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纪伯伦《奴性》(节选)阅读练习题

本文已影响 2.6W人 

导语:下面是纪伯伦《奴性》(节选)阅读练习题,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巩固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纪伯伦《奴性》(节选)阅读练习题

奴 性(节选)

纪伯伦(注)

人是生活的奴隶。奴性用凌辱遮挡住人们的永昼,用血泪淹没了人们的长夜。

从我降生之日到现在已经有七千年了,但我所见到的只是驯服的奴隶以及用铁链锁着的囚徒。

我走遍了全世界。在生活的道路上,我经历过光明与黑暗。从定居在窑洞里的人直到住在现代建筑里的人我都见过。但至今我所看到的,只有被重负压弯了的头颅,被铁链锁着的双手和跪在偶像面前的双膝。

我随着人们从巴比伦到巴黎,从尼尼微到纽约。到处我都看见砂地上足印的旁边有镣铐的痕迹,森林和溪谷重复着积年累月的世世代代的呻吟。

我走进宫殿,伫立在宝座、讲台和祭坛的前面。在任何处所我都看到:工人是商人的奴隶,商人是军人的奴隶,军人是统治者的奴隶,统治者是神甫的奴隶,神甫是偶像的奴隶,而偶像则是恶魔所幻化,是髑髅山上的幽灵。

我走进权贵们的府第,又走进贫贱者的茅舍。我到过装饰着象牙与黄金的华屋,也到过群集着绝望的幽灵与死神的斗室。我看见婴儿从小就养成了奴性,孩子们一边识字,一边学着服从,小姑娘穿着以温顺、柔和当作衬里的衣裙,妇人们躺在屈辱与听命的卧榻上。

我和一辈又一辈的人们在一起,从刚果河走到幼发拉底河畔,到尼罗河口,到西奈群山,到雅典的广场,罗马的教堂,到君士坦丁堡狭窄的小街,到伦敦一幢幢高大的楼房。我看见,奴性总是和荣誉、尊严并驾齐驱。我看见,少年的男女们在祭坛上作为牺牲,奴性被尊崇为神;斟上美酒与香露,称颂奴性为统治者;人们在奴性的圣像前焚香,把他当作先知:在他面前下跪,奉他为金科玉律。在奴性的驱使下,人们自相残杀,却把这行为称作爱国;人们在奴性的面前俯首,说奴性是神落下大地上的影子;人们遵从奴性的愿望焚房屋,毁村庄,却说这是平等和友爱;人们竭罄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奉献给奴性,说这是财富和经营……

奴性名目繁多,本质只有一个,它有许多形式,内容却始终如一。奴性——这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征兆多端的病症;孩子们从父辈那里把它和生命一起承受下来;岁月把它播种在时代的土壤里,然后收获,就象在一年中的一个季节里收获另一季节的果实。

这就是我遇到过的奇形怪状的奴性。

…………

当我由于追随一辈又一辈的人而疲倦了,当我由于看着人们的奔波而厌烦了,我就独自一人坐在幽灵所居的溪谷里,往古的幽灵在这里藏匿,未来的幽灵在这里期待着自己投生的时刻。在这里我看见一个苍白的幽灵,凝望着太阳,独自徬徨。我问他:“你是谁?叫什么名字?”他回答:“我的名字叫——自由。”我说:“你的孩子们都在哪里?”他回答我:“一个牺牲在十字架上。一个得疯病死了。第三个还没有降生。”

幽灵消失在雾霭中。

注:纪伯伦,黎巴嫩作家,驰誉世界的东方诗人,被称为阿拉伯文学的一座高峰。

1.第二自然段中,“我”指的是 ;“七千年”的含义是 ;

综观全文,用简明而精辟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 。

2.我“从巴比伦到巴黎,从尼尼微到纽约”,“从刚果河走到幼发拉底河畔,到尼罗河口,到西奈群山,到雅典的广场,罗马的教堂,到君士坦丁堡狭窄的小街,到伦敦一幢幢高大的楼房”。 作者在文中反复这样说,其意图是 。

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

4.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分条简要说明。(写出两条即可)

(1) 。

(2) 。

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作者在《奴性》一文中所揭露和思考的,不仅仅是他的民族和国家,而是包括东方和西方在内的整个世界,是对人类历史的庄严审视。

B. 文中多次提到“幽灵”,除“髑髅山上的幽灵”外,其他“幽灵”的含义都是一致的,指的都是与“奴性”相对立的“自由”。

C. 文章结尾部分把自由比作“苍白的幽灵”,表明在强大的奴性面前,自由还显得非常脆弱;告诫人们,争取自由的征战之路是漫长的。

D. 在人类历史上,奴性和人类相伴相生,但人类从未停止追求自由的斗争,文中“用铁链锁着的囚徒”、“被铁链锁着的双手”等就是斗争的明证。

E. 在自由与奴性的激烈较量中,脆弱的自由多次被残忍地扼杀,文章结尾说“幽灵消失在雾霭中”,含蓄地传达了作者的困惑和迷茫。

参考答案及简析:

1.“我” 指的是“历史”;“七千年”形容人类文明史的漫长;作者的观点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奴性统治人类的历史。

2.作者意在说明奴性存在的普遍性,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奴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3. 奴性是人类的孪生子,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奴性也诞生了,然后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绵延数千年。

4.(1)运用拟人手法,让历史以一位七千岁老人的口吻自述,揭露了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奴性。

(2)运用对比手法,把古代和今天作对比,把东方和西方作对比,把权贵和平民作对比,把压迫和反抗作对比等,全面而深刻地揭露了奴性的劣根性和普遍性。

5.B E (B “幽灵”的含义不一致,有的“幽灵”指“奴性”,如“往古的幽灵”等;E“含蓄地传达了作者的困惑和迷茫”,应是“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追求自由的思考”)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