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3篇

本文已影响 2.32W人 

《冈仁波齐》是由张杨执导导演的剧情片。该片讲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该村的10个普通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冈仁波齐》观后感3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篇1

星期天闲来无事,在麦购网上购买了三张电影票,一家三口便匆匆赶去看晚上的一场影片《冈仁波齐》。

影院并不大,宽敞的皮沙发坐着还蛮舒服,但不久影院工作人员就过来说:“对不起,就正好8号厅的空调坏了,观众可以随意去其他厅观看其他影片,但看《冈仁波齐》就得顶着大汗看,看修行的片子就得修行着看。”我是真心佩服这位老兄的口才,宁是把观众即将面临的情绪大爆发转变成了满厅哄堂大笑。于是灯光暗下,台上和台下都开始了修行人生。

生活是平庸的,生命是平凡的,而当我们平凡的生命开始追问起我们是为什么活着,活着又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一种东西——信仰

普达村的村民扎堆因父亲去世,决定带叔叔去朝拜大昭寺和冈仁波齐峰。消息传开,村民纷纷有加入者,其中有屠夫一家三口,有孕妇夫妻俩,有盖房子不顺的小伙还有一个十八岁的少年。这段叙述冗长而平淡,再加上光线昏暗,厅内的空气浑浊而闷热,我周围的几对小情侣纷纷因忍受不了而离席去了别的厅。

一行人终于走上朝圣路了,一架拖拉机载着众人的生活用品和帐篷慢慢跟在朝拜者后面,众人七八步三扣一匍匐就这样开始了丈量土地的朝圣路。上路时是刚刚过完藏历新年,大山依旧在荒凉沉睡中,朝圣的十来个人从国道318的3075处一步步迈向心中的圣地。十八岁的少年走在队伍前面,身体也最为矫健,以至于看不出他有什么残疾,他扣板的声音也如他的生命一样清脆悦耳,五体投地时也带着滑板的声响,这声音在我听来是朝圣路上敲击出的最动听的音符,前面的扣板响起后面的此起彼伏,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虔诚的膜拜。

后面的妇孺则显得力量微弱些,常常让人担心小女孩能否坚持下来和那孕妇腹中的胎儿是否经得起这扑地的颠簸,同样作为女人的我心一直都是揪着的。而最终这个婴儿降生在朝圣路上,她没有电影里的哭天喊地,但是那种撕裂的痛我是经历过的,我敬佩着这女人的隐忍和坚强。生产后的她只做短暂休息,然后就开始了把孩子放在拖拉机上,她跟在队伍后面继续磕长头,孩子哭了就上车喂奶的朝圣带孩路。

我们可能永远也不知道答案,但是,只要我们的灵魂在路上,它会一千次的追问又将一千次的坚持下去。

日复一日的朝圣路,从海拔3000多米走到了海拔5000米,从冬的荒原走到了春的繁茂,永不停歇的脚步,永不言弃的团队使他们亲如一家。朝圣路,是一支简约而单调的歌,在这条路上,人的躯体如一个卑微的皮囊,经受着泥侵灰蒙,经受着风吹雨淋;而灵魂却在一日日的朝圣中不断升华,它似乎总想从肉体中脱离出来,它在日日的打磨中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一次下雨天山体滑坡落石中大家都跑去掩护落石集中的地方的人,石头砸伤了几个人。盖房子的汉子说:“你们都知道我家去年盖房子死了俩人,还欠了20万债务,我现在又被砸伤腿,我爷爷一辈子没做过坏事,我爸爸也没做过坏事,我也没做过坏事,为什么我们家会这样?”一群人默默无语,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朴实的陪伴,他们说:“没关系,我们等两天,等你腿好了再走。”

看到这里,你会看到人类最朴实的信仰和最朴实的语言。大家聚在帐篷里念经是给彼此最大的信心和安慰,念经声划破夜空,无数次地抵达闪烁的星空,在这个神秘的高原上缭绕,那些声音飘上高空时你便有了神圣的感觉,因为它深沉、苍凉,和菜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嘈杂截然不同,我第一次看见声音从人的头顶出来,以光的形式穿透夜空……

