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中心高三试题

人教版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调研考试试卷

本文已影响 1.1W人 

  【人教版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调研考试试卷】

人教版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调研考试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③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注:①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②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③末帝: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称废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D.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比如文中的“拜而出之”中的“拜”。

B. “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

C. “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D. “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延光具有谋略。朱守殷谋反,范延光建议趁敌人不备猛攻,带先头部队五百人飞驰至城下,以神速震慑对方,取得效果。

B.范延光勇气可嘉。明宗攻打郓州为了将敌将康延孝的降书送给庄宗,范延光主动请缨,前去送信,返回途中被捕入狱。

C.范延光遇事冷静。明宗患病,京师议论纷纷,有人劝延光严厉制裁,延光以静制动,不久,明宗病情好转,京师也安定下来。

D.范延光颇有远见。当时秦王握有兵权,非常骄纵,延光害怕祸患波及自己,力请辞官,后来果然唐室大乱,延光免受祸患。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6题。

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及长,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自称“退士”,不复出,父力勉之。天圣八年,始擢进士第二,为大理评事、通判舒州。有大狱历岁不决,沆数日决之。

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侍张怀信挟诏命,督役严峻,州将至移疾不敢出,沆奏罢怀信。再迁太常丞、直集贤院,出知衡州。大姓尹氏欺邻翁老子幼,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及邻翁死,遂夺而有之。其子诉于州县,二十年不得直,沆至,复诉之。尹氏持积岁税钞为验,沆曰:“若田千顷,岁输岂特此耶?尔始为券时,尝如敕问邻乎?其人固多在,可讯也。”尹氏遂伏罪。

奉使契丹,馆伴杜防强沆以酒,沆沾醉,拂袖起,因骂之,坐是出知潭州。又降知和州,改右谏议大夫、知江州。时湖南蛮猺数出寇,至杀官吏。以沆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安抚使,许便宜从事。沆大发兵至桂阳,招降二千余人,而蛮酋降者皆奏命以官。又募土兵分捕余党,斩馘甚众。已而贼复出,杀裨将胡元,坐降知鄂州。还,知审刑院,除知永兴军。顷之,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数发隐伏。皇祐三年,拜参知政事。

文彦博、富弼复入为相。彦博为昭文馆大学士,弼监修国史,沆迁兵部侍郎,位在弼下。论者以为非故事,乃帖麻改沆监修国史,弼为集贤殿大学士。沆既疾言事官,因言:“庆历后,台谏官用事,朝廷命令之出,事无当否悉论之,必胜而后已,专务抉人阴私莫辨之事,以中伤士大夫。执政畏其言,进擢尤速。”沆遂举行御史迁次之格,满二岁者与知州。

御史范师道、赵抃岁满求补郡,沆引格出之,中丞张升等言沆挟私出御史。时枢密使狄青亦因御史言,罢知陈州,沆奏曰:“御史去陛下将相,削陛下爪牙,此曹所谋,臣莫测也。”升等益论辨不已,罢沆知应天府。迁刑部尚书,徙陈州。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以此少之(节选自《宋史•刘沆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以此少之/

B.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以此少之/

C.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以此少之/

D.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以此少之/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一般是在出生时由父亲或尊长所取,“字”是在成人礼上后加的,出于礼貌,古人往往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便宜从事,朝廷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权,遇事不必请示,可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

D.“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沆为官善决断。任舒州通判时,将州里几年没有判决的案件几天就裁决了。

B.刘沆办案心思细密。曾有尹姓的大户人家,霸占邻居的房产二十多年,刘沆从这户人家每年上缴的赋税判断田地买卖的契约是伪造的。

C.刘沆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他曾因镇压湖南起义失利被贬鄂州,任职开封府期间官职又几起几落。

D.刘沆痛恨言官,直言进谏。刘沆进言说,言官专挑别人隐秘不能争辩的事情来中伤士大夫,令执政者忌惮,从而得到提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7——8题

