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第一课时)

本文已影响 2.05W人 

教学目的:

《祭十二郎文》教案(第一课时)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

 重点难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2、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诵读法。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并延伸阅读。 3、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初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和思想。

2、研读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1)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明代茅坤说它是“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自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2)已经学过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祭十二郎文》。

 导入新课(方法二)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從曾賦賞花詩;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往時。

這首《偶成》是李清照憶亡夫趙明誠的作品;文人本就多愁善感,遭遇變故的文人所寫的詞句,更是令人柔腸寸斷。李清照的才華讓人讚佩,她後半生坎坷的遭遇卻又令人心酸。與其說是「天忌英才」、令其屢遭不幸,倒不如說是顛沛流離的日子讓她淬礪出更動人的詩篇。或許這就是所謂的「不經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吧!

 一、 “破案”

今天给学生讲《祭十二郎文》。

忽然想起学生初中时学过一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联想到这篇课文的语句——“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于是断定:韩湘,就是十二郎的遗孤!

理由:韩湘,是韩愈的侄孙;十二郎,是韩愈唯一的侄儿。

结论:韩湘就是十二郎的儿子。

不知这个结论成不成立?

 导入课堂(方法三)

本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时年36岁。在京师任职。韩愈有两个哥哥:韩会、韩介(一说,除韩会和韩介外,韩愈还有一个未及命名而夭折的哥哥,故说“上有三兄”)韩会无子,所以韩介将次子老成过继给韩会,老成就是十二郎,唐时口语,称年轻男子为郎子,年轻女子为娘子,郎,即郎子。韩愈3岁丧父,由韩会及嫂嫂郑氏抚养,所以韩愈和老成从小就生活在一起,二人感情深厚。后来,韩愈的大哥、大嫂以及二哥的长子百川都相继去世,只剩下韩愈和老成,韩愈又因长期宦游在外,叔侄天各一方。尽管如此,情同手足的叔侄二人还彼此惦念,且有书信往来。就在老成去世的两年前即贞元17年(801年),韩愈还写了《河之水二首寄子侄兰成》,诗是这样的:

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我有孤侄在海陬(zōu)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日复日,夜复夜,三年不见汝,使我鬓发未老而先化(同“花”)

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我有孤侄在海浦pǔ,三年不见兮,使我心苦。

二、“嫂娘”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想起了传统京剧折子戏;想起了折子戏里的包青天。折子戏里的包青天,铁面无私。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也有过“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时候。 包青天也是“少孤”,也是“惟兄嫂是依”。 包青天称其长嫂为“嫂娘”。“嫂娘”唯一的亲生儿子名叫包勉。

包勉仗势欺人;因为他那情同兄弟的亲叔叔、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是“钦差大人”。

包勉的手下仗势欺人打出了人命。

包青天手里,除了“尚方宝剑”,还有三道“御铡”:龙头铡,伺候无法无天的皇亲国戚;虎头铡,等待祸国殃民的文武大臣;狗头铡,专铡为非作歹的不法之徒。包勉,就是一个为非作歹的不法之徒。包青天的手下,把包勉“请”到狗头铡下。 包青天,他是铡,还是不铡?不铡,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死者;铡吧,对不起寡居的“嫂娘”——包勉可是她唯一的儿子啊!包青天,挥——泪——铡——包……勉。铡了包勉之后,包青天找到“嫂娘”,跪在“嫂娘”面前,涕泪交加。 包青天说:“嫂娘啊!从此以后,你,就是我的亲娘;我,就是你的亲儿子。”

 二、解题:

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2、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3、释题: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三、初读 1、范读正音: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知道所怙(hù) 兄殁(mò)死亡南方 省(xǐng)坟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佐戎(róng)徐州 汝遽(jù)①匆忙,急②惊慌 去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 窆(biǎn)葬时下棺入穴,即下棺入土不临其穴尚飨(xiǎng) 汴(biàn):河南开封的别称 飨(xiǎng):用酒食款待人,泛指请人享受,一说鬼神享用祭品孥(nú):①儿女。②妻子和儿女嗣(sì):①接续,继承。②子孙,继承人敛(liàn):同“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衔(xián):用嘴含,此文为“怀着”。

2、词语

羞:“羞”通“馐”,美味食物。

世:“世”通“逝”,死去。 兆:坟地,坟墓。

曷:“曷”通“何”,什么。 怙:依靠。 戎:军事、军务。 尤:怨恨。

果:成为现实,实现。 旅:旅居,在外地。诚:假设连词,如果,果真。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抱:忍受 。

殒:死亡,这里指损害。 吊:抚慰。 抑:表选择关系的连词,还是,或者。

衔(含着)哀致(表达)诚 掇汝而就(就职上任)

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 不克(能够)蒙其泽

吊(抚慰)之孤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

活用语词

成家以致汝(使动,使家成,使汝来)

业其家(业,名词用如动词,继承……的事业)

