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宋代诗词

我与宋词作文2篇

本文已影响 2.82K人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宋词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宋词作文2篇

我与宋词作文1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像小鸟一样飞出教室来到了操场上。

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打篮球、还有的踢毽子。我和同学们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当老鹰、我当小鸡……”最后,我当老鹰,明明当鸡妈妈,其他同学当小鸡。我神气活现、威风凛凛地张开双翅扑向小鸡们。这时,明明赶紧伸开双臂护住小鸡们,把小鸡们吓得上蹿下跳,他们都惊慌失措地躲在鸡妈妈的身后。我心里想:我第一次没捉住,我不要放弃,我要继续捉下去。于是我又冲向了鸡群,鸡妈妈奋不顾身拼命地保护着它的孩子们。我又一次没捉着,同学们露出了胜利的微笑,我装作垂头丧气的样子,耷拉着脑袋。

这时,上课铃响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一个接着一个回到教室里。

课间十分钟对于我来说是个快乐的时光。

我与宋词作文2

我与宋词的相识可以追溯到七、八岁时。

那时,父亲常常出差。每次回来,总会给我和弟弟两个小馋猫带一些零食,有时还会有一些书。那时的书籍市场,远没有现在丰富,儿童读物也不多,带回的书大多是成人版的。父亲带回来的书中,有一本厚厚的《唐诗宋词经典三百首》,还有一本薄薄的温庭筠写的《花间集》。或许父亲是买给自己看的,却被我这个整日里无所事事的小孩儿盯上了。为了打发漫长而又百无聊赖的假期,我会常常翻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尽管那时,对宋词一知半解,有的篇目只有能将就读下来的水平,但照样乐此不疲。时间久了,竟莫名其妙、鬼使神差地爱上了它。

其实,至今我都解释不清楚它为何有那么大的魔力,像一块磁石般深深地吸引了我。记得,那些书的版面以文字居多,图画也寥寥无几。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孩童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那时的孩子们喜欢的是一种叫连环画的图书。更何况,语文课本上,也找不到它们的半点影子。我并不清楚,这或长或短,读着还朗朗上口的句子,是一种叫作词的文学体裁。总之,就是特别喜欢它们不像唐诗一样拘泥于句子的工整、整齐,不像课堂上学唐诗一样呆板,无趣。许是小孩子天性洒脱、活泼,根本不喜欢这样严肃的唐诗,更不喜欢这些总是有着宏大主题的玩意儿。

李煜的《虞美人》是当时的我最喜欢的。尤爱这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来好笑,因为这首词,我至少认识了在课本上无法认识的两个字:煜和虞。至于李煜何许人也?虞美人是否是词的题目?这些最基本的常识根本不曾听说,更无从了解。只是单纯地喜欢春花、秋月、小楼、春水这些物象拼凑在一起所表现的画面美感。对于少年的我来说,愁是什么的一种滋味,还真不曾尝过。确如辛弃疾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辛弃疾是我喜欢的另一个词人。单纯的我表现出对他名字的好奇:辛苦地去掉身上的顽疾?但从他的那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里读出了他“上马带兵打胜仗,下马挥笔写文章”的才气,更读出了他作为大丈夫豪迈气概的一面。然,并不知,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那句“沙场秋点兵”深深地定格在脑海里,无数次地想象士兵身穿铠甲、威风凛凛地立于沙场,该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和气势,秋天的塞外又该是怎样的“风萧萧兮易水寒”?

当我读到他的另一首词的时候,我又开始怀疑他的身份:难道他是个农民?“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寥寥数字勾勒出了夏夜的清凉,明月映照稻田的恬静,蛙声清脆却不聒噪。一切刚刚好。这样的夏夜,不是词里才有的。那时,我家屋后刚好有一大方稻田,二楼有个小小的阳台。很多个月明星稀的夏夜,阳台乘凉的我,总是伴着萤火虫星星点点的光亮,聆听蟋蟀弹琴,青蛙奏鸣,沐浴清风徐徐,数星星,看月亮。

原来,几百年前,词人就在关照我们的内心。

这是一种太过于纯粹、毫无功利的喜欢。儿时的我,好多词都能烂熟于心。有时走在放学的路上,也会一个人轻轻地吟,傻傻地诵,但考试并不会有此类题目。儿时的我,常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一遍又一遍地抄写这些词,以便提高写字的水平,结果字练到了如今,还是不敢示人一看。词,却长到了骨子里。爱用词来练字的顽疾一直没改。至今,仍爱胡写乱画。

