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小盐散文

本文已影响 2.14W人 

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海水可以晒出盐来,因为邻居刘二叔就在海边的盐场晒盐。他每次回家都会给我和他儿子讲盐场一些有趣的事,他每次也都会带些海水晒的盐回来,每每还会送给我家一两碗。母亲说那是“大盐”,不舍得吃,留着秋天腌制咸菜用,“大盐”腌制的咸菜没有苦味。我们家平时吃的都是自家晒的“小盐”,“小盐”的晒制在我的记忆里也是件颇有趣的事!

小盐散文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地处黄海之滨的家乡,大都是盐碱地,每到春天,干燥的风一吹,到处冒起盐硝,白茫茫的一片。这时,村里人就开始忙碌着晒盐的事。

晒盐首先是铲土,要选那些盐分含量较高的盐碱土。我本以为那冒着白白盐硝的土含盐份肯定高,可黄大伯告诉我,冒盐硝的土很板结,它没有那些暗红色且比较疏松的碱土好,而且晒制出的盐苦味大,后来我知道那是因为芒硝含量高的缘故。这铲土也是有诀窍的,黄大伯教给我的要领是:“锨端平,贴地行,稳用力,遇硬停”。那锨口入土要保持在一寸以内的深度,这是盐份的饱和层,过了饱和层那土质就硬了。所以,锨口遇到硬土就是过了盐份的饱和层,须停下调整铲土的深度。

取好土,接着就是制卤了,村上人管叫淋卤,就是用水把盐碱土里的盐份溶解过滤出来。我们小时,父亲因工作常不着家,家里晒盐的事都是母亲忙着。她在柳条筐里垫上一片芦苇席,把铲回来的土盛入筐里,一边盛一边用脚在里面踩,有时还用砖块或木棍把那土使劲地夯实,在夯实的土中间留有个漏斗状的凹坑。把盛满土的大筐抬放在缸上,然后在那凹坑里倒满水,等到水从筐底滴(淋)下来就成了饱含盐份的卤。这种用筐制卤有点“小儿科”,来的很慢。后来我和弟弟大了,就跟人家学着挖卤池。卤池一般为边长150公分左右的方形池子,深50公分左右,能盛上一二十筐的土,一次性就能淋出一大缸的卤水。建造卤池的关键是泥池,要在河沟里找来上好的红油泥把整个池底和池壁泥得油光水滑,不让卤水向外渗,否则易漏池。另外须把“卤管”埋设好。所谓卤管,就是一截六七十公分长的向日葵杆,掏空里面的瓤,把它从池底的凹槽通向另一个较深的坑里,坑里放上小缸或木桶类容器,用以接住从管子里流出的卤水。泥好池,铺上芦苇席子,把盐碱土填入,夯实。这土夯得越实,淋出的卤水越清,含盐份也越高;反之,水易直漏,还有可能塌池,使得前功尽弃。

淋下了卤水就忙于晒盐了。这时各家各户像大动员似的,凡是家里能盛上卤水的东西尽数地抄翻出来,缸、坛、盆、罐,锅、碗、瓢、勺,有的人家把石制的磨槽、猪食槽都搬了出来,有的碎缸片、破盆碴都派上了用场。东西不在于容量多少,只在乎它展开卤水面积的大小,所以庄子东头那闲置的大碾盘子成了多少人家争抢的'晒盐阵地。那时的村子里,到处是卤光粼粼;四下望去,家家户户的门前院落那大大小小盛着卤水的器皿就像一面面镜子,映衬着盛开着的菜花、桃花、杏花,煞是一派风光!

六十年代,有了塑料薄膜,这晒盐就方便多了。人们在园子里朝阳通风的地方挖个浅浅的池子,铺上塑料薄膜,使薄膜的四边立起,这就成了最佳的盐池。炎热的中午,蹬在池边观看那卤水结晶也饶有趣味。那略呈微黄色、清澈透明的卤水在阳光强烈的暴晒下,表层慢慢地雾蒙起来,渐浑渐浊;少顷,便成了一层极薄的膜,朦朦胧胧的样子,有微风掠过,那膜还波动着细纹。膜渐渐地增厚,颜色也渐渐地显白,便渐渐地有了平实的感觉。再有微风吹过,那膜就被颠碎成许多小块块,极像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冰”块仍在不断地增厚、增白,仔细地瞧就会发现那“冰”块上渐渐有了棱角清晰、凹凸分明的几何图案来,有时还会折射出一线刺眼的光;越来越厚的小“冰”块终于超越了卤的浮力,极不情愿似的歪歪扭扭地沉到池底。无风的时候,会出现结晶层封住整个液面的,那得人工予以破碎,要不然会影响水份的蒸发。

春季是晒盐的最好时期,雨水少,日照长,还有和风吹拂;夏天就不那么省心了,阳光虽更为猛烈,但时不时的暴雨袭击会让人手忙脚乱。稍有不及的话,成缸的卤被雨水稀释掉,就连晒成了的盐也会化为乌有。那些年的夏天,全村人大呼小叫、惊慌失措的“抢雨”场面会时常上演;有的人家晒成了的盐,炼成的卤泡了汤的也有过……

俱往矣!如今的家乡,盐碱地早已被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米粮仓!“淋卤”、“晒盐”,这仅是存于我们那一辈人(50岁以上)记忆中的事。“小盐”是再不会有了,即使有也没人会食用,因为那里面含有不少对人体有害的东西!为了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党和政府对这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食盐加强了管理。1996年5月27日国务院的第197号令发布了《食盐专营办法》,对食盐的生产、销售、储存运输做了严格的规范。目前我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淮牌”食用盐是江苏省名牌产品,全国的十大品牌之一,也是当地民众食用盐的首选。

为了健康,吃盐也得选上个好品牌哟!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