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注释】元旦:即现在的“春节”。

7.《甲午元旦》诗中所写的春节习俗,在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的一项是(3分)

A.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B. 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D. 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8.下列对联不适合作“春联”的一项是(3分)

A.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B. 家居光天化日下,人在春风和气中

C.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D. 百福尽随新节至,千祥俱自早春来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9——10题

水龙吟 秋兴 吴则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释:①贳:读shì,赊欠。②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③牛山:《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

9.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C.“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

D.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10.词结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时光易逝的人生悲叹。下面诗句中与这句的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1——13题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 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1.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台”指当时以尚书台为主体的中央政府,因尚书台位于宫城之内,因此宫城又被称作“台城”。

B.六朝,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王朝。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陈朝这六个朝代。

C.结绮﹑临春,南朝陈后主所建高阁,高大华美,金碧辉煌,是六朝繁华的见证,也是统治者穷奢极欲的见证。

D.柳,“柳”“留”谐音,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渐而盛行。古诗中柳的意象多与别离有关。如本题中“台城柳”就是这样一个意象。

12.韦诗中“六朝如梦鸟空啼”一句含义隽永,此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妙?请加以赏析。(5分)

答:

13.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三峡》中直接描写夏季三峡水势浩大的句子: , 。

(2)《马说》中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

(3)《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当归

①“蓉蓉啊,你没空回家,妈想过来看你。”五一前夕,母亲的电话把包蓉蓉吓了一跳。

②“妈,您不用过来。我回家。”包蓉蓉很果断地说。电话那头,母亲高兴得变了声音: “好!好女儿!”

③包蓉蓉坐上了回家的大客车。

④车上,有位穿白衬衫的小伙子正在兴奋地打电话:“我快到了。车子已经过了山茶岭。外面的风景很美……妈,我先挂了,待会见。”一位上了年纪的人正在大声地说话,他的声音像扩音喇叭,一车子的人都听了个清清楚楚:“您不用准备,我回来烧。不要操心,妈,您歇着就好。”放下手机,他自豪地笑道: “我妈今年九十岁了,还硬朗着呢。”

⑤“矫情。”包蓉蓉在心里说。她把视线落到窗外。一块块已经结籽的油菜花纷纷往后奔跑。母亲年年都种油菜。她说自己种的吃了身体好。可是,包蓉蓉总觉得菜籽油不好吃,味和色都太重,比不上城市里的油清清亮亮。

⑥转了一次小三轮车,包蓉蓉回到了生她养她的山村。邻居李婶家那只黄尾巴的狗冲她试探着叫了几声,突然站住,很起劲地叫了起来。包蓉蓉冲着狗没好气地“汪”了一声,就往家门口走。

⑦“蓉蓉,你回来了。累了吧。”母亲应声而出,脸上满满的全是笑。

⑧“是蓉蓉啊。”不知什么时候,李婶也进了门,“你妈天天盼着你呢。她不让母鸡醒窝,孵了一窝小鸡,结果只养大了一只公鸡,非要留着给你吃。这不,捉鸡的时候摔倒了崴了脚,半天起不来,还是我扶起来的。”

⑨“蓉蓉读书真辛苦,我看你,下巴都尖了。”母亲用眼神示意李婶别说了,李婶风一样地闪出了门。

⑩“自己养的鸡养人。你可要多吃点。”母亲起身往灶房走,右脚迈得有些生硬,肩膀一高一低的。

“妈,我来我来。”包蓉蓉三两步走上前去端灶房的钵头。钵头蒸鸡,是母亲最隆重的菜肴,即使过年也未必吃得上。做这道菜,光钵头就要有两个。小钵头用来盛鸡肉,大钵头罩住小钵头。母亲会在铁锅里垫上三块小瓦片,将小钵头搁在上面,把清洗干净的土鸡剁块,放进鲜姜、生抽、老抽、黄酒、精盐等作料,加上排骨,再罩上大钵头,用文火慢慢地蒸。

“我可是加了当归的,听说补血养胃,你吃最好了。”母亲说。

“蓉蓉,你一定要多吃点。这只鸡,吃的是田野上的虫子和妈喂的玉米。那肉,黄得都发亮了。鸡的脚趾头,还有五个呢。你们在城市里,可是吃不到的。”母亲远远地坐着,一边揉着脚踝一边说,“好吃吗?”