信仰不需要监督,它是开在我心头的金莲花。为了找到你,我愿意跋山涉水、风雨无阻。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他们从春又走到了夏,走过云雾缭绕的山脊,走过绿野吐新的草地,巍峨的山峰也为之动容,从严肃冷峻的荒原绝壁也转变为一碧千倾的人间仙境。唯一不变的是一颗虔诚的心,哪怕遇到这样的水洼,也阻挡不了他们匍匐丈量的朝拜之路。

看到这里,那前仆后继爬在泥水中的场面着实震撼人心,我深深感到了信仰的力量,人一旦有了信仰,是不需要任何人的监督的,他绝不会偷懒一步或者悄悄走捷近。

生命中充满了无常,当我们无法改变结局时,不如积极地接纳它。

路上发生了汽车和拖拉机相撞事件,这些人了解到车上的人由于高原缺氧司机着急着往山下送才开快车导致事故后,这群人没有愤怒,他们平静地接受了现实,放走了汽车司机。由于车头被撞坏,一群人只好抬着车身一步步走向百里之外的大昭寺,在接近米拉山口时,上坡的路艰难而曲折,他们用那天生吐字如经的歌喉吟唱着:“我一步一步朝山上走,雪花一点一点往山下落,在我与雪花约定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们都拥有同一个母亲啊,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啊,命好的当了喇嘛,命不好我去了远方啊……”

歌声一遍一遍重复着,藏文里的尾音和蒙文有很多相似的回旋,带着一份淡淡的苍凉,一份淡淡的忧伤回荡在山谷,回荡在飘扬的经幡里,回荡在我的心里……

死亡不过是身体回馈给万物的一个轮回,它让我们懂得,在所有的生命链条中我们也只不过是很平凡的一环,当一切尘归尘土归土以后,那个叫做灵魂的东西需要有个安放的地方。

他们终于到达了日思夜想的大昭寺,短暂的停留后又踏上去冈仁波齐的路程,冈仁波齐如一座丰碑矗立在眼前,而那个早晨杨培爷爷却再也没有醒来。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死亡这么美丽,就如费列罗在《生命的礼赞》中说的那样:“你从尘土中来,必将归于尘土。”他死在了他向往的天堂,他似乎到达了灵魂的归所,即使法师已经准备好肢解他的尸体,即使秃鹫已经迫不及待地在天上盘旋,可是我和那些朝圣者一样,没有恐惧,只有安慰。因为谁的灵魂不是在路上?死亡只是贡献出了一具肉体,在神圣的冈仁波齐面前,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

影院的灯亮了,我才发现坚持看完的人有三分之一,而我也早已热的衣服贴在背上,只是我自己全然不觉。这场没有预定剧情,没有大牌演员,只是一路磕头的电影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着我呢?

回家的路上,我不断地问自己。在华灯初上的城市里,在川流不息的车灯里,在浓妆艳抹的人群里,我们谁可以说自己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安详?我们不是在羡慕着别人越住越大的房子,就是焦虑着自己越来越渺茫的未来。为了那些利益人们殚精竭虑,我们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灵魂却总在夜深人静时考问我们的良知。我们在笑话别人的同时自己却成为了别人的笑资,我们需要一个安定的东西住进身体,让我们的心不在彷徨和迷茫,让我们的灵魂不再遭受桎梏和囹圄。

心中有块圣地,不让思想蒙尘,却待灵魂生香,这就是朝拜的力量。

《冈仁波齐》像一座金字塔坐落在人迹罕至的高原上,海拔六千多米,是世界公认的神山,被誉为“世界的中心”,梵文中是“湿婆的天堂”,是佛教里传说中的须弥山,它常年覆盖的雪如水晶般冰雕玉器,那边缘整齐的山型如莲花般让人心生敬畏,它是我们心中的圣地,你每次看到它内心都涌起无限敬仰,那份憧憬可跨越关山,化作无数道佛光穿越万水千山。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绝不能没有精神信仰,否则就如周国平先生所说我们的灵魂找不到居所,被罢黜在外,而灵魂却一直有着“王室血统”,总有一些高贵的灵魂为回复它的王位而努力着。而我,愿作它的追随者。

