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中心高二试题

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

本文已影响 2.1W人 

  【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1.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

A.《林黛玉进贾府》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B.《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C.《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 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C. 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D. 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B. 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D. 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小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煮。②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够。

B.公患之,使锄麑贼之 贼:偷窃。

C.宣子田于首山 田:通“畋”,打猎。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书法:记载的原则。

5.下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赵盾“良大夫”形象的一项是(3分)

A.①三进,及溜。②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B.①尚早,坐而假寐。 ②倒戟以御公徒。

C.①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D.①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②惜也,越竟乃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会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杀的下场。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5分)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 几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 曾几,南宋诗人。此诗作于作者新任浙西提刑。

8.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5分)

9. 结合全诗,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请简要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诗题中的“喜”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些列句子的空缺部分(8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4)儒学经典《大学》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在明明德, ,

。”

(5)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 、集四部分。

(6)《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老子》核心思想是“ ”。

(7) 是儒家学说最早最精密的哲学论文之一,他所宣扬的一种不偏不倚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也具有普遍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题

大众史学热的风还能吹多久

记者 桂杰

正说清史的阎崇年火了。讲三国的易中天火了。还有一个个那些以前不曾熟悉的面孔和名字,似乎都在电视媒体的放大和热闹的网络中一下子跳出来。

最近出现的大众历史热引发的关注和出版热潮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可以说讲史自有其传统,而独盛于今,其中自有原因。其实,早在易中天之前,讲史、读史的热潮就已经形成了。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央视《百家讲坛》又趁热推出了孟宪实主讲的《贞观之治》。《孟宪实讲唐史》一书的热销又使得“唐朝”一度成为热门关键词,韩国《朝鲜日报》评价说,中国人陷入“帝国回忆”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所研究员雷颐也推出了自己的新书《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着力从近现代中国史的只鳞片羽来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注超越时代的复杂人性与社会幽暗的方方面面,并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历史学不断升温,史学热还要热多久?面对大众史学热,专家、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

现在所谓的大众史学热,其实是史学从危机和冷门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位置。

记者:清史、明史之后,今年一度出现了“唐史年”、“唐史热”的说法,有很多人预测这股大众史学的热潮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退,您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正常?

雷颐:实际上,在其他国家史学都是比较热门的东西,很多历史学家写的著作,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都十分通俗好读,并能给人以教育和启发。但是在我国,历史学却长期是冷门,80年代历史学内部甚至反复讨论史学危机的话题,当时没有人关注历史学,研究者自身都不知道历史学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当时的《光明日报》还曾发表过一些文章。

现在所谓的大众史学热,其实是史学从危机和冷门这样不正常的位置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位置。而史学危机的出现和长期以来史学被公式化教条化有关,我们甚至在谈到某个历史问题时要求引哪些经典语录都是有规定的,这些导致历史学文章干巴巴的。

孟宪实:和英语热比起来,你能说唐史很热吗?其实我觉得史学热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在我的理解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了解得远不如日本等国家。怎么可能说它很热呢?比如,日本的“易中天”陈舜臣在几十年前就写过《大唐帝国·隋乱唐盛三百年》,并引起了广泛轰动。当然,唐史的热与不热,也许读者说的话才是最有分量的。

几年来,我一边从事研究和教学活动,也参与了历史剧的编写,又有机会到百家讲坛讲史。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活动,但让我更真切的体会到,社会需要历史,社会需要历史学。历史学没有被淘汰,就是因为它的存在对社会,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有益,具有当代价值。,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记者:很多观众有这样的感觉,在百家讲坛听到的有关历史的内容,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不像是正儿八经的课程,到像是在听人讲故事,言语生动。甚至每一集之间还留有一些悬念,而正是这样的讲述方式把很多人吸引过去,对此,您怎么看?

解玺璋:历史叙事大众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将论述变成了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文学手法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为讲史很重要的手段。我们有十分悠久的讲史传统,上溯唐代,敦煌变文是至今还能看到的最早的讲史文本。变文者,变相之文也,就是把史籍和佛经以及一部分儒学典籍改编为故事,王国维就把变文称为“唐朝通俗小说”,也是注意到了讲史的文学性。这是历史写作者和讲述者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必须掌握的叙事技巧。易中天和于丹都是颇擅此道之人,所以,他们能把历史和典籍讲得跟评书差不多。

