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读后感

读卢梭《爱弥儿》有感

本文已影响 1.59W人 

导语:《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爱弥儿》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读卢梭《爱弥儿》有感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1】

《爱弥儿》一书本来是卢梭为了使一位善于思考的贤良母亲写的,阐述他对于教育思想的理解,也是他对于人的本性的一种阐述,由于问题的提出和延伸分析,最后成就了这本关于教育的巨著。这正说明了一个问题:人穷其一生在发现自我、改造社会,以此来作为活着的一种意义。发现自我和改造社会一般是同时进行并相互促进的,教育是人增进认识和提高思想能力的工具,有助于人发现自己的本性,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同时对于社会有了更好的认识,改造的方式也将大大优化。

人通过接受教育和生活历练得到了成长,得到了对自己的发现。例如在应聘入职中,寻求自己能力与企业需要的契合,发现自己相对于别人的优势和劣势;在工作场合,通过与同事的配合与协作完成某个项目,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发挥了的特点以及还存在的不足;在私人聚会中海阔天空,在别人的言语评判中定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与位置。更重要的是,人通过各种活动会形成对自己本性的判断,“我很能干”、“我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状态”、“我可以轻松说服别人”……这种对本性的判断深入人心,并且将引导他的日常行为。

作为父母在生活中承担着两个任务:发现自己和教育孩子。第二个任务一般持续到孩子12岁左右,12岁以后的孩子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基本判断能力,父母的影响逐渐变小。人将其子女作为爱情的结晶、家庭的新成员、人(父母)生命的延伸来看待,子女的出现对于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思维转折时期。这不仅意味着人将承担抚养和教育的职责,还将决定着人对于本性和教育的理解认识,如何影响到他对于子女的教育上。例如说,一个3岁小孩喜欢接近小朋友的时候伸手抓脸,父母为此焦虑不已。这个案例存在两个方面的剖析:第一是对于孩子来说,伸手抓脸的行为养成,可能来自于本性(寻求关注、与他人示威等),对于他的教育则是要引导他建立寻求关注或示威的“和平”方式。第二是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他们肩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有必要反躬自省:是否在平时有动手寻求关注或通过发脾气使别人顺从的行为?在引导孩子过程中是否还存在没有做到的地方?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通过孩子的反馈形成自己对于教育的判断,通过改善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提高教育的质量。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也会发现很多教育上的不如意:孩子不听自己的劝说固执己见,自己身上的行为(特别是不好的行为)传递给了孩子,孩子身上的“缺点”成了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对于本性与教育这个议题的理解和执行上的冲突。比如说他对于自己本性上的认识是一方面,但对于孩子本性的认识却是另一方面;他对于自己的行为习惯的要求是一个标准,但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却执行另一个标准;他善于长篇大论讲道理,但在自己行为示范上却与道理背道而驰。

既然承担教育孩子这个重大责任,既然教育他人也能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父母们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自我认识和教育手段,以达到教育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时也不断提高自我形象修复与完善。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出发,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生活中的榜样,也提高自己生活的道德标准。在与孩子相处的生活中经常性地总结、反思、提高,形成与孩子互动的'良好模式。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2】

每次读完一本书,思想总会碰撞出火花,那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也是对书本学习的反思。卢梭的名字,毫无疑问,他应排列在人类思想者的前列。《爱弥儿》就是出自这位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之手。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夜深人静时,反思我们的教育,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儿》,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3】

近来,读了卢梭的《爱弥儿》,很奇怪,读后很平静,也许,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爱弥儿》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

现在很多家长急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三四岁就把他们送进幼儿园,给他们找各式各样的补习班,业余班,孩子弱小的身体承担着不小的负担,而最后我们不仅发现他们会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也会与父母渐行渐远。所以我们应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童年的快乐,等到了适当的阶段再给他们文化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卢梭认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须是个孩子,如果我们在他童年时期就试图把他培养成一个大人,就会阻碍他体力的发展,致使他未来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虽然早熟却并不成熟,而且极容易腐烂。他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关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像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儿童的教育,教师之路任重道远。她们如同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教师给他们灌溉,而怎么样把这些孩子培养成质量上好的人才,与教师自身能力,观念密切相关。

《爱弥儿》本是反封建的思想结晶,但我们不难发现其对于我们的现代教育的重大意义,而且,他的某些思想正悄无声息地迎合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中寻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断地创新,为教学寻求合理之道。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