“好吃。”包蓉蓉突然哽住了。她仿佛看见,她老老的母亲追着大公鸡跑来跑去,白发在风中飞舞成一团狗尾巴草。

母亲,一直特别老。

包蓉蓉是母亲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中药后,才怀上的。那年,母亲51岁。母亲的儿子因病去世,母亲执意要再生一个。

很老的母亲,让包蓉蓉很不开心。有一次,母亲来学校给她送衣服,老师对着她喊:“蓉蓉,你奶奶来了。”包蓉蓉很久很久都没有抬起头。于是,每次开家长会,包蓉蓉都不通知母亲。离开了小山村,去省城读大学,包蓉蓉觉得自己的生活终于有了亮彩。

但是离开小山村后,包蓉蓉却开始想念老家满坡的婆婆纳狗尾巴草,还有碎碎叨叨的老母亲。

她夹起一片当归,放进嘴里,喃喃道: “当归,当归。”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1)小说以“当归”为题,有哪些意蕴? (6)

答:

(2)第⑩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6)

答: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张之洞与他的时代 冯天瑜 何晓明

张之洞的一生,迈越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朝,或耳闻目睹、或亲身参与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作为“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政治家,他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更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中成为“朝廷柱石”;而作为涉猎广泛、富于锋芒的思想家,张之洞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既承袭其经世、变通、自强等积极意识,力图顺应时势,通过有限度的汲纳西学,革故鼎新;同时又深荷纲常名教的重负,以卫道者自居,投入晋代中国的思想战线,既抨击守旧者的不知通,又讨伐求新者的不知本,然而他本人也未能寻觅到因与革,常与变的合理统一。

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年,张之洞刚满三岁。这一场战争的时代意义,当然不是一个孩童所能理解,但它所造成的历史震动,渐次深入地作用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各个层面,而这一切,又给予青年、壮年及老年张之洞以深刻影响,并制约了他的一生。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祸,也曾给青年张之洞的心头罩上阴影,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张之洞感愤时事,诗以纪之。不过,此时他孜孜以求的,仍然是”明体而达用,化民而成俗”的“帝王之学”。同治二年(1863年)科考殿试一甲第三(俗称“探花”)的张之洞的精神状况,同当时绝大部分中国士人一样,震怵于民族危机,却又找不到解救出路,仍在传统故道上踯躅徘徊。

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器物文化的先进性,得到逐渐增多的中国人的承认,魏源当年的“师夷”说,此时具体化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的实践。“师夷”口号一旦落实为行动,立刻招致社会习惯势力的顽强抵制。“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申,邪气因而弥炽”的责难蜂起。张之洞并不是洋务先进,当李鸿章辈亟亟兴办江南制造总局,勤于“夷务”的六、七十年代,张之洞或为外省学政,或为京师清流。所受教养及个人经历,使他“尚知六经大旨,以维持名教为己任”。但执著于经世之志的张之洞又有别于“以不谈洋务为高”的一般“清流”同党,对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化事业很少进行实质性的批评,而且认为“塞外番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遣。”

由于张之洞素有励精图治的意气和长于权变的机智,当他走出京官清流圈子,踏上封疆大吏之途以后,目睹中外大势,参酌诸洋务先进的前例,迅速从清流党向洋务派转化。他八十年代初在山西巡抚任上发布的启示宣称:“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这番话可视作他从京师清流一变而为洋务大员的标志。由晋抚移督两广,经历中法战争的教训,张之洞以更加切实的步骤实施洋务计划。这一时期,张之洞思想的内在矛盾渐趋激烈和外显。他进一步感受到国势衰败的危机,继续将洋务事业推向前进,两湖、两江地区的实业建设、学堂创办、新军操练均有发展;作为受儒教熏陶而且又执掌权柄的高级官员,他又忧心忡忡于日益昭彰的“新学”对名教纲常的冲击。他惊呼:“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为此,他修撰出平生最重要的著作《劝学篇》。《劝学篇》的宗旨是“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张之洞以此表明自己既与康有为等“激进”的“乱党”划清了界限,但又绝非抱残守缺的顽固“冬烘”,从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特定地位。