  《冈仁波齐》观后感篇2

无法准确界定这部电影的类型,却受着"口碑"电影传播效应和从众心理驱使,去观看《冈仁波齐》的。

张扬导演一直固守自己文艺片的情结,不轻易出手,也不算是一位高产电影导演。每出手一部之前,都会让自己沉寂上好多年。这部介于文艺片和纪录片之间,不像是有完整固定电影剧本的电影,能拍出来,而且能上院线,一上映就能赚回这么好的口碑,张扬导演已经可以欣慰了,于此同时,所有热衷于文艺片和纪录片创作和制作的电影工作者们,也足以疗伤了。

我用"信仰与敬畏"来评点影片,也是缘于对这部影片和这位导演的一种由衷敬畏之情。

张扬一直就是一位探索性导演,对这部影片也不例外。全片看似没有什么明显的创作痕迹,也故意丢弃了导演从前追求过的前卫电影手法,就像在机械的跟拍一群虔诚的朝圣者,记录他们一路的平凡而艰辛,朴素而崇高,壮美而真实的朝拜过程。

全片只有音效,没有音乐,只有原始的对白,没有精心设计的台词。看腻了充斥在电影中的矫揉造作,意乱情迷,难得有一部可以以一种平静至极的心态和审美角度来观看这样一部另类的影片,也能预示出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开始往多元化,纯粹化方向演变和分流。

在一部电影中"去"戏剧矛盾和冲突,是件很冒险的事。而在这部影片中,张扬用全纪实手法完胜的做到了。他用他看似没有手法的手法,引领着大批观众,而且多半还是年轻观众,在他们的艺术理念尚未成熟,消费观念极度漂移的精神发育期,推出这部纯粹"消费藏民信仰"的非典型类型电影,这又是在冒险中的冒险。

全片中,导演不仅表现出自身的文化自信,还让观众折服他在如此繁荣和萧条瞬息万变,风云莫测的电影激战中,屏住呼吸,气沉丹田,跟随着那11位虔诚,脱俗,近于愚昧的普通藏民一道,去追逐对"刚仁波齐"的信仰,去膜拜布达拉宫的神灵。

所有观众,带着自身的观影体验,尾随着影片中的这支朝圣队伍一同经历了一场从未有过的心灵朝圣。那一声脆似一声,又重重敲击在观众心中最脆弱部分的"手板"声,那一条蜿蜒几千公里,滴满这群藏民汗水和泪水的高原盘山公路。那一路类似原始部落和游牧民族的风餐露宿,那一桩桩坎坎坷坷,跌跌撞撞,生生死死的旅途磨难。都消解在这群只有唯一生命信仰的藏民的汗水中,消解在他们每天必读的"诵经"里。

途中遇上再大的艰难,再苦的磨难,再重的打击,每到夜晚,一群人挤进帐篷,围在暖暖的炉火旁,随着领头人的那句"我们诵经吧",他们会让自己全然沉静在经书里,将尘世中的一切吵杂关闭在心门之外。

这是他们的一段单调而漫长的"苦旅",更是他们不顾一切的一场神圣朝拜。他们的快乐,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单纯的不能再单纯。一弯清泉,一壶暖茶,一片风景,一个呼噜,就足以支撑他们迈向"冈仁波齐"的每一步去用身体丈量。

这就是信仰和敬畏,这也是纯粹的力量。

最壮丽的风景,往往会藏在人们望尘莫及的地方。最纯粹本身又会具有一种原生的震撼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这些生活在"钢铁丛林"里的城市人,也只能从张扬的这部纪实艺术作品中,追忆到这种信仰和敬畏,善良与纯粹的力量。

  《冈仁波齐》观后感篇3

当初怀着一颗期待又平静的心走进电影院去看《冈仁波齐》,离上一次走进电影院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在去电影院的路上一直在琢磨着:这部电影(确切的说,应该叫电影纪录片)应该是叫好不叫座吧(具体原因后面告知)。

最近这部电影的宣传是从某个网络视频平台上看到的。由于我去过两次西藏,对西藏有一种特殊的怀念,看到《冈仁波齐》的简介的时候,就决定一定要看一看这部电影,所以就在昨天,一个人去了电影院。