长吾女及汝女(养育,使……成长,可视为使动)

重点实词、虚词提示:

第一段: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具:备办,准备。“之”相当于“这类”、“这些”。

第二段:1.不省所怙:省:知道。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

怙:本义是依靠,《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所以后人以怙恃代父母。

2.惟兄嫂是依:惟,在此是“只”的意思。[辨]惟,维,唯:

惟:惟的本义是思,唯的本义是答应,维的本义是绳子。在本义上三个字各不相同,但在“思”的意义上“惟”和“维”通用,在“只”的意义上“惟”和“唯”通用,在语气词上三个字都通用。“是”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第三段

1.而归视汝:“而”在解释的时候,必须注意它所出现之语境。在文中前有“始来京城。其后四年”,然后才是“而归视汝”这句子,所以“而”应与“始”、“其”相呼应,所以解释为表示承接关系的“才”。

2.遇汝从嫂丧(sāng)来葬。此处的“丧(sāng)”与开篇“季父愈闻汝丧(sàng)之七日”不同,应是“灵柩”的意思。

3.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此句中“去“是古今异义词,译为“离开”。

4.这段中有两个“虽”字,应有不同的解释,一句是“以为虽暂相别”,另一句是“虽万乘之公相”。前一句的“虽”解释为“虽然”,表示所承认的是已实现的事实。后一句的“虽”解释为“即使”,表示所承认的是假定之事实,同时兼有表示一种极端情况的意味,也就是说,韩愈在此想说的意思是:如果我知道我们相处日短,那么即使让我做再高的官,我也不会有一天离开你而去就职为官。

第四段:

1.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视: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因为它的本义是“看”,在此是“视力”。

2.熟谓少者殁而长者存,这句中“谓”字的意义可以由“认为”、“以为”可灵活译为“料到”。

第五段:

1. 呜呼!其信然耶?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这个长句中,每个句子句首均有一个“其”,分别为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互相呼应,应翻译为“是……还是……还是”。在“其传之非其真邪”一句中的第二个“其”是助词,用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这种用法多见于《诗经》。如《诗经》中“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韩愈在这句中间加了一个“其”,使句子在朗读中更呈现出一种缓慢悲沉之调,从而更充分地表情达意。

2.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这句中的“夭”是使动用法,应翻译为“使自己的后代夭折”。

第六段:

1.虽然,我自今年来……“虽然”在此处应是古今异义的用法,因为古代汉语中单音节的词居多,所以“虽”应是表示转折的连词,译为“虽然”,“然”为代词,解释为“这样”。

2.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在这句中,“而”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应翻译为“如果”,“其”是语气副词,在此处是表示疑问,帮助加强语气,不翻译出来。

3.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这句中的“其”是表示假设的连词,译为“如果”。

第七段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这句中“成立”为古今异义,是“成长立业”的意思。

第八段

1.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比”是副词,表示时间,可以当“近来”讲,“往往”连用,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时间或频率,相当于“常常”、“每每”,二是表处所,相当于“处处”,“到处”,如“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又如:“神池冥沼,往往而在”,这两句中“往往”均作“到处”讲,而在课文中则是比较典型的做“常常”讲的例子。

2.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本句中第一个“其”是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用法如“岂”相当于“怎么”。“难道”这句话可以翻译:“怎么竟然因为这种病而丢了自己的性命呢?”或“难道竟然因为……吗?”

第九段:

1.汝殁以六月二日 “以”是分词,翻译为“在”,这个句子是倒装句(状语后置句)

第十段:

惟其所愿 “惟”是语气词,用在句中帮助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其”是代词,在此可以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第十一段:

1.敛不凭其棺:“敛”在此为古今字,应念为“liàn”,“装敛”的意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殓”。

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在这句中“其又何尤”是个倒装句,疑问句中,当代词作宾语时需放在动词前。“何”是代词“谁”的意思。“尤”是“埋怨”的意思。

3.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易:何;极:尽头。曷其有极:什么时候才有尽头呢?

4.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已:连词,用法同“以”,用在“上”、“下”、“来”、“往”、“前”、“后”等词的前面,表示时间、地点或范围;其:语气助词,表示揣测,可翻译为“恐怕”、“大概”。

5.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当:连词,用法同“则”,意思是“那么……就”

第十二段:

尚飨:尚:副词,表示希望,相当于“但愿”、“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三、整体把握:

1、大意:

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2.理清文章的感情思路。

提问:本文以抒情为主,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有什么标志性词语。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 2、 5、 10、 11自然段,标志性词语为段首“呜呼”。

提问: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把难以抑止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中,这种抒情的特点?

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①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死殁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板书:悲情之始

②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感情,后自然转入对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板书:三会三别

③韩愈与老成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青殁而长者存”,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

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到:‘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板书:疑讯之真

④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 板书:推测死因.安排后事

⑤作者好像在向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愤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者天,局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还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板书:痛海之极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愤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悉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