进入二十世纪,“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及清王朝一并走向生命的尽头。老迈年高的张之洞,也由“久任疆寄”的地方大吏迈入朝廷中枢,成为“第二次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的主角。此时张之洞“开新”与“卫道”的二重变奏仍在继续,对于政治制度层面的变革和激烈的社会革命,张之洞又持不共戴天态度,故尔清末革命党人斥其为附鳞攀翼的汉奸,恨不能将其“头置于胯下”。

1909年八月,垂垂老矣的张之洞心力交瘁,在“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的悲凉感叹中撤手人寰,此时距离武昌城头那划时代的首义枪声打响,已不足八百个昼夜。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 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本文展现的是张之洞的全景人生,描写了他忠心耿耿、献身朝廷、图强救国的事迹,再现了一代晚清名臣的风范。

B.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张之洞深受触发,激发了他保家卫国的豪情,孜孜以求“帝王之学”,毕生致力救亡。

C.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是在行动上实践魏源的“师夷”说,招致了社会习惯势力的责难甚至抵制。

D.张之洞既与“激进”乱党划清了界限,又绝非顽固的守旧,反映到行动上就是对两派虚与委蛇 进行政治投机。

E.张之洞处于特殊历史时代,既想力求图新,又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故在革命问题上徘徊纠结,难以抉择。

(2)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3)在晚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张之洞是如何实行“开新”“卫道”二重变奏的?请简要分

析。(6 分)

答:

(4)张之洞尽管是“朝廷柱石”,一生殚精竭虑,欲挽大厦之将倾,最终还是未能改写清王

朝覆亡的命运。结合全文内容以及你的认识,谈谈你对个人与历史的辩证关系的看法。(8分)

答:

五、语言表达

17.解释下面古文中的加点词。(按照文中加点字的序号,依次解释。3分)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诸君①其勉之,岁月当珍惜,少壮须努力。古人云:“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②其孰能讥之乎?”此言得之,③若辈当心有戚戚焉。

①其 ②其 ③若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周末晚上,父亲伏案于电脑桌前,母亲蜷在沙发里看韩剧,孩子正用手机忙着发微信。

(2)课堂上,气氛沉闷,教师说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昏昏欲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间行求兵,“间行”是出行方式,作状语,“求兵”是目的,这个短语不可以拆开;“下狱”是固定搭配,“搒掠数百”是相对较轻的惩罚,“胁以白刃”是更为严酷的威逼手段。)

2 A( “拜而出之”中的“拜”是叩拜之意)

3 B(范延光是明宗派其偷偷外出去请救兵时被捕。)参考译文: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唐明宗做节度使时,将他安排为自己的部下,并不觉得他有奇异之处。明宗攻占郓州,梁的军队正扼守着杨刘,梁军的先锋将康延孝偷偷将降书送给明宗,明宗寻求可以将延孝降书送给庄宗的人,延光就自告奋勇请求前去,于是将延孝的信封成蜡丸揣在怀里,向西去拜见庄宗,把信交给庄宗,并且说:“现在延孝虽然有投降的意思,但梁军把守杨刘的士兵很多,尚不能谋取,不如在马家口构筑堡垒来与汶阳连通。”庄宗认为他说得对。营垒筑成后,梁派王彦章猛攻新筑的营垒。明宗派延光偷偷外出去搬请救兵,夜晚来到黄河边,被梁兵抓获,送到京师,被打了几百板子,被用刀威胁,延光始终不说出实情。庄宗进入汴州时,狱吏卸去他身上的枷锁,向他叩拜送他出狱。庄宗见到延光,很高兴,授予他检校工部尚书的官职。

