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级教案

《孔孟论学习》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本文已影响 8.25K人 

 教学目标:

《孔孟论学习》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作品资料;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运用课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孟子的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容丰富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入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入手: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孔庙的风景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我通过这样一段话水到渠成地引出本文:“同学们,圣人在时下似乎成了一个讽刺的称呼,但在古时候却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美称,我们老师的鼻祖孔子,就被后人尊称为“圣人”,他的学生“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古代先贤对于学习等问题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千百年来倍受后人的敬仰。那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呢?学习了我们今天这一课,大家就不难找到答案了。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孔孟论学习》(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教学目标)。

 三、解题:认识孔子和孟子(多媒体显示头像)、《论语》和他们的个人资料: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四、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出示)。

给带下划线的字注音:

论语 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不悱不发 举一隅 奕之为数

辟若掘井 流杵也

1.指名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注音,其他的在课堂练习上做,然后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做题情况。

2.让学生针对做题情况进行批改,错的及时更正过来。 (多媒体显示正确答案)

3.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五、读一读--朗读课文:

(1)、多媒体显示文言文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2、读清停顿3、读准重音4、读准语调

(2)、教师读前三则,男生读四-六则,女生读七-九则,全班齐读剩余部分。教师针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好的地方,对读得不太到位的地方进行点拨纠正,学生再自由朗读一边。

 六、疏通文意:

1)多媒体出示:

翻译文言文遵循的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疏通文言文文意的方法:

1、直译:偏重于原文字句进行翻译:a.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b. 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c 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d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e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f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g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通假字) h 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2、意译:根据原文大意来翻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不懂的地方圈点勾画出来,提交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班里,师生共同解决。

2)教师出示全文翻译,学生校对:

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愉快吗?

第二则: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第三则: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第四则:知道这个知识就是知道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懂得学问的人不如热爱它的人,热爱它的人不如以学问为快乐的人。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造就很深的学问,就是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天晒它,十天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下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譬如去挖井,即使井挖得有九轫那么深了,只要还没有挖到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性地读了其中的二三根竹简罢了。仁道之君会无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3)让学生品一品,总结出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七、做课堂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之:

a.不亦说乎 b.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c.今夫奕之为数 d.掘九轫而不及泉

e.是知也 f.一日暴之

g.辟若掘井1)多媒体显示习题:

2、说出加下划线词语的古今不同的含义:

a.思援弓缴 而射之 b.二三策 而已矣

c.今夫奕之为数 d.非然

e.不愤不启

3、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一词多义)

得道多助 君子深造之以道

与古人居 则居之安

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一人虽听之

4、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不耻下问

5、判断: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 )

B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战国时期鲁国人( )

6、翻译下列句子:

C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

D. 《论语》中的“子”和“先生”均指的是孔子(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教师公布答案,让学生改一改,评一评

3)多媒体显示答案如下: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之:

a. “说”通“ 悦” ,高兴,愉快 ;b.“原”通“源”,水源;c.“奕”通“弈”,围棋;d.“轫”通“仞”,古代长度单位;e.“知”通“智”,聪明;f.“暴”通“曝”,晒;g.“辟”通“譬”,譬如

2、说出加下划线词语的古今含义:

a.缴 (古:指箭;今:交纳,交出)b.策 (古:指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今:谋略或策略)c.数(古:指技艺,技能;今:数量) d. 然(古:指如此;今:无实在意义)e.愤 (古:指苦思苦想仍不能领会的样子;今:愤怒)

3. 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一词多义)

a. 道:道义 ;道 :名词,正确的方法; b.居 :动词,生活在一起 ; 居:动词,保有;c.知 :动词,得到 ;知:动词,明白 ;d.虽:即使 ;虽:虽然

4、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 ;不耻下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5、判断:A: 对;B:错;C:对

6、翻译下列句子:

a: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里糊涂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敏灵活,爱好学习,不以向低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八、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让学生讲一个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说明端正学习态度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采用抢答题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言。

 九.课外作业:

1、朗读并默写全文

2、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哪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主动学习相一致?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则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业的设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了训练。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