却一生困顿坎坷。她心灵手巧,嫁到一个重男轻女的孙家。她是那么爱孩子,老天爷终生却不曾赐予她一男半女。黄土高原上愚钝的孙姓汉子,哪里晓他身边的女人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是东方的毕加索。老汉铁锤般的拳头无数次雨点般落在这个苦命女人的身上,库淑兰老太太说:“老汉一辈子把我打扎了!”看到这句话,参观者无不禁潸然泪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人们,有着相同的命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秃光光,卖麻糖,卖不过了打婆娘。”“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挨打,对于无数农村女人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可是,困顿的生活并没有在她的作品中留下任何灰色的印迹。剪花娘子雍容华贵,回娘家的女子骑驴喜笑颜开,出门的汉子斟酒歌切切动人……为什么苦难的生活不仅没有压垮她们,反而让她激情迸发,创作出无数富丽堂皇的作品?

我百思不得其解。

行走旬邑县城,虽是周末,可四处干净整洁。上了塬,玉米地里青纱帐密不透风,苹果园中果子在套袋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新翻晒的麦茬地松软平整……迷人的田园风光,显示着这里农民务侍弄庄稼的扎实细致。

我们今天来参加土桥镇王新民老师双胞胎孙女的满月宴,席间高朋满座。王老师和爱人都是退休教师,女儿安家立业在西安,儿子媳妇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全家都有固定收入,可是一家人依旧劳作不辍。王老师六十几了打理着几亩果园,一有空就打开电脑进行民风民俗创作,几乎每周都能看到作品见诸报端。他编纂的《旬邑民俗》内容翔实、叙述生动,更让业内人士叹为观止。拿起锄头他是农民,摇起笔杆子他是作家。放眼望去,这个小小的镇点上文化人比比皆是:粗犷豪爽的农民泥塑家马文化,耳朵稍背思维敏锐的作家吴恒。更别提一群衣着朴素的老汉,提起毛笔字迹或龙飞凤舞,或颜骨柳筋,入木三分;一堆老太太拿起手中的剪刀和针线,或绣或剪,或刻或画,一双双鞋垫、一只只描龙画凤的裹肚儿,都是一件件匠心独具的工艺品。

翻开《旬邑人》,开篇是雨晴的《风流旬邑人》:“古豳旬邑,山艮水阳。翠屏挂月,汃水流长……”一篇四字骈文,将旬邑古老的历史一一诉说。众多的旬邑人手握羊毫将“旬邑人”三字倾情书写,不同的是字体,相同的对旬邑这片土地深深的爱!

在马文化家院子的葡萄架下,我如同当年的在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一样顿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从圣母姜嫄开始,从公刘迁豳为先民开疆拓土开始,到今天每一个留守的或出外闯荡的旬邑人,他们继承着祖先的品质,血脉里流淌着勤劳质朴、脚踏实地的基因,骨子里坚守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他们把对美好的憧憬,在世代相传的艺术作品里表现传承、发扬光大!

已经过世的库淑兰,曾一双小脚挑起一百多斤的担子乐呵呵地说:“担起担子扇起风,还比骑马坐轿轻。”她拿起剪子不吃不喝剪一天,把一切都丢在脑后。我相信,像库淑兰这样的坚忍专注的旬邑人,定会用妙手和智慧让自己平凡的生活更幸福、更美丽!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