明宗在位时,他任宣徽南院使。明宗到汴州巡视,走到荥阳,朱守殷反叛,延光说:“守殷反叛的迹象刚刚显现,如果延缓对他的进攻就会使他做好安排(实施计谋),那么就会城防坚固难以接近。因此,趁着敌人没有防备,不如急速攻城,我请陛下拨骑兵五百名,疾驰到城下,用神速之兵使他害怕。”于是他率骑兵五百人,从傍晚驱马飞奔到半夜,跑了二百里路,与守殷的军队在城下作战。天快亮时,明宗也疾驰而来,汴城内军队看到皇帝乘坐的车子,就打开城门,于是延光的军队首先进城,仍与敌人展开巷战,杀死打伤的人很多,守殷被杀,汴州平定。第二年,延光升任枢密使。明宗问延光战马有多少匹,他回答说:“骑兵三万五千人。”明宗说:“我在军队中四十年,在太原时,马匹的数量不超过七千。现在有战马三万五千匹,却不能统一天下,我老了,马匹再多又怎么样呢?”延光乘机说:“我曾经计算过,一匹马的耗费,可以养活步兵五人。三万五千匹马的消耗,相当于十五万步兵的消耗。”明宗拍着大腿感叹说:“使战马肥而让士兵瘦,这是我感到惭愧的!”

这时,王淑妃执掌朝政,遂凝兄弟和淑妃有旧交,正倚仗着淑妃受到恩宠,凡有奏请没有不听从的,而大臣们由于淑妃的缘故,多数不敢与其抗争,只有延光沉着镇静地阻止他们。明宗有病,不能上朝处理政事,京城的百姓,议论纷纷,有关部门无法禁止。有人劝延光用严厉的刑法制裁他们,延光说:“制止动荡要依靠冷静,应当稍微等待一下。”不久,明宗的病好了一点,京师也就安定下来。

这时,秦王掌握兵权,非常傲慢,延光担心祸及自身,就请免除职务离去。明宗再三挽留他,延光流下眼泪,明宗没有办法,就把他罢免了。不久,秦王起兵反叛被杀,明宗死去,潞王反叛,后唐皇室一片混乱,弘昭、赟都被牵扯到灾祸中而死掉。末帝再次下诏命延光为枢密使,授以宣武军节度使之职。

4.A

5.D 有的皇帝未起年号;有的在任期间改年号,不止一个年号。

6.C对“数发隐伏”理解有误

【参考译文】

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成人后,洒脱任性。考进士没中选,自称“退士”,不再参与科举,他的父亲尽力鼓励他。天圣八年,他才考中科举,选为进士第二名,担任大理评事、舒州通判。有一件大案历年没能判决,刘沆用几天时间就判决了。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侍张怀信倚仗皇帝诏令,督促工程严厉,州将乃至上书称病不敢任职,刘沆上奏罢免了张怀信。一再升迁,担任了太常丞、直集贤院,出京担任衡州知州。当地大姓尹氏欺负邻居年老子幼,想强占他家的田产,于是假造了买卖田契,等到邻家老人去世后,终于侵夺占有了那田产。邻家的儿子向州县官衙告状,过了二十年也得不到公正判决,刘沆到任,邻家的儿子又就此事提出诉讼。尹氏拿出多年交纳赋税的凭据作为证物,刘沆说:“如果你本有千顷田产,每年交纳赋税怎么只有这一点呢?你当初立买卖田契的时候,曾经按照皇帝诏令让乡邻知晓作证吗?那些人本来就还有很多在世,可以讯问他们。”尹氏于是认罪。他奉命出使契丹,馆伴杜防强劝刘沆饮酒,刘沆喝醉了,拂袖起身,趁势斥骂他,因为这事[来源:学科网]获罪调出京城做了潭州知州。后来又降职做和州知州,改任右谏议大夫、江州知州。当时湖南蛮猺屡次出来作乱,乃至杀害官吏。朝廷任命刘沆为龙图阁直学士、潭州知州兼安抚使,允许他按需要自行裁决事务。刘沆大规模发动军队来到桂阳,招降二千余人,对于降顺的蛮族首领他都上奏朝廷给他们官职。他还招当地兵卒分头抓捕剩余叛乱者,斩杀了很多人。后来判贼再次作乱,杀了副将胡元,刘沆因此降职任鄂州知州。他回到京城,主管审刑院,授任主管永兴军。过了不久,以龙图阁学士代理开封府知府,屡次揭发潜藏的坏人坏事。皇祐三年,任参知政事。