梅毅:也有一种倾向,在电视媒体上,有些人只是为了讲得有趣,已经把学术的严谨抛在脑后,并越来越以媚俗为乐。比如有人说卓文君给人当“二奶”,过去可以纳妾,怎会有,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二奶”之说?还有,汉武帝的一个臣子在衣服外面罩了一层轻纱做的袍子,他说别人穿的是“透视装”,这都哪儿跟哪儿?而这样说的动机就是为了故意讨好普通观众,在一味追求好看的过程中,对于历史的歪曲有时候到了流俗的地步。

一个民族的历史观积极、乐观、正确,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创造性就会越大

记者:您觉得大众史学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孟宪实:历史是既往的经历,它不仅仅属于研究者,概括地说它属于全社会共有,是社会和民族的共同财富。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民族的历史感越强,他们的使命感就会越强。一个民族的历史观积极、乐观、正确,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创造性就会越大。让全社会都来了解我们共同的历史,让全社会都拥有一个强烈的历史感、正确的历史观,毫无疑问,这是我们专业人员的理想,同时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历史从业者的努力。培养社会的历史观,这是我们应该具有的责任。

(1)第一节访谈中,两位嘉宾回答记者提问时都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本文中加线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文中含义是什么?(5分)

(3)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大众史学热出现的原因。(6分)

(4)面对大众史学热这一现象,专家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如果这个阀门开漏,君子人格将 ;如果这个阀门依然存在,哪怕锈迹斑斑,君子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②一场暴雨过后,田地里的菜苗全都被水冲走了,妈妈的辛苦又 了。

③小偷溜进谈迁家里,偷走了存放《国榷》的原稿,使谈迁二十多年的心血 。

A.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 付之东流 B.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

C.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 D.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说书这一行,单田芳可谓世家出身,父亲母亲都是书曲艺人。他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不仅成为当代“评书四大家”之一,更创下了“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的声名。

B.据法新社布里斯班11月16日电,对于南中国海的岛礁领属争端问题,奥巴马再次否认美国没有有意遏制中国的崛起,但强调中国应当成为世界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

C.针对教育资源非均衡分布的情况,教育部提出“就近入学”,本意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学区房竟然疯狂上涨,“就近入学”大有“价高者得”的趋势。

D.在东北作家群中,萧红被认为是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由于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使她成为研究热点,电影《萧红》将她的人生故事搬上了银屏。

14.依次填人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 , , 。 , , 。

①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

②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

③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

④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⑤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

⑥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A. ②⑥①③⑤④ B.②⑤①③⑥④

C.⑤④②①③⑥ D. ⑤②③④⑥①

1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真正的贵族精神,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 ① ,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②,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③,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16.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5分)

(1)请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内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漫画所反映的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来网上有一个流行语:晒书单。一档娱乐节目捧红了音乐诗人李健和机智救场的主持人汪涵。节目播出后,网民要求他们晒出各自的书单。

李健:喜欢纯文学类作品,喜欢回忆录,偏爱冷门读物。

汪涵:我所有的语言灵感来自书本。

链接:

李健书单:《哈扎尔辞典》(融世界三大宗教史料传说于一身)《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茨威格)《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被称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李商隐诗选》

汪涵书单:《西方哲学史》、《瓦尔登湖》、《城市画报》(杂志)、《木心作品系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周朴园的话是说谎,是歪曲,文章倒数第二段中有对“曲”的解释,可知“歪曲”不属于春秋笔法。)

2.B(本题答案检索区间在第三、第四段,董仲舒是第一个结合《春秋》解说春秋笔法的人,左丘明只是作了精当的概括,并未解说。另外原文说的是“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选项犯了颠倒因果的错误。

3.C(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使“乱臣贼子”害怕,是孔子写《春秋》的目的,而不是“春秋笔法”的作用。)

4.B(贼:杀害)

5.B(①赵盾 勤于职守;② 赵盾仁爱,灵辄报恩。A ① 士季进去劝谏晋灵公。C ② 士季进谏晋灵公的话。D ① 赵盾对晋灵公嗾犬袭人的不满)

6.B.(“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与原文不符)

7.(1)国君能够有好的结果,那就是国家的保障了,哪里只是臣子们有了依靠。

(2)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评分标准](1)5分。终、唯、赖、判断句式,每译错1点扣1分,扣完为止。(2)5分。子、越竟、讨贼、句式“非……而……?”,每译错1点扣1分,扣完为止。