春节时,《中国诗词大会》一期不落地跟进,并认识了一位名叫夏昆的参赛选手,满脸络腮胡子的高中语文老师。虽然,他最终没能杀入决赛,桂冠也与他无缘,却记住了颇有个性的他,一个充满诗意的高中语文名师。

现在,读夏昆老师的《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终于为自己儿时爱上宋词找到了缘由。也渐渐发现,像我这样喜欢宋词甚于唐诗的人不在少数。对于很多人来说,诗的句子太过于整齐,不如参差不齐的长短句更能描摹出那长长短短的心绪;诗的调子过于高昂,不如小红低唱我吹箫更适合在花前月下倾诉衷肠;诗的殿堂也太过宏大,内心深处那一点小小的哀伤放在这殿堂里太过于尴尬。活在俗世里的人们,高大上的主题与之生活的细枝末叶无法匹配,内心深处涌动的无非是些寂寞独处的忧伤、久不归家无处安放的思念、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情愫,这些细腻、微妙的情感,都可以在每一首宋词中找到一个出海口,每一首宋词都可以打通人们的情感脉络,一点点治愈,并愈合心灵的疤痕。

几百年来,宋词已落入寻常百姓家,并深深根植于生活的土壤。田间地头的农妇咏之,暂且忘却生活的苟且和不堪;陷于人生低谷的踌躇之士咏之,眼前方可豁然开朗,有柳暗花明之惊喜;久居斗室的宅男宅女咏之,即可足不出户,精神空间里生长的都是万紫千红的春天。

于是,活泼可爱的少女遭遇爱情而又羞于出口的时候,“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足可以表达这些莫名其妙的忧伤、无从诉说的郁闷、隐隐约约的惆怅和期待。亲朋相隔千里,却又遥相思念无法排解之时,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就是最温暖,最有人情味,最打动人心的了。当我们寻寻觅觅,历尽万千辛苦,才发现最好的'已经在自己身边时,那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处”就是最好的注脚和解释了。

现代人和古人以宋词为媒介,隔世离空的深情对话,他们都读懂了彼此。词人早已为现代人书写好了爱恨情仇,现代人的每一点思绪,孤独,无奈,愁苦,悲愤……词人早已洞若观火,将千丝万缕浓缩于笔下,现代人翻阅读之,或会心一笑,或独斟自饮,或浅吟低唱,或梦里吟哦,这种心灵共鸣和感应霎那间生成。同时,词人也镌刻下了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现代人也从短短的几十字里窥见了他们的心酸、无奈,他们流离失所、故国难回、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种种思绪。

在这些或温暖、或悲凉、或欢欣、或泰然的文字背后,我们读到的是词人们各具悲剧色彩的人生况味。一上位就注定王朝即将覆灭的南唐后主李煜,在沦为阶下囚的日子里,书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这样的切肤之痛,古今又有几人能体味得出?柳永的一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诱引金主完颜亮派兵进攻南宋,却因“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落入官场失意,红尘得意的尴尬境地,是得是失?是悲是喜?个中滋味,谁又能说得清?一代词宗李清照少女时的“常记溪亭日暮”,窗边的“绿肥红瘦”,与丈夫赵明诚的赌书泼茶、鉴石赏金的琴瑟之和被金人的铁蹄踏得粉碎。丈夫去世,再嫁受骗,国破家亡将这个柔弱的女子折磨得“人比黄花瘦”,回首过去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才华盖世的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历经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每况愈下的困境,内心经历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和悲怆后,通透从”多情应笑我“开始,自此,他的人生字典里再也无风雨,也无晴。文武双全、雄才大略的辛弃疾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在得不到重用之时,愤懑地宣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苦闷,直至中年,无奈地发出“识尽愁滋味”的沧桑与感慨,弥留之际,还在追寻那个“灯火阑珊”的元夜之梦……

读宋词,是在读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是在品位这些词人的艺术生命。这些词人,用自己的悲剧人生,为后人生命的沧海桑田做了注脚,为后来所有的天翻地覆做了代言,而他们各自的生命,也被这悲剧提纯、升华,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永垂不朽。

他们为艺术而生,他们为宋词而生。而后人,每读一遍他们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词,词人的生命就重新鲜活一次,词人活着的价值就重新被解读一次。

这,就是他们悲剧人生的伟大意义。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