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请问桥上风景如何散文

本文已影响 1.2K人 

有这样一座桥,长度不到两百米,连着两条热闹的街道。桥两端,爸爸在左手边,妈妈在右手边,各自摆着摊做生意,中间隔着两百米距离,正好可以收揽来自桥两端的人群。有个小女孩,推着小推车从爸爸的摊子到妈妈的摊子,在桥上来回跑,帮忙补货、招呼客人、吆喝叫卖。她就是长篇小说《桥上的孩子》的主人公,作者是台湾女作家陈雪。

请问桥上风景如何散文

对大多数国内读者而言,陈雪是一个稍显陌生的名字,好在陌生不会成为我们了解她的障碍。这些年,大陆读者的好奇心和宽容心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好的作品都持欢迎的态度,并不计较作者来自哪里。对台湾作者,更有一种偏爱,比如张大春、骆以军,大概是同宗同根的缘故。陈雪自然也不例外,不用多久日子便会成为讨论的对象。

从小说技术而言,《桥上的孩子》也许不够别致独特,没有贡献新鲜的经验,甚至作为长篇小说,其结构都算不上巧妙,但作者对生命经验的准确捕捉,对台湾八九十年代底层生活的细腻描述,对她如何变成小说家历程的回溯,让小说呈现出了非凡的质地和气质,是一本接地气的优秀长篇小说,一段段来自记忆深处的故事。记忆,从来就是小说家的宝藏,此言不虚。记忆来自经历和敏感的心对过往日子的感受。

陈雪选择了从记忆里触摸过去,有意识地向现实生活深处下沉,向台湾底层社会的家庭关系下沉,也向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下沉。这是一部有清晰文学意识的小说,作者很清楚要表达什么,也清楚能从生活中提取什么素材。她用向情人倾述的方式,讲述了台湾八十年代的夜市生活和家庭关系,以及桥上的小女孩变成小说家的路程。

整部小说中,最具有生命气息的`便是一家人在市场做生意的段落。因为投资失败,全家人摆摊度日,生活极其艰难。沉默却充满意志力的爸爸,期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用不够精明不够世故的方式,一旦决定了就近乎天真可笑地努力着。妈妈平时话也不多,但只要站上板凳扯开嗓子叫卖,风趣、热情、逗笑的话语张口就能来,像充了电,浑身是劲。每场激烈的叫卖下来,耗尽了全身的力气,连她这个小女孩都受了影响,卖力地参与其中。从她记事起,一家人似乎就过着这样嘈杂而又跌宕的生活,这是小说里最动人的内容。因为经历过,所以每一笔都有着特别的光环。

读者能见识台湾的夜市时光和夜市中的人,买卖双方都是弱势群体。随着台湾经济的慢慢滑落,失业的越来越多,小市场生意越发难做,一家人东奔西走,日子过得很窘迫。这份窘迫可能与我们对台湾的想象有差异,但成为这家人生活最合适的形容词,也成了陈雪从容写作时的对照。没有这份窘迫的经历,或许就没有陈雪自如的笔墨。这份充满着生活气息的台湾的八九十年代,和关于父母亲的文字,读来温暖。

夜市景象之后,小说转入了个人身份的追索,讲述桥上的孩子变成小说家的过程,这部分内容比较放松。如她所说,“或许是因为从小就得为生活奔波,看尽人世艰难险恶,反而让我对金钱财富有种生理上的排斥”。

陈雪在写作中寻找到了自由,一边卖衣服一边写作,找别的工作也是为了有时间写作。她享受每个熬夜写作、沉湎写作的状态。从家庭到个体,陈雪的笔触没有游离过自身经验之外,饱满的情绪和感念在文字间流淌。从亲情到爱情,尽管是同性之爱,两代台湾人的生活,极有质感。

作为小说意象的桥,其寓意也在时间的流动中不断变化。年少时候,桥象征一家人的生活寄托,努力跨过去,那边便是美好生活。如今,桥成了爱情的象征,所谓我在桥的这一端,你在桥的那一头。爱情就在这往返来回之间逐渐成形。你从桥那头走过来,我从桥这边走过去。我们在桥的中央停住。看见了对方。如果没有这座桥,也许就少了一个叫陈雪的小说家。

陈雪将私人经验与社会变迁结合,既接地气,又不失理想主义;既陈述个人痛感,又不排斥大变化;既祭奠,也想念。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