8.“润”浸润、滋润;(1分)“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2分)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贴感、喜悦感。(2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梦回凉冷润衣襟”,我在睡梦中惊醒,只觉得浑身舒适,凉气沁人,由原先对气候的不满忽地改变成很满意,细微地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喜悦。一个“润”字突出了浑身由外而内的清凉舒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①首联通过描写夜感霖雨突降带来的凉爽,表现惊喜;②颔联直接点“喜”,为溪流因这场雨而水足高兴;③颈联,诗人想像庄稼因这场雨而长势更好,觉得特别开心,连雨打桐叶声也变成了最美妙的音乐;④以“我”之欣舞衬托广大农民因这场甘霖及时来到而生的狂喜之情。(答对一点给1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需结合全诗来分析。首联写喜雨,从晚上下雨写起。“一夕骄阳”与“梦回凉冷”是鲜明的对比。更加显出意外地惊喜———这场雨,诗人已经盼望很久了。次联写对雨的感受,用江西诗派诗人的惯技,融化前人诗句为己用。出句“不愁屋漏床床湿”,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句;对句“且喜溪流岸岸深”,用杜甫《春日江村》“春流岸岸深”句。诗是写听雨,又形象地道出了盼雨的心情,也隐隐表示自己的喜雨不单单是因为大雨赶走了炎热,带来了凉爽,这就引伏第三联的情感,也为尾联预留地步,所以元方回评说这联写得流动便利。第三联仍写喜雨。一句是想象之辞,说明自己喜雨,是因为这场及时雨,使庄稼能喝个饱,秋收有望;一句是以听雨打桐叶,寄托自己欣喜的心情。尾联纯抒情,把原来的情感更转高一层,说遇到了这样的好雨,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如此高兴,更何况那些盼望丰收、渴求雨水的农夫们呢?诗用“犹”、“何况”数字承先启后,是故意通过自抑而达到高涨,他与民同乐的心意也完全表达了出来,所以清纪昀评说:“精神饱满,一结尤完足酣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1)敏于事而慎于言(2)曲肱而枕之(3)鸡犬之声相闻(4)在亲民,在止于至善(5)子(6)道 (7)《中庸》

11.(1).对比。雷熙把我国史学和其他国家的史学对比,孟宪实把史学热和英语热相对比(或国人与日本人对唐史的了解相对比),通过对比说明我国出现的大众史学热只是相对的,其实是史学从危机和冷门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位置。(4分)

(2)是指讲史者用文学手法把历史和典籍通俗化(改编为故事),吸引公众,让大众在听故事中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意思对即可)(5分)

(3)原因:①历史学对社会有益,具有当代价值,社会需要历史,公众需要历史;②讲史手法的文学化使历史学通俗易懂,吸引了公众;③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培养大众历史观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6分)

(4)(示例)①赞同“大众史学热”。因为历史是我们社会和民族的共同财富,一个民族的历史感越强,他们的使命感就越强,他们的创造性就会越大。而讲史者用文学手法把历史典籍就得通俗易懂,容易让人接受,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历史。所以“大众史学热”应该热下去。②不赞同“大众史学热”。因为历史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讲究准确科学。“大众史学热”容易导致讲史史者了为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以媚俗为乐,容易导致大众盲目跟风,凑热闹。这样,把史学搞得庸俗化,甚至低级化。所以“大众史学热”不值得提倡。③答“大众史学热”有利有弊、言之成理也可。分析参考以上两点。(8分)

12.【答案】D【解析】“茫然无存”是指原来有的东西完全失去,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付之东流”强调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化为乌有”形容一下子丧失或全部落空

13.【答案】A【解析】B项,否定不当,当为“奥巴马再次否认美国有意遏制中国的崛起”。C项,搭配不当,“学区房”不能“疯狂上涨”,当改为“学区房价格竟然疯狂上涨”。D项,“由于”使主语隐藏,要把“由于”去掉。

14.A(②句阐述诗歌的本质,排在最前,⑥①共同阐述诗歌与心灵的

关系,③⑤共同阐述好的诗歌的作用,④得出结论)

15.(6分)①一是文化的教养;②二是社会的担当;③三是自由的灵魂。

16. (1)如今,中小学班主任终于获得了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2)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中国教育界曾经剥夺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使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无所适从。现在教育部又授予了中小学班主任“批评权”,这一规定,看似冠冕堂皇,实则荒唐。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以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前提就是读懂漫画,阐述对漫画所反映的现象的看法,应从中国的教育现状谈起,如今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批评学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对于新规,许多人纷纷质疑:教师管学生天经地义.何须授权?这幅漫画讽刺性较强,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提醒考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也应多关注社会现实。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