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东台收蜂记散文

本文已影响 6.99K人 

等待,终于迎来了一个准晴天。比起前一周的连续的梅雨天,不管是心情上,还是行事的便捷上,都随着天色的好转而好转。

东台收蜂记散文

有了好天气,实验进程当然也得如期进行。于是,实验室的成员便在讨论、制定完此次前去中蜂场的目的后,带上所需蜂具,径直来到实验场地。当我们佩戴好蜂帽、备好记录纸笔之后,来到第一个实验蜂群。此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情景令我们大吃一惊——在这个蜂箱的大盖上面,凌乱地躺着二十多只死蜂!再俯身细细察看此蜂箱的周围地面上,也发现有不少的僵硬的蜂尸体。于是我们很快就把视线转移到蜂箱正上方的龙眼树上,我们便意外地发现了树杈上有一个蜂团。不好!看到树枝上的分蜂团我们便知道了我们的某个实验蜂群已经分蜂了。并且已经分蜂有好些天了,不然不会有这么多饿死的蜜蜂。

经过讨论之后,我们决定对这个分蜂团进行收捕。很快地,我们就备来了一个洁净干燥的空蜂箱。但是,我们没有收蜂的工具,这该怎么办呢?为了防止分蜂团飞离其他够不着的地方,为了尽快趁天黑之前将其收捕,我们决定用蜂帽代替收蜂笼进行收捕。

如果站在地上,即使你如何尽你所能地踮起脚尖,你都无法够得着这个蜂团。我仔细地打量了这棵眼前的龙眼树,设想只要扬手抓住旁边的分支,抬腿踢住树干,便可借用手力将身体举起,爬上树,站到蜂团的下面。我便说,我要爬上去收,你们在下面准备好接应。组长虽然看好我爬上树去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对我能否实施蜂团的收捕还不是很有信心。说实话,在还没有实施收捕的动作之前,我还是战战兢兢的,最大的心理障碍有两点,一是极其担忧自己是否有这个勇气实施收捕;二是心头总萦绕能否实现成功收捕的疑云。出于勇气方面的动摇,我便询问实验组成员,是否有以往收蜂团的经验做借鉴,可是都只是有耳闻而不曾实践;而对收蜂成败的胆怯,我便询问如果收捕不成的后果和损失,好心里有数。这两方面的重大疑虑,很快在组长的指引下,成功化解。“人都有第一次,是吧,怕什么!上!”她说,“收不回来就随它去吧。”

此时,我便在头脑中理顺一遍接下来收蜂的整个流程以及细节。等站到了这个分蜂团的下面,在空间十分局限的树杈上尝试着并找到一个既便于安稳站立,又利于实施收捕的姿势。此时我深深的吸满了一口气,双手尽其量支开蜂帽的开口处使其呈“大口袋”状。平移这个“口袋”到蜂团正下方,将蜂帽上有弹簧带的地方紧贴在蜂团与树枝结合的下方,平稳的.发力,从下往上缓慢地刮取蜂团,将蜂团尽可能多地套入蜂帽中。庆幸的是,我之前最担心的,蜂团可能会因我的扰动一哄而散的现象没有发生,相反,在将蜂团套入蜂帽的整个过程中,只有几只蜜蜂不安地起飞,其余的都平静就范。这使我想起“正常情况下,分蜂团一般不蜇人”的实践理论。当差不多将蜂团全部套入蜂帽中,束紧帽口后,我发现我微微颤抖的双手已经被汗水洗过了一遍。手中拽着沉甸甸的一“袋”蜂,感觉如释重负。

我在树上收蜂的时候,在下面的成员便从其他的群强子旺的蜂群中抖出一张子脾和一张蜜粉脾调整在空蜂箱中。当我从树上把蜂团交给在树下面接应的人,他们便迅速把蜂帽提到预备好的蜂箱上方,抖动蜂帽,将大部分的蜂抖下。抖完后再将蜂帽开口处搭在巢门口前面,这时留在蜂帽上的零星急忙移动寻找出口的蜂便都顺着帽沿,排着队伍往巢内爬去。一会儿,蜂帽内的蜂便都离开了蜂帽,驻进了“新家”。

待蜂群稍事安定后,我们便进行检查,可惜的是,没能找到蜂王。我又爬到树上,用手指拨开树枝上还逗留的数十只蜂,仔细查找,也未能看见蜂王。我们便质疑,是不是可以宣告收蜂失败了?幸好,我们在转移给新蜂群的那张子脾中有一个成熟王台,推测在两天内便可出台,保证蜂群正常生活我们这才放下心来。接下来几天只需安心观望蜂王的出台情况。

两天后,我们去检查蜂群,看到了活跃在巢脾上的健康的处女王。蜂群没有发生异常。我们十分激动。自此,第一次收分蜂团便成功告下一个段落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