文彦博、富弼再次入朝担任宰相。文彦博任昭文馆大学士,富弼监修国史,刘沆任职兵部侍郎,地位在富弼之下。议事的人认为不合惯例,于是重新颁诏改任刘沆监修国史,富弼为集贤殿大学士。刘沆忌恨谏官,于是上奏说:“庆历年后,台谏官掌权,朝廷命令一颁布,事情无论是否妥当他们都要争论,一定要争赢才罢休,他们专门挑出别人无法争辩的隐私,来中伤士大夫。宰相畏惧他们说话,就对他们提拔得特别快。”刘沆于是施行御史升职次序的条例,任职满两年的授任知州。御史范师道、赵抃任期期满请求到郡中补缺,刘沆依据条例让他们出京任职,中丞张升等人上奏说刘沆出于私心将御史调离京城。当时枢密使狄青也通过御史上奏,免去枢密使担任陈州知州,刘沆上奏说:“御史免去陛下的将相,削除陛下的爪牙,他们这些人谋划的事情,我不敢推测啊。”张升等人更加争辩不断,于是罢免刘沆,让他担任应天府知府。后来任职刑部尚书,调任陈州知州。刘沆擅长官府事务,生性豪放直率,不讲究礼仪规矩。但他喜欢耍弄权术,善于刺探皇帝近臣的过失,暗中挟持他们的短处来操纵利害处置,谈事的人因为这一点而看轻他。

7.(3分) D

8.(3分)C

头上已是是稀疏的白发,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守岁(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而无法入睡。(剪烛——蜡烛点的时间长了之后,烛心会变长还会分岔,不剪的话无法看清东西,古代有一种专门用于剪烛的剪子,前面比较的长,不容易烧到手的)蜡烛一点一点的燃烧,这里指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作者也慢慢的喝着酒,仿佛有人在催他喝干这夜酒,这里作者的感情有点消极。将身上的钱分给家里的小辈,让他们去买春钱(春钱,据《闲居录》中记载:"至大改元,妇女首饰皆以金银作作小钱戴之,谓之春钱。"它是古时民间习俗中使用的仿钱形饰物。)——这里我觉得是给的压岁钱。听爆竹声声好像自己的童心仍在,看到更换桃符的人有老有少。四周鼓角(多在古诗中只战鼓和号角!这里只的是春节时人们敲锣打鼓吧)声不断,梅花也争相开放,待到五更时分人们欢笑着相互拜年!

丁卯元日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钓帘欲迎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诗意:用一杯新年的酒在庭院拜礼,有幼小的儿子牵着衣角安慰着我的隐居生活。侍奉母亲,还可以欣慰的是有肉为餐;占卜年景更欢喜的是梦里见鱼。钓起门帘将要迎来筑巢的新燕,洗涤砚池放在一边,懒得写书立说。闲来和邻居在一起玩一玩,并没有什么烦人琐事来到我的家里。

癸巳除夕偶成清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漏,是古代的计时器。除夕之夜,在千家万户欢声笑语中时间慢慢逝去。诗人孤独寂寞地一人站在市桥之上,昂望星空陷入沉思。他感到可见的现实之外,似乎酝酿着某种危机正在暗暗向社会袭来,而沉浸在节日欢乐中的人们尚未觉察。

9.C(“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有误,“把茱萸细看”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10.B(没有用典的手法)

