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中心八年级试题

鄂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本文已影响 2.25W人 

一、《桃花源记》练习题

鄂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训练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寻向所志 ⑵未果,寻病终 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⑷悉如外人 ⑸咸来问讯 ⑹后遂无问津者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古今义。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 今义: ; 绝境: 古义: 今义:

⑵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 ; ⑶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

⑷芳草鲜美:古义: 今义:

3、第②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

4、有些成语出自选文,请写出:

5、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与“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一为具言所闻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不足为外人道也

【训练二】1、第②自然段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回答)

⑴自然环境: ⑵社会坏境: ⑶人们生活:

2、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3、第⑤自然段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它的作用是在说明

4、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5、文章表达了作者所要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世界?

6、“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7、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

二、短文两篇练习题 (一)陋室铭 【训练一】

1、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意在表明

2、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是在于说明

3、能统领全篇的一个词语是

4、回答下面问题。

⑴能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一句是

⑵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的句子是

⑶写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

5、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翻译句子。

⑴“何陋之有?”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 ”。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无丝竹之乱耳 ⑵无案牍之劳形 ⑶有仙则名 ⑷惟吾德馨

10、解释加横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

惟吾德馨 惟: 成语:

【训练二】 1、按下面的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⑴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⑵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

2、这段文字从主人的生活环境清幽、 、 及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等四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二)爱莲说 【训练一】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可爱者甚番( ) ⑵出淤泥而不染( )

⑶濯清涟而不妖( )( ) ⑷陶后鲜有闻( )( )

2、有许多同学喜欢“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诩。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3、文中作者把“莲”比做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4、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据民意调查前三名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那种花?并谈谈理由?

5、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

⑴香远益清:益: 成语:

⑵陶后鲜有闻:鲜: 成语:

6、比较下面的两段文字,体会这两句话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用意?

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这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⑴ 作者是在慨叹 ,讥讽 达了作者 。

⑵ 句表达了作者 。

【训练二】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 的世风的鄙弃。

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者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者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 。作者这句话讥讽了怎样的世态?

4、“可爱者甚番”的“番”在文中的近义词是 ,反义词是 。并分别用这两个词各写一个成语: 、 。

5、本文描写莲的形象“形”“神”兼备,从 、 、 三个方面准确地表现了它的外部特征,有传神地揭示了它的内在气质。

6、理解填空。

⑴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 ;描写莲花的正直的语句是 , 。

⑵短文以莲花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⑶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该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7、下面加横线“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花之君子这也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何陋之有

8、下面加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淤泥而不染(颜色) B、亭亭净植(笔直) C、有仙则名(取名) D、谈笑有鸿儒(有学问的人)

9、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陋室铭》统领全篇、点明主旨和作者品德的句子是 。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其用意是 。

11、翻译下列句子。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花之君子者也。

12、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三、核舟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⑴明有奇巧人( ) ⑵长约八分有奇( ) ⑶能以径寸之木( ) ⑷以至鸟兽、木石( )

⑸中轩敞者为舱( ) ⑹神情与苏、黄不属( )⑺东坡右手执卷端( )⑻佛印绝类弥勒( )

⑼矫首昂视( )⑽高可二黍许( ) ⑾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⑿诎右臂支船( )

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哪一句?(用原文中一句话回答)

3、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4、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

⑴其两膝相比者:比: 成语: ⑵珠可历历数也:历历: 成语:

5、翻译下列句子。

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⑵神情与苏、黄不属。

6、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通计一舟 B、诎右臂支船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左手倚一衡木

7、选出跟“则题名其上”中“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不能明其一处 B、对联、题名并篆文 C、莫名其妙 D、不可名状

8、下边朗读停顿的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念珠/各一 B、为念珠/各一 C、为/念珠各一 D、为念珠/各/一

9、核舟的奇妙之处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点是: ;第二点是:体积小。能证明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四、大道之行也

【训练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⑴大道之行 ⑵故人不独亲其亲

⑶不独子其子 ⑷盗窃乱贼而不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4、作者从哪两个方面从正面论证了“天下为公”这一中心思想的?

5、作者认为理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训练二】 1、给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⑴选贤与能 ⑵男有分,女有归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句话的内涵。

⑴选贤与能 ⑵讲信修睦

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4、对“货恶其弃于地也……是谓大同”一句请用一个八字短语加以概括。

5、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

⑴选贤与能 ⑵货恶其弃于地

6、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照应此句的是 。

五、杜甫诗三首 (一)望岳

1、“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绝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 。

2、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的两句是: , 。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好在何处?

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5、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6、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课内外不限)⑴ ⑵

(二)春望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这个字好在哪里。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请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石壕吏

1、《石壕吏》一诗所叙的故事发生在唐代有名的 这一历史事件当中,诗写“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 ”。诗人“暮投石壕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⑴老翁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⑵诗人此时的感情是什么?

2、这首诗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试分析用这种方式的好处?

3、《石壕吏》中写了“夜色”,它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2.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3.2016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4.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有答案)

5.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6.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