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消失的水磨的散文

本文已影响 1.55K人 

水磨是过去中国老百姓磨面的常用工具。曾几何时,它在滚滚红尘、大浪淘沙中,流经千年的记忆永远消失于我们的生活。但那水车的轰鸣声至今还缠绕在我的耳边,亲切的让我不能忘怀。

消失的水磨的散文

磨是把米、麦、豆等农作物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器。开始用人力和畜力。到了晋代,我国发明了用水作动力的水磨。水磨的动力部分是一个卧式水轮,在轮的主轴上安装磨的上扇,流水冲动水轮带动磨转动。

小时候,一到暑假,父母便把我和弟弟送到农村外婆家。那时候不通车,去外婆家的路全是啃啃哇哇的土路,我和弟弟全凭两条腿步行去外婆家。七十年代初,也许是环境优化,生态平衡,那条从关山深处流出的水很大,奔拥着勇往直前。我和弟沿着河流一路前行,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木房子挺立在河面的中央。从小生长在城市的我们,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要把房子建在河里?木房子下面为什么要装一个木轮等等诸多问题充塞着我们的脑海。带着很多的遐想来到水磨前,伴随着哗哗哗的流水声,还有木轮转动的轰鸣声,我和弟弟便好奇的站在门口向里张望。只见一簪煤油灯照亮着昏暗的磨房,那磨盘在水的推力下不停的转动,还有那磨面人沾满面粉的脸庞。那白哗哗的面粉在石磨的转动下,如玉液琼浆,流泻而下。那时候才知道了我们吃的面全是由水磨加工而成,也体味到了农村生活的艰难。

幼年的记忆是苦涩的。外公家住在四面环山的一个偏癖村庄,几十户人家吃面粉要到几十里以外有水磨的村庄磨面。记得一次,家里快没面了,外公承载着家里仅有的`一口袋麦子去几十里路的邻村磨面。我和弟弟一听也要随外公去。可外公说什么也不肯让我们去说路途很远,磨面时间太长,又没地方休息,只带几块干粮哪够三人充饥,让我和弟弟好好看家。就这样,我们和外婆帮外公把麦子放到毛驴身上,目送着外公的背影消失在村口。早上出门天气晴朗,红彤彤的太阳照满了整个院子。可到了下午,太阳却悄悄的藏起了它的笑脸,阴郁的天气占满了天空,不一会儿而功夫,阴云密布,倾盆大雨一泄而下。一直下到到第二天下午,可雨还是不停的下。我牵挂外公心切,不顾家人的劝阻,穿上胶鞋,带上两把雨伞就往外跑。小姨一看这情景,也随我一同去接外公。

生长在农村的人都有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天晴尘土飞扬,下雨满地泥泞。我和小姨顶风冒雨走在泥泞的道路上。黄土胶泥的路面,一走一滑,一不小心就会跌跤。几十里的路程,我和小姨走了两个多小时才走到外公磨面的水磨坊。当我和小姨满身泥水出现在外公面前时,外公又惊有喜、心疼的说:“这么远的路,还下着大雨,不在家里待着,跑到这里做啥?”我望着外公沾满面粉的脸庞说“下雨了,怕爷爷淋雨,所以才来接您回家”。其实外公中午就加工完面粉,只是雨下个不停,怕淋湿了面,才一直在磨房等候。看着外公吃剩下的干粮和一碗白开水,还有那满脸的疲惫和眼里充满的血丝,我的内心泛起阵阵涟漪。外公为了全家人能够吃上白面,就这样在磨坊里待了两天啊。那种艰辛也是过去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样的事情,在外公沧桑的一生里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至今,那段飘雨的往事在我人生的几十年里,不断浮现眼前,成为我对长眠于大地的外公最真实的怀念。

随着电力的发展,七十年代中期,外公家的村庄也接上了电。没过一年,第一台电动磨面机便安装起来,全村的男女老少就像看大戏一样,积聚在队部的院子里,用好奇、疑虑、祈盼的眼光等待着面粉从电动磨面机里流出。当那一袋袋麦子不一会儿工夫就变成了白哗哗的面粉。大家争相转告,欢呼着、跳跃着,这下终于结束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艰难的磨面生涯。

悠悠岁月,几多沧桑。水磨在千年的流转中结束了它的使命,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定格在了人们的脑海中。不知何时,那褐色的小木屋永远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