11. D韦诗中的“柳”指不解人情的自然之物。

12.答:①“空”字用得最妙,(1分)②此句中有“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1分)台城经过历史变迁,六朝像梦一样地消失,只剩下鸟儿空自寂寞地叫着。(1分)③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历史兴衰的感慨,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忧伤。(1分)

13. ①刘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形成了强烈而鲜明昔盛今衰之对比给人以无限的历史兴亡之感,发人深思。

②韦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歌罗列了江雨、江草、鸟、台城柳等意象,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1分)作者怀古伤今,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唐王朝走向没落的伤痛。(2分)

1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15.(1)①当归,首先指的是一种中药,加入鸡汤中有补血养胃的功效;②“当归”,是“应当归去”的简称,意措做儿女的应当常回家中看望老人们。

(2)①内容上,描写母亲不在意自己年迈衰老,一心疼爱女儿。

②承上启下:以“老”字为中心,上承包蓉蓉想象年迈母亲追赶公鸡的情形,下启母亲高龄产下包蓉蓉,及“很老的母亲,让包蓉蓉很不开心”的内容。

16. (1)答C 得3 分,答B 得2 分,答A 得1 分;答D、E不得分。(A“本文展现张之洞的全景人生”错,只是截取了几个人生片段,其他正确。D错误解读,不是“行动上就是对两派虚与委蛇进行政治投机”,张之洞是坚定的保皇派,只不过披着洋务的外衣罢了。E他“在思想理论上徘徊纠结,难以抉择”错,其变法图新的目的明确,就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2)①不少知识分子震怵于民族危机,却又找不到解救出路,仍在传统道路踯躅徘徊(2

分)。②更多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器物、制度文化的先进,开始师夷长技(2 分)。③两次

鸦片战争导致了知识分子在推行洋务运动和维持封建帝制等问题上产生了诸多的思想分歧

(2 分)。

(3)在开新方面:①思想上有限度地汲纳西学,革故鼎新。②行动上积极创办洋务,切实

施行洋务计划,将洋务事业推向前进,在两湖、两江地区创办实业、学堂、操练新兵。(答

出1 点给1 分,答出两点给3 分)在卫道方面:①深荷纲常名教的重负,讨伐求新者的不知本(1分);忧心于“新学”对名教纲常的冲击,修撰出“尊朝廷,卫社稷”的《劝学篇》(1分);③反对政治层面的变革与激烈的社会革命,以挽救清王朝的覆亡(1 分)。

(4)①个人从根本上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2分)。由于清王朝已病入膏肓,对于张之洞而言,“开新”已绝无起死回生之可能,“卫道”的种种努力在不可阻挡的革命风潮面前,也越发显现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愚顽,能否认清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个人价值能否体现的核心因素(2分)。②虽然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但个别杰出的人物对社会运动有推动或滞缓的作用(2分)。张之洞虽然未能挽救清政府,但凭借自己的力量,延缓了清政府覆灭的时间(2 分)。(两个要点,每个观点2 分,分析2分。从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历史发展的大势角度作答,紧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17. ①其:一定 ②其:难道 ③若 :你们

18.一、“沟通交流”,周末家人忙各自消遣方式,师生间鸡同鸭讲,老人一天被洗七次脚,都是缺少沟通,为着各自的想法过着自已的生活,缺少“沟通”怎不令人遗憾?

二、“缺乏尊重”“自私自利”,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着自已的事情忙碌,不管他人的存在与否,“私欲心”太重。

三、“善待真情”,亲情师生情孝情是尘世间最美好的,都没有很好的珍惜,也就出现令人反省的社会万象。

选用材料升华主题时,要站在一定的角度去评价分析当今社会的不良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引导人们从“善”的角度去反思人际交往,弘扬社会需要的正能量。

1.2016高三第三次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2.2016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试语文试题

3.2016高三语文名校联考试卷

4.2016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人教版)

5.2016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调研考试试卷

6.2016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试语文试题

7.2016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8.2016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9.2016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人教版)

10.2016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