也是在昨天,看到某新闻网站的佛学频道里有一篇别人写的关于《冈仁波齐》的文章,多是对“信仰”、“佛教、“藏传佛教””的个人角度的深层次解读,于是提高了我的期待。

直到我坐在放映厅里的时候,看到里里面熙熙攘攘的目测整个影厅里不超过20个人,还有两个是妈妈带着儿子去看的,在开始前大家可能都是认为即将看的是一部“电影”,直到电影开篇的时候,由藏民最普通的生活镜头开始了整部电影的节奏.....诸多细节不在这赘述,就从电影里的一群藏民开始朝圣之路说起吧。

以前在藏区看到很多磕长头的人,也听到过说他们都是磕了几个月甚至几年一直在路上,当时觉得还将信将疑,心里也常常想着: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地笃信和虔诚?在电影中,他们从家门口开始启程,带着家人的期盼和担忧,上路了。

坦白说,在他们磕下第一个长头的时候,我被感动了,一种莫名的感动。但是在这个时候,坐在我身后的一对小情侣在嘀咕: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如果说这部电影通篇在讲述的是一群藏民的朝圣之路,那他的主旨就是:信仰与人生。

这部纪实电影,用最平实的电影镜头记录着这样的一群平凡的人的朝圣之路,可以想象的到,从他们的家乡——芒康县到拉萨有1200多公里的路程,还带着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和一个九岁的女娃。一个年迈的老者和一个“沾满血”的屠夫,两个刚成年的年轻人,一个即将当爸爸的男人和和两个中年父亲,也许有些人从出发的时候就不确定会否能走到终点-冈仁波齐。

这群人的朝圣之路,在电影的镜头展示下,显得极为平凡,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磕头-搭建帐篷-做饭-念经-睡觉。日复一日,不管风雪还是暴雨,亦或是路遇车祸,没有人会在这条路上放弃。

在朝圣的路上,有一个新生命诞生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很多人会和我一样,会认为孕妇生完孩子应该会把孩子带着返回家里(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思维),但是他们没有让孩子回到原本温暖的家,而是带着刚出生的婴儿继续上路,并且成为他们朝圣的一份子.....

匍匐、磕头、起身——匍匐、磕头、起身....一个动作、一成不变的生活节奏,不管外界自然环境如何变化,他们的生活姿态从不改变,换句话说,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当下,和一个远方,这是我从这部影片里看到的最真实的人生信仰。

在他们磕头的路上,有无数的路人走过,万千的路人眼中,有万千个他们,而他们的眼中,也许万千个路人,就是一个路人。

我想大多数不了解这些信徒的人都很难理解他们这样的一种坚守和信念,其实我也一样,我也不过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视角来看待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也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群人。我们常常习惯用一种生活方式去评判另一种生活方式,最近经常有人问我:你们信佛的人,到底是在信什么?你们真的不吃肉吗?或者你们吃肉佛祖会惩罚你们吗?......我就回一句:“呵呵”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有城市里的生活逻辑和态度,生活在农村的人,也有农村人独有的思维。

向外看,每个人都有追求,或是生活物质,或是名利;向内看,每个人的生命长度放到大千世界里,都差不多,有的人执着于向内寻找生命的意义,不断探索这一世的终极使命和理想。

有的人在衣食住行里追求极致的升华,生命本身没有好坏,生活本身也没有对与错,而人生来就有不同的心识,短短数十载的光阴,用物质包裹了原本透彻的心和灵,也有人生来就像挣脱这层包裹,有的人在历经沧桑后看破了这层迷障。

如果我们有幸找到了远方的方向,那就寻着这个方向“匍匐、磕头”,如果我们依然在所谓的当下徘徊,也可以“匍匐,磕头”。所谓信仰,其实真的很简单,你笃信什么,并且坚守什么,当下其实你已经得到了。

人生无常,黑也无常,白也无常,好也无常,坏也无常,善业无常,恶也无常......唯有生命的信仰会让稍纵即逝的光阴在当下永恒。

无常,才能让生命璀璨!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