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小城韵脚散文

本文已影响 1.38W人 

小城在太行山高巅之上,无论从东南西北乘车而来,都是一路向上。至群山高处,闪现古县志称“突中一窝”的小城。小城不大,盈盈一池的样子,袖珍得可一眼望见四周边缘。却也街道阡陌纵横,高楼鳞次栉比,街面上人来车往,市声稠杂。只是同大城市比,面积少了若干平方,大楼的体积小了若干立方。街市的外延,民居的那种独门独院青砖瓦房,均座北朝南,一排排从匝上四周的高坡,表露着小城农村的血统与尚无融入城市的边缘化。

小城韵脚散文

街市因小巧玲珑转悠起来毫不费力,如果说一上午可转遍全城,绝非夸张之言。因规模小、人口少的缘故,常常遭近邻某市人的嘲笑:“哪介(我们)黑夜12点街上喝醉酒的人,也比你介(你们)中午12点街上的人多。”这个盛产煤炭的近邻酒风甚浓,也自视甚高,常常以大为荣,以富为傲,借着浓浓酒意把隔壁小弟如此小看。小看就让人家小看去吧,谁让咱地方小了,谁让咱买酒水给国家纳税的钱比人家少了。小城人习惯了那些大国沙文主义式的轻蔑,不屑与谁争执什么,只在心里揣着一个明白:一抬脚就是山野,退一步便是农村,呼吸着山野的绿色空气,食用着刚采摘的新鲜蔬菜,上下班用不着把时间和生命都浪费在赶路挤车的慌乱中,中午还可以回家吃碗合口的饭菜,然后再眯它个午觉。凡此种种的好处,你大地方的人未必有。

小城小,不等于不风情。在夏季垂柳飘逸、花树夹道的转悠中,你会发现,小城的女士也同样很时尚地为这边远闭塞之地打造着靓丽风景,一人独行或三个五个相伴扭打扭打地过去,或秀发飘逸,或裙袂翩飞,俱摇曳多姿,令人乱花迷眼。姑娘们很少抹眉画眼的,白里透红的面颊都是健康的自来色,本色得让人想起秋天熟透的苹果,记起流失的岁月,以及对归璞反真的启悟。当然也不乏新潮大胆的女士,穿了低胸的上衣脱胯的裤子,有意无意露出那么一点小白肉,撩动多半截露着的雪白玉腿,旁若无人地咔咔走过去,难免撩逗人产生琦思遐想。红日坠山后不久,街头华灯初上,霓虹灯嚯嚯闪烁,大小饭店不乏豪饮者,猜枚行令声振屋瓦有失儒雅,却迸射着山地人特有的豪放与洒脱,畅畅快快给人一种天真自性、痛快淋漓的感染。街头舞场和室内舞场照样也是人影绰绰,K歌房荡出野味十足却也十足动情的`歌声,吼出一种生命的活力和生活渴望。一对对情侣挽着胳膊,亲昵地耳语着在大街游走,有那么一对两对男女小年轻悄悄漂向了公园、街巷的暗处……夜色的小城里,洋溢着几许浪漫,几许风骚。

广场、街心公园因小巧玲珑而可爱,晨昏都要锻炼身体的人麋集在这些地方打太极拳、羽毛球、跳健身舞、唱新潮的歌曲吼老派的上党梆子。好久来人们这样称呼活跃于街头的三种人,曰“三死队”。说这些忙着锻炼的人是“怕死队”,猫在十字街头大楼台阶上乘凉或向暖的白发翁妪叫“等死队”,还有一伙伙拉帮结伙横眉冷眼到处找碴的愣头青后生叫“敢死队”。至于这类人,经早年间的打击和连年治理,早已经销声匿迹(原本就不成气候,是对影视镜头和外地流风的模仿秀而已)。如今,基本保持平衡的是“等死队”,他们中不断有人离去,也不断有人适时添补进来,夏找阴凉冬寻阳,在街边台阶上一溜儿坐好,用昏花的老眼观望着尘世变幻的云聚云散、花开花落。“怕死队”却快速膨胀,性不分男女,年不分老幼,成浩大之势,在摇身晃股、扬声吼唱的宣泄中,追求着身体的活力与生命的存量。

大街上到处是来往穿梭的摩托车,最少在20年前这种代步工具便在全县普及,娶妻嫁女必添置一辆,好多人家青壮人人均一辆。本地人自嘲曰“交通不好,摩托不少。”或许正因为交通不好,才会有此壮观景象。不说四周都是山,即便小城之内,上下坡也很多。摩托车的机动、轻便性,加之购买价格的相对低廉,为人们普遍所能承受,自然成了人们代步工具的首选。关心财政收入的政府对此持宽容态度,一届届领导暗示交警部门,对摩托车上户、挂牌不必过于严格,以刺激销售量,这自然也是造成摩托车形成气候的原因之一。不过时至今日,私家轿车也多了起来,尽管几个十字街头新增了红绿灯,并有交警轮班指挥,可道路堵塞和磕磕碰碰的事还是时有发生。拥拥挤挤的车水马龙中,不时有年轻女士驾一辆小巧的靓车过去,戴墨镜的姣面七分妩媚三分冷傲,显得此地人也紧跟着时代跳动的脉搏。

实际上,小城就是一面镜子,既折射着历史,也反映着当代,哪怕没有别的地方那么敏感,发展迅速,但也在与时俱进着。须知早一些时候,这里还相当落伍。曾经有一位省级要人,定死了行程要驾临本县视察工作,可行至半道,听说这里餐桌的盐味特重,与都市早已流行的限咸低盐膳食习惯格格不入,吓得就地止步,打道回府。挨了一记闷棍的县衙一把手恼怒之下,亲自到本县最高档接待机构的宾馆膳食部,郑重其事地解决“严重(盐重)问题”。现在,用不着谁谆谆教诲,普通百姓也懂得“严重问题”与“三高”的关系,纷纷改了轻淡的口味。

在小城遛跶,行至东关棋源广场近前,会看见巍峨矗立的“三状元故里”阁(亦名春秋阁)。再朝深巷行去,尚有“三状元”旧居完好保存。无论你询问于谁,都会如数家珍地告诉你本县的一个最大辉煌与骄傲:尚在金元时,在此居住的武氏一家竟出了叔侄三状元和一个进士,人称“河东四凤”。更让人吃惊的是,区区一个太行深山的小县,古代竟然出了7状元93进士!还有,金元文坛盟主的元好问,幼年便在此就读于大教育家郝天挺达6年之久,然后“下太行,渡大河”,于京师一举成“元才子”盛名。郝天挺之孙的郝经,不仅学问成元时泰斗,几与元好问齐名,而且作为忽必烈言听计从的随军高级幕僚,帮其成就了大元江山,确立起王朝纲纪,是元初名声赫赫的社稷栋梁级的人物。距“三状元故里”阁离不远的深巷里,还高耸着一座修缮一新的魁星楼,与湮没于历史烟云中的孔庙、学堂等一起,彰显着小城先民对教育与文化的崇尚与躬行,并且作为一种文化血缘,绵绵不绝延续至今,形成小城的一种个性,一种禀赋,一种精神气质。当你从街头走过,但凡是个文化人的样子,小城人便会对你高看一眼,敬重三分。当然,不惜血本办学兴教,培育后人,更在情理之中。于是,全县范围的乡下人,为了子女读书,或迁居,或租房,大量涌进城来,小城的人口因此得到快速膨胀。同时,小城中有些能耐的人,子女从读小学起便向大城市转移,大有拼尽家底之状。

传统文化的沿承与本色习性的坦露,使得小城人秉承了先民“质直且尚义”的醇厚、大度与兼容。面对浙江、江苏、安微、河南等地前来经商定居的,以及大量入城的乡下人,小城人一律平等相待,从未发生过欺生排外的事情。即便发生龃龉、摩擦,一概与籍贯何处无关,只在道理上论长短。于是,小城便汇集起南腔北调,兼收并蓄了北方的粗狂豪迈,南方的精细纤巧,城里人的聪明智慧,乡下人的淳朴厚道,在互相撞击中汇集成各地文化的大交融。开阔了眼界与见识的小城人,将聪慧、精明锲入到山地人吃苦耐劳的“老黄牛”整体性格中来,就有了更多创造了财富与奇迹的人。于是,尽管官家采取了大量修筑居民小区使得居住建筑向高空发展,但公私建房仍然以日新月异之势漫出了“突中一窝”,向东南西北蔓延开来,小城由此而发福,在太行之巅放出一个彩。

诚然,纵向地比小城在发展在进步,可横向地看,置身于贫困落后山区的小城人依然有点粗、笨、傻,因而较之于发达地方反应和发展总是慢半拍,迟一步,贫困落后的帽子至今是对外介绍的一个标签。要命的是小城人并没有认为这样有什么不好,“钱够花就行,大可不必跟上它和自己的命过不去”,竟至于成为多数人的心态。你可以批评他们这样是安贫乐道,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可他们就是这样的人生取向与态度,谁也不能因此便开除了他们的国籍。辩证地看,这种态度未尝都是坏事。节奏的慢拍,压力的轻缓,心态的释然,生活的逍遥,或许更符合人的自然属性。确切地说,小城人因地理条件与视野的局限,不能占有更多财富和更多青睐,却活得随性、闲适恬淡,少有快节奏、高压力造成的焦虑症、忧郁症,最少不会发生一连多少跳那样的人间惨事。不管对也罢,不对也罢,小城人就是这样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运行节拍,崇尚着闲适文化,不急不躁、淡定自若地打发着流淌的岁月,演绎着生命的过程。

自然中的小城,小城中的自然,几分淡泊存天真,不着铅华自风流。不知道这样是不是也很好?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